分享

李渊立李建成为太子,为何又让李世民掌兵,难道是故意如此?

 综合历史 2022-12-01 发布于广东
公元626年,李世民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直接在玄武门围杀太子李建成。当时不仅大哥李建成,就连四弟李元吉也没逃过一劫。
之后李世民逼迫父亲退位,如愿以偿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而后世人将这一事件称为“玄武门之变”。
这是李世民一生中唯一的污点,也因此引来了许多非议,其中有人说,李渊明明比较看好长子李建成,却为什么让次子李世民手握重兵,结果埋下了兄弟阋墙的祸根。
那么,李渊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才会这么做的?
自古以来,有那么一个问题颇有争议,就是立长还是立贤。说到立贤人人都知道是王道,但很多时候这能归于理想主意,因为贤不贤的并没有确切的标准,所以谁都说不准。
就比如杨广,当年开凿大运河,惹来暴君之名,民间怨声载道,然而两千多年来养活无数国人,至今还在为社会经济产生效益,可见贤不贤,不到最后谁也说不准。
再说,是人就会有私心,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没什么实际操作的标准,并且很容易让有心人用来作为借口,因此立贤只能是个理想中的主意,难以有操作空间。
最后一点,立长不立贤,古人之所以这么选择,其实早已明白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因为在未当政之前,谁又能说明谁不贤明呢?加上立长子为继承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争斗。
当然,当时不管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很优秀,虽各有不同却也各有所长,并且由于当时的政治需求,必然是上阵父子兵的,所以说不上李渊更喜欢谁。因此李建成能够当太子,更多的是,基于李建成是长子的身份。
且看当初,李渊从太原起兵,学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立代王为帝,让杨广变成太上皇,但也只是占据了大义而已。要知道当时天下可是有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尘烟,李渊也只不过是,较为强势的一支起义军而已。
后来,占领潼关和长安以及平定山东,李建成是有很大功劳的。而李世民则是攻克洛阳,平定渭北,在其它方面也有协助之功。以军功来说,两者相差不大。
只是在唐朝建立后,李建成作为太子,已经开始负责朝廷的日常运转,也就是转为内政,干起了文职工作。而李世民一直在前线作战,虽说不上为唐朝打下半壁江山,但他在消灭一系列诸侯政权时,积累了大量士兵,手中握着极重的兵权。
然而李建成虽与二弟李世民,关系不怎么样,但依据史料来看,估计是没想过下杀手的,而李渊同意没想过李世民会造反,也就是说他们太过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加上李建成结交了河东各路英豪,又有魏征、薛万彻这些班底,并不惧怕李世民。所以李建成虽然忌惮李世民手握重兵,但由于他主要负责统战工作,负责国家运行,因此在以大局为重的情况下,他主要是想削李世民的兵权而已。
李渊估计是这么认为的,李世民虽然掌握了唐朝的大军,然而李建成掌握的却是国家官吏和财政命脉,这些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根本,自己百年之后,李建成作为太子,仍旧可以轻松操控一切,李世民虽然有兵马,只要自然过渡后,就不会对太子形成威胁。
所以两人当时虽然互相下绊子,李渊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李建成心里也不紧迫,反而是李世民,心里一直想当皇帝,对手里的兵权非常看重,并因此心里早早有了谋算。
当时除了李世民的嫡系部队,还买通了玄武门的守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卫队,以及负责皇宫防卫的御林军,可见李世民早将事情安排的明明白白。
李渊就没当过几年皇帝,而且当时正在海池泛舟,完全没料到李世民手段这么狠,这么迅速。正因为李世民有心算无心,先下手为强,玄武门之变才得以一举成功,这一点依据李渊和李建成,当时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
所以李渊并不是故意让李世民掌兵,也没想过让两兄弟斗个你死我活。
那么,不知大家是怎么认为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