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 亦称“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剩余价值学说并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创立的。它是19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等特定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毛泽东指出,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身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总结实践经验,继承人类思想优秀成果,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唯心史观,表达了他们逐步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先系统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并指出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做了精辟的概括,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还指出了几个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以及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19世纪八九十年代,针对把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等错误观点,恩格斯在一系列书信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历史辩证运动的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苏联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和俄国民粹派、经济派、孟什维克进行斗争,捍卫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运动是特殊的物质运动状态,有其独特的客观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有机系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个人都对形成历史的合力有所贡献,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中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恩格斯说,这种新的历史观对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科学的历史观”“社会科学的唯一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