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远古走来的“琅琊台”

 简心素文 2022-12-03 发布于江苏

从远古走来的“琅琊台”

和同学小居青岛,遇疫情,坚持不懈地做了十多天核酸,保持“码”一直“绿”着。

1110日,得知西海岸的黄岛区恢复防疫常态化,同学提议去较远处(约七十公里)的“琅琊台”参观。据网评这个景点还不错,属4A景区。

去之前,我们并不知道“琅琊台”是一个什么样的景区,只因看过电视剧《琅琊榜》,所以有前去参观的愿望。心想它不就一个“土台”嘛,肯定不会高,也不会累。

当我们一行四人循着导航到达琅琊台景区时,平地突起的小山丘(此处该称其为“台”)让人眼前一亮,只见风景秀丽,草木葱茏,想来是一处比较好的休闲游玩之地。

参观的人不多,我们扫码登记后便漫步徜徉在景区幽静的观光步道上。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帝王宫”,当拾级而上,看到一尊“秦始皇”的高大雕像之后,禁不住打了个“寒噤”。以至于同学要求在雕像前留影时,我说了一句:千古帝王在此,小女子岂敢造次。

我们先后参观了“琅琊文化陈列馆”“徐福殿”“龙王殿”“观龙阁”“琅琊台石刻”“群雕”“夯土层”“望越楼”“琅琊台刻石亭”。期间行经福寿碑,跨云桥,走跺脚沟,登云梯,观御路。一路下来,本以为很简单的悠闲漫步,变成长达一万多步的行走和登台。疲累自不必说,下得台来,天已擦黑,几乎成了最后出景区的一行人。

不过,收获颇丰啊。从这里我们不仅了解了琅琊台的来历,还寻古探幽般地捕捉到几千年来行走驻足于此的历代帝王、文人墨客,见证他们的遗迹和墨迹。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大中华的历史啊,与这一方土台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在此建祠的是姜尚,据《史记》载:“姜太公封齐,作八神,其八曰四时主,祠琅琊。”我们在琅琊文化陈列馆里看到“四时主祠”的模型,姜太公当年建祠的目的,是供奉春夏秋冬四季之神。据文字介绍,琅琊台与其相邻且位于大海的南北两岛(南斋堂岛、北灵山岛)形成55度三角区,是观测日出的极好坐标,所以成为我国最早的古观象台之一。

春秋时期,“琅琊为东境上邑,齐桓公、齐景公曾游此流连数月。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北上,徙都琅琊,于琅琊山起观台,建'望越楼’,并号令秦、晋、齐、楚,歃血为盟,共同尊辅周室。”

站立望越楼上,凝视高大威武的越王勾践雕像,那炯炯如炷的眼神,坚实厚重的铠甲,随风扬起的战袍,以及左手战刀右手插腰的形象,联系起从小便知晓的“卧薪尝胆”典故,内心里不由得升腾起对这位春秋霸主的尊崇和敬仰。

“帝王宫”前秦始皇的大型雕像,彰显着这位千古始皇帝的雄心和抱负。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琅琊为其一。秦始皇三巡琅琊,大兴土木,遣民筑台,刻石立碑,颂秦功德。”

在琅琊文化陈列馆内,列有当年丞相李斯写就的《琅琊刻石》《谏逐客书》文字。其刻石文字曰:“……,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

这里记载着李斯等群臣对始皇帝的崇拜和歌颂,祈望金石刻字让始皇帝的功绩永垂不朽。后世发掘当年的刻石文字碑真品1386字,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制品立于台顶一侧“琅琊台刻石亭”内。

与秦始皇同期的知名术士,不得不提及一个人的名字——“徐福”。琅琊台为其专建了一座大殿,殿内陈列着各种笔体大小不等的“福”字,墙壁之上是徐福成长并“得道”的连环画故事。

据说此人先后两次于台顶向始皇帝上书,经准赐后,遂“率数千童男女携五谷百工入海求仙药,留下了徐福东渡扶桑的千古佳话,开创了中日交流的历史先河。”景区内景点之一——“群雕”,便是徐福上书的场景。

矗立于刻石和群雕中间台侧一段长长的台阶,是后人仿造当年秦始皇的“御路”,共计386个台阶,斜长135米,看介绍说此“御路”现仅供参观。

我们站在台阶顶端向下望去,虽然不是很高的落差,但其形之陡,坡度之大,宛如直梯一般。一众笑说:莫不是秦始皇的登天步道。真心疼当年那些群臣和侍卫们,是如何抬着始皇帝一步一步攀沿登台的。

据记载,“秦始皇之后,秦二世、汉武帝、汉宣帝、汉明帝等亦曾多次登临;后世文人学士如唐宋之李白、白居易、李商隐、熊曜、苏轼等,明清之颜悦道、丁耀亢、刘翼明、王无竟、李澄中、高凤翰等,皆尝屡临其地,并留下了许多诗文墨迹。”

现摘展馆内刻苏轼《书琅琊篆后》碑文以佐之——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初并天下。二十八年,亲巡东方海上,登琅琊台,观日出,乐之忘归,徙黔首三万家台下,刻石颂秦德焉,二世元年,复刻诏书其旁。今颂诗亡矣,其从臣姓名仅有存者,而二世诏书具在。自始皇帝二十八年,岁在壬午,至今熙宁九年丙辰,凡千二百九十五年。而蜀人苏轼来守高密,得旧纸本于民间,比今所见,犹为完好,知其存者,磨灭无日矣。而庐江文勋适以事至密。勋好善篆,得李斯用笔意,乃摹诸石,置之超然台上。夫秦虽无道,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之工,世亦莫及,皆不可废。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正月七日甲子记。”

如果说,前面参观的各景点都是后人开发仿造的,但有一处则“绝对原貌”,就是居于台北坡一处的“琅琊台夯土层”。

为展现这一千古遗迹,供参观的夯土层前用砖石砌成挡墙,中间用玻璃罩着。透过玻璃窗,可见厚实的土层上,又长出了几株新绿。

据介绍,此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徙黔首三万户,亲自督工,缘琅琊山夯土起琅琊台”。历经两千多年,从台下到台顶的夯筑纹理依然清晰可辨。它“台基三层”,“上级平敞”,台下周长7.5公里,台顶周长130米,人工夯筑的台比原来的山顶高出9米多。

透过这厚重坚实的夯土层,可以想见当年三万农夫搬土筑台的宏大景象。然而,当年号令筑台的始皇帝,仅仅留有一尊供人想象的雕像,以及后人仿造的秦式帝王宫。

曾经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丘,经过三千年变迁,成为了眼前这座千古名胜——琅琊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三千年的脚步,台前及左右这一片汪洋,见证着从远古走来历代王朝的兴衰。

正如文化陈列馆内那幅对联所写:

悠悠千古事风云海雾皆随去;

茫茫长河中琅琊古地台犹存。

写于20221122日。

作者:又一村

    


◆又一村:【简心热推:抗疫有你有我】2022,抗疫在“魔都”(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