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老玉米棒 2022-12-02 发布于广东

基本概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我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

2015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颁发,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阐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政策方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在文化价值观上,对自然的价值有明确的认识,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需求、价值规范和价值目标,使生态文化、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普遍道德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生产方式上,转变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使生态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生活方式上,人们追求的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个体的生活既不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在社会结构上,将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诸如在社会政策上考虑如何组织好经济,以便协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决策上,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人文学者对有重大影响的发展战略决策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期维护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够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是: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由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所引发的一些突出问题,更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充分彰显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攀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未来发展及建设的战略基础,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