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6月的一天,在上海国民党中统部门的一间审讯室内,一位浑身布满伤痕,面色苍白的男子,坐在审讯椅上。 “如果你们能确保秦曼云的安全,我可以全部招供。” 男子名叫盛忠亮,是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 晚年盛忠亮 而他口中的秦曼云,不仅是同一批被捕的上海地下党人,而且还是他的恋人。 在他刚被抓捕之后,虽然经历了各种严刑拷打,却一直咬紧牙关,没有吐露任何有关上海地下组织的信息。 但当他得知秦曼云也被抓捕,并正在接受酷刑审讯之时,他妥协了。 国民党的中统特务,他们从已经叛变了的中共上海中央局书记李竹声那儿,得到了一个可以令盛忠亮松口的内幕消息,就是盛忠亮的软肋竟是秦曼云! 中统特务告诉盛忠亮,如果他不招供,换来的将对秦曼云各种非人的折磨,会让秦曼云生不如死。 没想到这一招的确起到了作用。 其实,在盛忠亮招供之前,他宁愿背负叛徒之名也要保护的秦曼云,早已经叛变投敌。 秦曼云和盛忠亮 在盛忠亮叛变之后,不仅整个上海地下党组织受到全面破坏,甚至连完全独立存在,并直接受中央领导的中央特科行动组成员,也全部遇难。 时隔47年后,1981年,给中国共产党造成巨大损失与灾难的秦曼云,却以海外华人的身份,在一批归国华侨的名单中出现。 秦曼云为何会成为盛忠亮的软肋在投身革命的共产党员中,秦曼云的家庭条件非常优渥,自小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长大的。 她与同时期的很多进步青年一样,在学生时期,便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同时也深受哥哥秦茂轩的影响。 秦茂轩 1925年,在大革命期间,秦曼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党在山东的骨干分子,在军阀张宗昌的眼皮底下,冒着生命危险,用一腔革命热血,在山东开展党的组织建设与工作。 1927年,因为大革命的失败,中共中央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同时也为了培养一批党的骨干,从各地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共产党员,分批送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而各方面都十分出色的秦曼云,也在几批人员之中。 当时,同时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共产党员中,有两人与秦曼云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 一位是关向应,另一位则是盛忠亮。 关向应 三人之间随着长时间的相处与密切的交往,形成了一种三角恋的关系。 秦曼云,被儒雅内秀的关向应所吸引,并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 而盛忠亮,却陷入到对清秀大方的秦曼云的单相思之中。 当盛忠亮鼓起勇气向秦曼云表白的时候,秦曼云的回复,有如一盆冷水直浇下来:“对不起,我不能接受你的爱意,因为,我爱的人是关向应,而且,我们已经定下了婚期。” 被拒绝到如此彻底的盛忠亮,对秦曼云的爱意并没有消失,甚至都没有减弱,但事已至此,他也只能把这种爱埋藏起来。 1928年6月,秦曼云与关向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宿舍中,举行了婚礼。 秦曼云与关向应合影 作为革命同志的盛忠亮,也在场。 他掩饰住内心的悲伤,向二人表达了祝福。 婚后不到一年,秦曼云与关向应夫妇、盛忠亮三人,均因为革命需要而返回国内。 三人均在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此时的国内形势,非常危险。 因为中国共产党早已开始了针对国民党的武装斗争,所以,国民党与蒋介石,一方面针对苏区根据地进行军事进攻,一方面命令中统特务加大搜捕与破坏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力度。 秦曼云与关向应夫妻二人,面对的不仅是复杂艰难的敌后工作,而且风险几乎无处不在,但好在两人相互照应,共同承担巨大的工作形势与心理压力。 1931年,担任党的重要职务的关向应,在英租界被捕。 关向应 党中央负责敌后工作的周总理,充分利用共产党在上海的政商关系,并准备了多种应对方案,终于把还没完全暴露身份的关向应,从英租界的巡捕房救了出来。 考虑到关向应的重要性及当时的危险情况,周总理把获救的关向应,直接派人送到了苏区根据地,并重新安排工作。 “关向应同志,已经被送往苏区,你考虑一下,要不要也过去,只是那儿的条件要比上海艰苦得多。” 中央安排上海的同志向秦曼云告知了关向应的信息,同时也征求秦曼云的意见。 但,秦曼云经过了考虑之后,还是选择了留在上海。 秦曼云 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她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虽然身在上海的危险性较高,但总体的生活环境却要好很多。 可位于湘鄂赣一带的中央苏区根据地,则完全不同。 正是这次分离,碍于当时的特殊环境,两人很难保持正常的联系,彼此的感情也随着距离的增长与交流的减少,而逐渐减弱。 此时,与秦曼云共同在上海工作的盛忠亮,则给予了她更多的关心与呵护,并再次释放出了掩藏多年的爱意。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又处于生死无常的境地,作为一个一直生活在舒适环境与别人照顾下的女人,秦曼云的感情渐渐也有了偏移。 于是,她向远在苏区的关向应,提出了结束婚姻的要求。 关向应(中)与贺龙(左)、任弼时 而关向应,虽然心中不舍,但也不想因为自己而拖累对方,便忍痛答应了下来。 得知秦曼云与关向应离婚的消息,盛忠亮对秦曼云展开了更加猛烈的追求攻势。 而促成两人正式走入婚姻的,却正是那场令人不齿的共同叛变。 秦曼云与盛忠亮叛变后的纠结与挣扎秦曼云与盛忠亮叛变后,内心也是纠结与痛苦的。 国民党中统,鉴于两人都是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的精英人员,有着出色的能力,也曾力邀二人进入中统工作。 但都被拒绝了。 但国民党中统依旧给盛忠亮留了一个不错的职位,可他并没有去履职。 除了纠结外,二人也非常害怕。 因为,共产党对于叛徒的惩罚是严厉的,像秦曼云与盛忠亮这种,给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造成巨大伤害的背叛者,只有一种结局,就是共产党特科部门持续追杀,直到消灭为止。 可以说,自1934年以来,秦曼云与盛忠亮,一直都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 他们先是在上海,不停地转移居住地址,恐慌到每天都不敢拉开窗帘。 秦曼云,更是害怕到了不敢出屋的地步。 盛忠亮也尽量不外出,迫不得已需要外出的时候,也要利用各种化妆手段,隐藏本来面目。 1937年,因为张学良与杨虎城所共同发动的“西安事变”的推动,国共两党开展了新一轮的合作,达成了联合统一抗战的共识。 张学良与杨虎城 随着上海被日军攻占,本来蜗居躲藏在上海的秦曼云与盛忠亮二人,本应随着国民党迁往西南,但考虑到国共两党的合作关系,以及共产党可能对叛徒的清理,便再也不敢在城市居住。 两人商量之后,准备找一个偏僻的地方生活。 就这样,二人选择了湖南石门热水溪的一个小山村,以求避世。 就当两人想着开始这种隐居的生活时,国民党中统人员却找上门来。 因为,国共合作之后,国民党这边需要与苏联进行联络的人员,而秦曼云与盛忠亮都有过去苏联留学与生活的经历,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但是,为了确保妻子秦曼云的安全,盛忠亮答应用自己的复出,换取秦曼云的置身事外。 国民党正在用人之际,便答应了他提出的条件,并没有逼迫秦曼云复出。 秦曼云 而复出的盛忠亮,并不想在中统下面从事工作,如果让他选择的话,他宁愿前往前线抗日,并以此来减轻自己对共产党背叛的罪恶感。 1943年,他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就是参加前往印度的抗日远征军,并在东南亚一带对日作战,长达三年之久,因为他在远征军中的抗日战绩与表现,被国民党授予少将军衔。 1949年,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盛忠亮考虑到他与妻子秦曼云的人身安全,便随着撤离的国民党军队,前往了台湾。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盛忠亮与秦曼云心里一直被那块罪恶的背叛巨石压制着,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在国民党政府工作。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煎熬之后,1960年,夫妻二人离开台湾,远赴美国。 两人从夫妻店的小生意做起,一路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经过了21年的打拼之后,两人的生意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华人圈中少见的富豪。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整体的政治形势也不断趋于宽松。 此时的盛忠亮与秦曼云,均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两人有着共同的晚年心愿,就是回到家乡看看,甚至想借力自己的生意,为国家的建设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以此弥补心中积压了一辈子的愧疚。 正好,此时中国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希望通过海外华人来引进外资,并让中国驻美大使馆组织华侨回国参观考察。 而秦曼云则向盛忠亮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正好趁此机会,我先回去看看形势,如果一切顺利,等下一次,我们再一起回去。” 在盛忠亮的同意下,秦曼云便报名参加了美国华侨回国参观考察团,准备自己先回去摸摸情况。 归国华侨名单中出现令人棘手的人物中国驻美大使馆,将这一批准备回国考察投资的华侨名单,发回到国内的相关外联与接待部门。 而外联部门,为了确保全面了解每个成员的情况,以便于更好地接待与应对,以及进行项目合作与投资引导,便协同其他部门,对成员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 当了解到秦曼云此人的情况与历史后,相关人员大吃一惊。 原来,这个仍旧使用中文原名登记的秦曼云,竟然是给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造成严重破坏的革命叛徒。 他们自然不敢轻易做主,便将情况逐级向上汇报。 没多久,上面的处理意见便传达了下来,主要提出两条处理建议。 一是,当下正值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刻,不要再去过多地纠结历史问题,以免影响大局,造成许多华侨的恐慌心理。 二是,针对秦曼云此人,建议最好安排与她较为熟悉的人接待,当成外商对待,重点放在工商合作领域,少谈历史,无需追责。 秦曼云(右) 上面之所以有这样的建议,也是有着全盘考量的。 如果紧扣历史过错,那么大量的华侨,都是曾经与国民党有着各种各样的牵连,在考察团中,许多都曾是国民党军队或政府出身,以及他们的后人。 而当时的中国主要方向,就是搞好经济,而不是清算过去,否则,必将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大局,并对海外华人产生负面的影响。 而秦曼云,虽然其历史背景与其他大部分华侨相比,更显特殊,但如何对待秦曼云,在海外华侨眼里,会形成对中国政府不同的看法。 这时候,需要展现的是中国政府对过往的不再追究,是一种胸怀与大度,从而让想回国投资与合作的华人不会因为历史问题而害怕或担心。 至于由谁来接待秦曼云,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因为,此人既要能够与秦曼云聊得来,又要让秦曼云安心与放心。 那么,这个人首先必须要有较高的职位,可以代表中国政府的态度;其次,还必须要跟秦曼云熟悉,让她感觉到亲切与放松。 于是,中央高层考虑再三,决定安排王鹤寿负责接待。 王鹤寿 职位上,王鹤寿此时的身份是中央委员,并担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可以说位高权重,他的观点与态度,足以代表中国政府的态度。 因为,对秦曼云所展现的姿态,很多有着复杂历史背景的华侨正在睁大眼睛看着。 而王鹤寿,还是与秦曼云当年同一批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共产党员,他与秦曼云、关向应、盛忠亮三人的关系都很好。 王鹤寿早已全面领会了中央高层的思想,他在会见秦曼云的时候,不但没有提及任何过去的历史问题,反而,在秦曼云对曾经的背叛表达愧疚与歉意时,王鹤寿总是有意识地将话题转移过去,并表达了中国政府对于海外华侨,无论是归国还是投资合作,均不再纠结历史、不再追责的态度。 王鹤寿和秦曼云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应该展望未来。” 这是王鹤寿送别秦曼云时,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结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华侨,因为故土牵绊与爱国情怀,成为向中国进行投资合作的排头兵。 而中国政府,本着以经济与民生发展为战略方向的国策,对愿意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的华侨华人,本着不计过往、真诚合作的原则,给予了最大的包容。 正是这种大国胸怀与姿态,让许许多多的海外华人,抛开了历史过往、抛开了政治考量,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 |
|
来自: 新用户51563869 > 《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