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福康安,可能不少小伙伴们第一反应就是,哎,这人咱倍儿熟悉呀,那可是乾隆爷都不能说的秘密——私生子。 咱们先前所看过的,那些曾经大火的电视剧,像《铁齿铜牙纪晓岚》、《延禧攻略》里面,导演都有意无意地给咱们这帮吃瓜观众们,添过一把猛料——那个谁和那个谁,其实是这么一个关系...... 擅写清代帝王小说的大家二月河先生,在自己的小说《乾隆皇帝》当中,把乾隆和傅恒妻子棠儿因私生子的事儿,更是描写得绘声绘色:
影视、小说里的言之凿凿,让咱们也不由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是——福康安是乾隆皇帝私生子,这事儿是铁定无疑的。 然而,倘若咱们真的去细看这事儿的话,却也不难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 皇帝裤腰带没栓紧这档子宫闱隐秘之事,当事人肯定不会说;知晓密辛的亲随、宦官们自然更不敢说,那么这事儿到底是怎么传出来的呢? 不科学呀! 那么福康安是乾隆爷的种,这个说法最初是怎么来的呢? 始作俑者福康安是乾隆爷的私生子,这事儿在清末之前,还真没人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评议,毕竟这种八卦花边、爆料皇室的行为,可是妄议列祖列宗,属于大不敬之罪。 论真那可是要杀头的! 娱乐至死的精神,古代时期可不流行。 不过等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给前朝安排戏份的事儿,可就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了,毕竟吃皇室的瓜,又没啥风险,何乐而不为。 对于吃瓜这个爱好,古今群众们其实没有什么代沟,这事儿真不真咱不知道,但料越劲爆大伙儿越喜欢! 内有需求,外无压力,那供给自然得尽快跟得上了。 适逢此时出版的《满清外史》,可谓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书中一个猛料紧接着一个猛料地往外抖,让一众吃瓜观众应接不暇: 什么多尔衮盗嫂、顺治五台山出家、玄烨纳姑为妃、雍正篡改遗诏、组建杀手组织——血滴子,咱们现在耳熟能详的清朝秘闻,十有八九都是从这本书里流传出来的。 福康安是龙种的猛料,便是首刊于此。
说实在的,在一众猛料当中,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的热度,其实连前十都排不到。 因为按照书中的说法,即便连乾隆皇帝本人,都不是雍正亲生的,实为江宁陈氏的儿子。 因此,福康安是乾隆的私生子,在当时,并没有过多的人去较真,这事儿到底是不是真的? 不过,《满清外史》既然挂了一个“史”字,太假也不合适。而乾隆偷情这事儿根本没有目击证人,扎实的证据,从理论上来说,此书的论据相当不足。 为了彰显可信度,这本书最终罗列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傅恒有四个儿子,宠幸不及福康安,都娶了当朝公主,而福康安圣眷优渥,却最终没能尚公主。 为啥?不就是福康安是乾隆的儿子,不能跟亲姐妹们成亲呀! 这都是他爹乾隆,造的孽呀!
猛一看,倒还真好像是这么个理儿,然而,咱们倘若仔细琢磨的话,这种推理,逻辑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凭啥乾隆没有招福康安当女婿,福康安就有私生子的嫌疑? 要知道,傅恒的四个儿子当中,真正娶了乾隆闺女的,其实也就只有一个,百分之二十五的低概率事件罢了。 傅恒有四个儿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都备受乾隆关照。 福灵安身有军功,为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娶的是乾隆的侄女,是为多罗额驸。 福长安为正红旗满洲副都统、武备院卿,领内务府,军机处行走、户部尚书,没有娶公主。 只有军机处行走,兵部、工部尚书福隆安娶的是乾隆之女和嘉公主。 四子皆受浩荡皇恩,却只有一人娶了乾隆的亲闺女,这里面除了皇帝的意思,恐怕还有一层缘分因素。 纵观福康安的一生,血战廓尔喀、平定金川、镇压台湾天地会、平定甘肃回民、湘黔苗民起义,福康安的一生如同一柄掌握在乾隆手中的利刃,一直在血雨腥风之中挥洒。 这种臣子,虽然好用,但并不是额驸的最佳人选,选一个常年在外征战的男子做驸马,让女儿孤灯空守、虚度韶华,想必也不是乾隆能够忍心做出的事儿。 同时,公主里面,与福康安年岁相当、样貌相配的,也不一定就好找,双方都不好凑合,自然匹配起来就困难得多。 再说咱们也都知道,清代的额驸过得生活,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潇洒、快活,不少额驸跟公主之间的生活,甚至还不如普通人那么自由。 给一个战功卓著得社稷功臣强点鸳鸯谱,万一不能琴瑟相和,以后翁婿抬头不见低头见,多尴尬。 这种月老的成就感,肯定也会低得多。 因此,单凭福康安没有娶乾隆女儿,来论断对方就是乾隆私生子,这种判断,实在是也太牵强附会了些。 不过,既然前人提出了这么一个有争议性、大流量、敏感的“热门话题”,后世文人们自然不会放弃蹭热度的好机会。 关于“龙种”的辨析,随后更是向深度、广度方向层层递展,以学术名义,开始了登堂入室的研究。 所以说,文化人即便是胡说八道起来,也还是头头是道。 后世之人的牵强附会即便是民国的清史大家萧一山,也不能免俗。在其所著《清代通史》当中,就曾提过自己对于福康安到底是不是乾隆帝儿子?这个问题的看法:
这段话看着浅显易懂,就是萧一山先生觉得,当年乾隆在傅恒葬仪上,曾在对逝者的安慰话里,有这么一丝蛛丝马迹——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 这是不是有些太搞了,一个史学大家,强搞福尔摩斯的行当,牵强附会,比玩文字,恐怕不输当年清廷文字狱中“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但凡稍微了解点儿傅恒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之人,恐怕都不好意思拿这句话来做文章。 提及傅恒,很多人会误以为他是因为姐姐的裙带关系,而最终攀龙附凤走上权力巅峰的。 其实古代讲究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家族的影响,与其说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与乾隆伉俪情深,倒不如说,沙济富察氏一族对康、雍乾三世的影响,甚得帝心。 富察氏,忠烈满门明末时期,沙济富察氏在首领旺吉努的带领之下,全族投奔了刚刚起兵反明的努尔哈赤。 旺吉努估计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家族,会在后世子孙的不断努力之下,发扬的那么光大。 旺吉努归顺努尔哈赤之后,被授予正蓝旗下的“牛录额真”。 其子哈什屯又在皇太极与正蓝旗旗主德格类冲突、争执之时,依然站在了皇太极的这一边,整个家族随后被抬到“镶黄旗”。 自此,整个富察氏家族便立下了“始终追随皇帝”的信条。 顺治帝时,御前侍卫副统领哈什屯又在顺治与多尔衮之间,坚决选定了拥护顺治帝的利益,成为了皇帝的心腹股肱大臣。顺治帝亲政之后,哈什屯被任命为议政大臣、赠太子太保。 哈什屯儿子米斯翰为康熙帝平三藩时后勤总管,督办军需。孙子马斯喀曾在康熙二次征葛尔丹战争中,战下功。 马斯喀的儿子马齐,熟悉康熙、雍正朝的小伙伴们,肯定不会陌生,这位当年曾是康熙朝内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雍正朝总理事务大臣、军机大臣。 马齐的三弟马武是康、雍两朝的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看护皇家内外安危,与皇室休戚与共。 马齐的四弟李荣保混得稍微差点儿,不过人家也是察哈尔总管,一方大员。 最重要的是,人家子女是真争气,三个子女直接将富察氏的光辉,推到了顶峰。 李荣保的女儿富察氏,最后嫁给了乾隆皇帝,成为了清代最为知名的一对伉俪。 李荣保的次子——傅清,乾隆年间的驻藏大臣,他用血为富察氏一门,涂染了令人震撼的光彩。 乾隆十五年,西藏郡王颇罗鼐病逝,继任的均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性情乖张,与准噶尔叛军私通。 原本,乾隆考虑到傅清的安危,叮嘱他在将军班第、四川总督策楞率军入藏之前,不要采取行动,尽量稳住对方,保全自己。 然而,傅清很快便发现,均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已经开始躁动,如果对方在清军援军来前提前叛乱的话,那就会使国家错过最佳平叛机会。 最终傅清选择,在虎狼穴中,先下手为强,借着宣读皇帝诏书的名义,将均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召进驻藏大臣署,随后抽刀将其斩杀。 在叛军的包围中,杀了叛军的头领,这份胆魄、这份决绝,确实令人感慨敬佩,最终傅清署邸被叛军围攻,在一番激战之后,傅清殉难。 当年,乾隆对于自己有这么一个甘愿与敌玉石俱焚,也要保全社稷完整的生猛大舅子,非常感慨:
在清朝,臣子谥号为“襄”的不多,而傅清更是加了一个“烈”字,“襄烈”名副其实。 傅清的死并不是富察氏的个例,而是拉开了富察氏为国捐躯的序幕,有清一朝,仅有记录富察家族为国捐躯者,就有近十余人之多。 乾隆四十年,第二次金川之役中,傅清儿子明仁身中数疮,却依旧挥戈不已,最终阵亡沙场。 曹雪芹当年的那首《送明益庵征缅夷》中:“一腔碧血还天地,万里梦魂犹别离。”说的就是这位。 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中,离不开富察家的男儿们的血拼,傅恒作为乾隆最爱女人的亲弟弟,这个小舅子,可谓是深得帝心。 乾隆十三年,傅恒亲赴金川战场,不到三个月,攻下数座险要,降叛军首领莎罗奔,胜利班师回朝。 乾隆十九年,准噶尔部叛乱,傅恒协助乾隆平叛,居中筹备粮草、军需,居功甚伟,在乾隆的紫光阁功臣挂像之中,傅恒排列第一。 乾隆三十年,缅甸袭扰南方,清廷连续派出三任云贵总督,最终都折戟沉沙,随后平叛的重任便落在了傅恒的身上。 乾隆三十四年,傅恒来到征缅前线,指挥清军七战七捷,一直打到缅甸国王罢兵乞和。 戎马征战之时,远在北京的乾隆,还不忘给自己这个小舅子送扇子,表达顾念的情意: “世上谁知我,天边别故人。” 在乾隆的眼里,傅恒是臣子、是家人、也是故人之交,是超脱于君臣之外的另外一种可托付、可依靠、可信赖的感情。 乾隆三十四年,胜利传回京师的同时,乾隆收到了傅恒病体沉重的噩耗,南方的烟瘴侵伤了傅恒的身体,烦劳的战事,耗尽了他的精神。 即便乾隆急命傅恒回京治疗,但为时已晚,乾隆三十五年二月,傅恒病逝,年仅四十九岁。 傅恒的一生,是他当年所写那首诗的真实写照: “男儿欲报君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 对于自己挚爱女人的亲弟弟;这位寄念深重,为国捐躯的小舅子;同时考虑到这种忠烈满门的皇亲家族。 恐怕乾隆再色,也很难做出,他人在前线为自己流血牺牲,自己强占他人妻室、替人生孩子的事情,更不可能在人家灵前大放厥词得瑟,现在给你说了吧,你儿子就是我儿子。 太过分了! 正常理解应该是,咱们看电视,也经常能够看到这种情节——朋友、兄弟去世了,兄弟们站在灵前安慰道: “你放心走吧,往后,你的孩子就是俺的孩子,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他一口吃的。” 很燃血仗义的剧情,最终竟然被人解读成了狗血剧,真是让人无语。 要说这种君臣父子的说法,乾隆又不是只说给福康安一人过,在评论刘墉、张照等人时,乾隆也曾将之比喻过父子。
要是按照先前那种说法,刘墉、张照这些人都得是乾隆帝的私生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