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王国维:传统文化中的功利主义思想不除,中国学术就不能健康发展

 heshingshih 2022-12-03 发布于北京

本文来源:梁光焰《中国现代美学审美主义四种历时性形态》一文,为该文的第一部分“无功利审美主义”,原文刊发于《美育学刊》

转自:诗岂无言、金鹗读书

图片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王国维最初目的是想清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用功利主义,于是把西方美学中的非功利思想引进中国,构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无功利审美主义思潮。王国维的无功利审美主义逻辑路线分三个步骤。
首先,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文化功利主义思想进行坚决批判,认为只有除此弊端,充分维护学术的独立品质,中国学术才能健康发展。王国维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以生活为旨归,探求人生实相,寻求现实生活准则,因而有着一种谋求与政治统一的潜在意识,形成“政文合一”的求实致用原则。他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说,我们的哲学家没有不想成为政治家的,我们的诗人反复抒发的都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诗歌、戏剧,都充满了道德惩戒和政治说教,降低了其历史价值。即使是当时的西学引进,所持的仍然是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他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尖锐指出:严复的《天演论》所追捧的不过是“英吉利之功利论及进化论之哲学耳,其兴味之所存,不存于纯粹哲学,而存于哲学之各分科”;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翻译或介绍,都“不过以之为政治上之手段”;至于最无功利的文学,也不注重自己之价值,“而唯视为政治教育之手段”。王国维认为,学术探讨的是宇宙人生的大问题,而不像自然科学或政治学那样,去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它无为而无不为,是无用之用。
然后,王国维抱着清除功利主义学术观的目的,深入阐释了西方哲学美学的功利与非功利之间的关系本质。他在《文学小言》中说:“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他一方面看到实用主义学术观对中国学术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大力介绍不以“利禄劝”的西方哲学和美学,以此来抗衡中国学术研究的积弊。在《论哲学家与美术家之天职》一文中,王国维开篇说道:“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贵而无与于当世之用者,哲学与美术是已。天下之人嚣然谓之曰'无用’,无损于哲学、美术之价值也。”王国维认为,哲学、美学看似无用,实则揭示了普遍真理,所求的不是一时一事之用,而是整个人生之用,这是哲学、美学与社会、政治的实用之学的根本区别。
最后,在批判中国传统实用功利主义学术观,并阐述了哲学、美学的非功用本质之后,王国维把叔本华“唯意志论”与康德审美无利害学说、美在形式说结合起来,放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做创造性发挥,并且最终落实到人生观中,倡导审美超越的人生观。他在《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中说,叔本华把自然宇宙的本质归结于意志,人的本质也在于为迎合那永不餍足的意志欲望,当一个欲望被满足后,另一个欲望随之而起,这样人就处于“满足与空乏,希望与恐怖之中”,人类就永远无法获得福祉与宁静,而康德认为审美无关利害,审美对象在于对象之形式,审美之人在于无欲之人,因此无利害的、与个人生活欲求无关审美刚好可以帮助人摆脱外界客观事物实相的缠绕,摆脱生活的痛苦,获得超功利的愉悦。这样,王国维由学术非功利主义自然而然的落实到人生超功利意义。
王国维的无功利审美主义思想,实际上又是功利的,因为其目的在于改造中国实用主义文化的劣根性,在于以哲学、美学和艺术中的非功利性改造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人生观,体现出王国维中西融通的学术能力,也反映出他超然物外的理想化品性。20年代,中国社会革命蓬勃兴起之后,这种超功利学术观和人生观因与现实需要格格不入而最终归于沉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