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

 山东刘福新 2022-12-01 发布于山东

(随笔)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

         (随笔)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


                  刘福新


前言

这篇文章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了,迟迟未动笔,一是脑子里形不成“构架”,二是懒惰。原先以文字为主,后来用摄影替代了文字,喜爱的重心自然转移。今天我在键盘上敲着的是一篇亲闻目睹后有所感慨的小文章,题目不好拟,暂以《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为题。“山路挑夫”大家都懂,可“寺院乞夫”我也未见,这样的词汇是否正确?我也怀疑。

这几年携老伴外出旅游,有四个特点:不与形形色色的旅行社挂钩,纯为家庭旅游,此一也;一出,即为“长旅”,总在一个月左右,此二也;每到一个省,“挨着访”,不光是“点”,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此三也;每到一地,景物人物,民风民俗,赞许牢骚,总有启发,之后依次见诸网络,此四也。

此篇当属赞叹与牢骚各半,诸位且听老朽道来:

正文

黄山的山路上,运送建筑材料或食品饮料的担子咯吱咯吱,扁担已成“弧形”,让我看着担心。我的担心可能让人嗤笑,因为扁担大都是榆木制作的,不可能折断。

读古书,看古人举止,止不住赞叹连连;山里行,再看今人行事,免不了牢骚满腹。就说山路行走的规矩吧,古代的近代的人,是以肩挑背扛为尊为大,迎面若有车来,不管是小轿车、面包车、自行车、架子车或拖拉机都靠边暂停,等着担子过去再行。我不是杜撰,我说得是有根据的,自古以来,山中行路就有了不成文的规矩。这是有案可查的。譬如南宋朝的宋孝宗淳煕辛丑年(即公元1181年)就有“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仪制令》。《仪制令》即今天的交通规则。即使今天的大部分青年游山者不懂,但山里挑夫心里是明白的。或许正因如此,文坛大家汪曾祺游泰山,山路上被担山人的扁担铁尖将右眼划出了血,非但得不到道歉,反被担山人大声提示:“你注意一点!”无论东西南北,负载重物者牢牢地抓住了“轻避重”的这条规矩。

可我在黄山陡峭的石阶上,遇到的一幕让我震惊,下山的一群青年男女嘻嘻哈哈,对于迎面而来的挑夫视若不见,迫使担山人不得不停下脚步。这不但违背了“轻避重”的规则,还违背了“去避来”的规则。“去避来”怎么解释?“去”是“回去”和“回返”的意思;“来”是“进山来”的意思。

对于现时代的这一现象,我真的无语。有语又怎样?谁会听?规矩是人定的,可能今天依然遵守着“贱避贵”,可后边的“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都被扔得无影无踪了!

山西五台山是佛教重地,担山人成了乞讨者,不但是挑夫,还有穿着僧衣的假和尚假尼姑,提着一个铁畚箕拿着一把扫帚,在石阶上装模作样地扫。我为何说“装模作样”,因为从上山到下山的好几个小时里,他们(她们)就是扫了那么四五个石阶,剩下的解释只有一个“伸手要钱”。五台山我是见识了,真乱啊!满路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讨要者,更令人愤慨的是不少当地人在石阶上放着狐狸笼子,吓唬登山者,目的是要钱。我希望五台山学一学同是山西境内的恒山吧。北岳恒山秩序井然,让游人放心。

安徽的九华山是另一佛教重地,某些挑夫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乞夫”,比五台山更可悲。那些五大三粗的青年和中年汉子,挑着沙袋或砖块,用一根结实的木棍顶住,占住了通往寺院的必经之路或大门,伸出一只手向香客或游客讨要,简直是赤裸裸了。挑夫演变为乞夫,悲哉!

          201801261156分打字完成

 

(随笔)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                    图1、登五台山黛螺顶所见



(随笔)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                  图2、黄山挑夫选登之一



(随笔)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                           图3、黄山挑夫选登之二

 

(随笔)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                         图4、黄山挑夫选登之三



(随笔)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                   图5、黄山挑夫选登之四
            下山的游客不会等一等吗?
 

(随笔)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                      图6、九华山真挑夫



(随笔)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                  图7、九华山假挑夫(或以讨要为主业的假挑夫)



(随笔)山路挑夫与寺院乞夫
                          图8 、同上

附一:黄山旅游图记之六:下山途中所遇所想(皖浙沪旅游86)的一段:

讲一个行路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世界近代史著名的法国皇帝拿破仑身上。拿破仑当了皇帝(不是封建皇帝,而是在欧洲强烈推行资本主义先进制度的皇帝)后,一天清晨,他在花园中散步,迎面被身负重物的士兵挡住去路。这时宫廷女卫士长忙喝令士兵赶快给大皇帝让路,拿破仑却忙阻止说:"夫人,请尊重负重者。"并给负重士兵让开了一条道。很明显,全世界都知道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给负重让道”。很遗憾,我眼中的“国人”对这一条似乎很不明白,争分夺秒地与负重者争道,不但毫不羞愧,还理直气壮。国人的素质可想而知。民族素质的提高不止是卫星上天,也不止是航空母舰建成下水,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这些看似平常却印证着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的行为举止上。

 

【部分相关博文链接】

五台山黛螺顶(上)   (2016-11-08 11:17:1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wvrt.html

 

黄山旅游图记之六:下山途中所遇所想(皖浙沪旅游86  (2017-07-12 13:50:4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x8io.html

 

九华山印象【下】(皖浙沪旅游89   (2017-07-15 11:18:3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94bc60102x8m4.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