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枝汤 治面神经麻痹:桂枝汤合牵正散。左重加当归,右重加黄芪。 皮肤发痒,如湿疹:湿邪郁滞肌表,风寒之邪外干肌表,逆于肌肤,久而生热作痒。桂枝汤加苍术或合平胃散,清燥热则加金银花、玄参、土茯苓。 老人无故皮肤作痒:桂枝汤加当归、黄芪。 凡外伤所致疾病:可用桂枝汤加当归、川芎,严重者为防止离经之血日后形成瘀血,可加桃仁、红花,在头部,可加葛根。 二、桂枝加芍药汤 治胃痛: 胀满痞者,加厚朴; 苔白腻者,加苍术 湿在胃(中焦),加半夏 湿在肝胆(下焦),加木香 湿在肺(上焦),加陈皮; 呃气者,加吴茱萸; 伤阴者,加天花粉。 三、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 肩凝: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加苍术、厚朴、法半夏、茯苓、陈皮。 化脓性扁桃体炎:葛根汤加蒲黄、玄参、贝母。 外伤造成的头痛、癫痫,乃营卫不和,瘀血阻滞:桂枝加葛根汤合桂枝茯苓丸。 四、小建中汤(以炒麦芽代替饴糖) 气血不足兼瘀血之经期腹痛、崩漏出血等疾患:小建中汤加当归、蒲黄、五灵脂、三七、川芎、桃仁、红花、香附等。 瘙痒症之气血两虚生风:小建中汤加当归,或者银花、玄参、土茯苓,清热利湿。 五、黄芪建中汤 术后伤口不愈合、低热者。 六、茵陈五苓散 治小便发黄。 七、小柴胡汤 脉弦 1.睾丸炎:小柴胡汤加苍术、黄柏、龙胆、木通、泽泻、车前草。 2.腮腺炎(痛):小柴胡加青黛、升麻、瓜蒌。 3.产后哺乳期乳腺炎:小柴胡汤加升麻、瓜蒌、木通、王不留行。 4.眼皮跳。 5.如小柴胡汤证(口苦、胸胁胀满等)合呕吐、头晕等:小柴胡汤合百合诸方。 八、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证,胸胁苦满诊查之法: 病人仰卧,以指头从肋骨弓下沿前胸里面向胸腔压下,触知一种抵抗物而左内侧觉压痛,即小柴胡汤证。 加以呕不止,大便燥结,郁郁微烦,与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之痛为按之心下满痛;承气汤之痛为腹满痛。 九、黄芪桂枝五物汤 脉多浮大无力 血痹:指肌肉痹无痛感,以此受外邪血行不畅所致,血痹重者,则麻木与痛并见,一般所见则为麻木不仁。 十、半夏泻心汤 脉:双关偏长,较甘草泻心汤脉稍大,若兼数大等,必有兼症。 苔:薄白。若白苔厚腻兼湿重,兼黄则化热,兼黑则兼伤阴。 主症:心下痞为主。有兼痛或胁肋胀。呕逆、肠鸣、大便难、溲黄均常有之。 加减法: 1.大便隐血改干姜为炮姜,心中灼热或脉兼数或苔黑加玄参、花粉。 2.胃酸过多或苔白腻或大便溏,重用干姜。 3.溲黄加茵陈,溲热加滑石。 4.胁痛,左关兼滑则加黄芩炭、白芍,寒加吴茱萸或同加黄芩炭。 5.咳者,去参、枣,干姜改为炮姜加五味子,喘加杏仁、厚朴,黄稠痰加瓜蒌。 6.腰痛加花粉、牡蛎。 7.不寐加肉桂或枣仁,多寐用原方。 8.头痛、牙痛面肿加赭石、牛膝、滑石。 9.外伤或有瘀血加桃仁、红花。 10.纳差加焦山楂、神曲、二芽。 11.发斑加银花、玄参、土茯苓。 12.发热(无外邪)加滑石。 13泄泻或便溏重用炮姜,再加扁豆、淮山。 14.遗精加白薇、白芍、莲须、龙骨、牡蛎。 十一、甘草泻心汤 治皮肤病,但见心烦不得安,余证或见或不见,俱以甘草泻心汤治之。 1.下阴湿疹加苍术、黄柏、银花、玄参、土茯苓。 2.活血加桃仁、红花、土鳖虫。 3.顽藓,合抵挡汤。 十二、调胃承气汤 热结阳明轻证,或有腑实便秘,或无腑实。 脉沉有力。 善食易饥,无他病,系乃阳明热结,以调胃承气汤治之。 十三、桃核承气汤 治月经有血块,有子宫手术史之月经病、漏下、崩中、产后失明等因瘀血导致的疾病。 用此方治病后,以当归建中汤善后: 当归20g 桂枝10g 白芍20g 甘草10g 大枣10g 生姜10g 饴糖100g(可用麦芽代)蒲黄10g 五灵脂10g 十四、抵挡汤 蓄血重症。 甘草泻心汤合抵挡汤去大黄加生地,之顽藓: 甘草15g 法半夏10g 黄芩10g 黄连6g 大枣10g 生地20g 桃仁10g 干姜6g 水蛭10g 虻虫10g 十五、葛根芩连汤 阳邪协热随表入里。 阳明病共有之症: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太阳共有之症:身热、汗出 阳明、太阳之不同:太阳恶寒,阳明恶热;太阳脉浮,阳明脉洪大或沉实。 温病即是阳明。 脉滑(兼弦长与沉) 十六、苓桂术甘汤 心阳虚、脾阳虚 心阳既虚,阴邪乘之,水气凌心则心悸、怔忡、短气,阳气不能上达故头眩、热上冲,或胸闷,咽喉窒塞,咳嗽上气。 脾阳虚则运化失职,浊音壅滞,营卫失调,更致卫外之阳亦虚,一身失其所倚,故必振振而摇。 其证脉多沉、弦,二者或单见或兼见。 苔多白,亦有薄黄而少见,兼腻。 十七、四逆散 其制方大意与小柴胡汤相似,四逆之柴胡、枳实,尤小柴胡之柴胡、黄芩,四逆之芍药甘草,尤小柴胡之人参、甘草,且枳实兼擅涤饮之长,甘、芍亦备营卫两和之任。 治阳为阴郁及阴阳不相顺接。 痛症:四逆散合活络效灵丹。 柴胡25g 枳实15g 白芍15g 甘草10g 乳香10g 没药10g 当归15g 丹参15g 咳者加干姜、五味子,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 小便不利加茯苓。 腹中痛加附子。 十八、真武汤 少阴病水饮内停 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不利;水寒之气浸渍于四肢,经气运行不畅则四肢沉重疼痛;水气内停浸渍肠间则下痢;水气浸渍则身体筋肉跳动,全身震颤不定每欲扑倒。 水寒犯肺之咳,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小便利者去茯苓。 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 阴盛阳衰之下痢重者,去芍药,加干姜。 十九、吴茱萸汤 浊阴内盛上逆,直逼中上。 太阳病头项强痛而恶寒,其痛必在后脑。 阳明头痛必在前额,但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也痛在前额,其必有鼻塞、浊涕等,按鼻炎治之。 少阳头痛在两侧,即太阳穴部位。 太阴头痛是满头胀痛,浊音上犯而致。 少阴头痛即所谓真头痛,纯属阴寒。方书论及此种头痛者,十无一生,惟用白通汤,重用附子。 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颠顶痛。 还有一种头痛,如电击般,一阵阵像闪电般击痛,不持续痛,这是血循环受阻所致,用当归四逆汤,或补血活血均可。 太阴有吐而无呕;少阴有欲吐不吐,咳而呕者;厥阴之厥而呕,呕而吐蛔也。 本方用于肝胃虚寒之症,脉沉或无力,如高血压眩晕等。 适应症: 1.胃寒气逆,食谷欲呕 2.少阴阴寒盛,见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3.厥阴肝寒犯胃,见干呕,吐涎沫,颠顶头痛。 二十、麻黄附子细辛汤 散寒温经。脉多沉。 脉沉属三阴,太阴证手足自温,肢体不温。肢体不温,头面潮热属少阴。 治各种阳虚寒凝气滞导致的痛症: 附片30g先煎 麻黄10g 细辛6g 独活10g 黄芪15g 黄芩10g 二十一、百合诸汤方 百合病是心肺阴虚内热的疾病。 眩晕、呕吐、卧床不起或伏案不语,小便灼热。 百合30g 柴胡20g 黄芩10g 法半夏10g 党参10g 生姜10g 大枣10g 滑石20g 甘草6g 二十二、麻杏薏甘汤 治风湿,脉细或弦或濡,可兼浮、沉、滑等 斑疹原于脾肺的湿热,甚至营分亦有热。 扁平疣原于脾肺寒湿。 二十三、大半夏汤 法半夏20g 人参15g 蜂蜜60g 脾胃久虚,纳谷不运,食停气滞。 治食道吞咽梗阻,脉无力,苔多白。 治胃病多涉及脾或联系肝 治肠病多涉及肾。 二十四、旋覆代赭汤 脾胃虚损,邪气上逆。 旋复花,宣气涤饮,化痰散结 《伤寒论古方今应用》:本方加苏子15g,治疗幽门不全梗阻的恶心呕吐,而大便秘结者常有效。本方用于妊娠恶阻有效。 《伤寒附翼》:旋复、半夏作汤调赭石末,治顽痰结于胸膈,或涎沫上涌者最佳。夹虚者加人参。 二十五、防己地黄汤 血虚兼风邪,肢体麻痹或弛缓。 二十六、麻黄汤 麻黄虽曰散寒,实为泄邪,虽曰解表,实为开肺。风寒外散,表闭得解,是治疗感寒的第一要药。 本方只宜于暂用,不可久服,一汗出则不须再服,如汗后不解,则当以桂枝汤代之。 二十七、麻杏石甘汤 邪热闭肺,肺热内郁,寒邪外束。 脉浮数,苔黄 《伤寒来苏集》:治无汗而喘,大热者。 二十八、小陷胸汤 邪热痰饮互结于心下。 脉浮或沉,兼弦、滑 小结胸:只限于心下之胃脘部,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 《医学入门》:小调中汤,即本方加甘草、生姜,善调脾胃,治一切痰水及百般怪病神效。 二十九、桂枝茯苓甘草大枣汤 胸中阳虚,肾邪乘虚上干于心。 脉左寸独弦。 头眩、心悸、咽干:加百合、龙骨、牡蛎。 心悸(心律不齐):加龙骨、牡蛎 头眩、失眠:加龙骨、牡蛎 三十、当归四逆汤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素体血虚,厥阴经络为寒邪凝滞,致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 1.乳房包块:质硬,痛或触痛,皮色不变,脉细,或兼沉,或兼微,必为阴脉。 加橘核、荔枝核 2.腹股沟包块:硬、痛、肢冷,脉沉细,必细或兼阴脉。加橘核、荔枝核。 3.睾丸痛:硬、痛,脉细或兼沉弦等。 皮色不红,无热者:加橘核、荔枝核; 皮色红、肿痛,小便黄等兼热者:合龙胆泻肝汤,加橘核、荔枝核 4.颈、耳前、喉部淋巴结肿大:硬,皮色不红,痛,脉细或兼沉弦,加橘核、荔枝核。 5.三叉神经痛:不红不肿,白天轻,白天剧痛,脉细或兼沉弦等 6.陆渊雷:少腹间有结聚,而手足冷,脉细微无力者,当归四逆汤。 三十一、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宿饮滞于中焦成吐酸吞酸。 冷气冲逆,迫心下,攻胸胁,令干呕、吐涎沫,或腹痛,或吐利,或转筋。 妇人,冷,血滞,经水短少,腹中拘挛,时迫心下,肩背强急,头项重痛之类。 以上得手足寒,脉微细者。 三十二、芍药甘草汤 1.阴伤,血虚发热 2.心绞痛 3.胃肠痉挛,脘腹痛:气滞加木香 泛酸加瓦楞子或海螵蛸 胃寒加高良姜、制香附 两胁胀痛加柴胡、枳壳 4.胆结石、肾结石引起的绞痛 5.腓肠肌痉挛以汤剂吞服全蝎散1.5g 6.三叉神经痛和眶上神经痛:大剂顿服。 7.颈椎病配合活血药 8.全身抽搐症:加当归、钩藤、木瓜 9.重症肌无力加黄芪、党参、乌梅 三十三、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18g 桑白皮18g 蒴藋细叶18g(青蒿代) 甘草20g 厚朴2~6g 干姜2~6g 黄芩2~6g 白芍2~6g 川椒2~6g 其病机由于各种外伤或刀斧出血而设 其治直肠癌都有显效,投此方时,脉象应为弦滑数最对症,数急脉是痈肿之脓成熟,投之必排脓血粘液,止痛快,不加泻药而脓血粘液自行排出体外。 三十四、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 消胀满而补中 1.腹满 2.双手胀满,无凹陷,非水肿,乃气肿,即虚满 3.脾虚气滞兼寒湿凝聚之痛症(腰为主):合千金三黄汤(麻黄、黄芪、黄芩、独活、细辛),血瘀加桃仁、红花、牛膝 三十五、越婢汤 郁热在肺咳喘者,加法半夏 湿热在下,脉浮大或沉大者,加苍术 三十六、茯苓甘草汤 本方与五苓散同治水饮内停之症,但五苓散症为膀胱蓄水,症偏于下,本方为治水饮停聚,中阳不通,症偏于中,为治疗水饮内停,不烦,不渴,心悸,肢重之症最佳方剂。 心下悸而上冲或呕者,屡试屡验 心下悸大率癎与饮,此方加龙骨、牡蛎绝妙。 又此证有致不寐者(酸枣仁汤、归脾汤不效者),用此方奇妙。 三十七、栀子豉汤 烦、失眠、嘈杂、懊恼不宁,脉数 1.栀子甘草豉汤:治食宿饭,陈臭肉及羹宿菜发者。 治栀子豉汤证急迫者 治膈噎食不下者 2.栀子生姜豉汤:治栀子豉汤而呕者。 三十八、小青龙汤 水饮致喘,辨证依据: 1.患者面部有水色、水斑、水气出现。所谓水色,指面部青暗色,或下眼睑处呈青暗;所谓水斑,指面部出现对称性的色素沉着;所谓水气,指面部浮虚,眼睑轻肿,或下眼睑如卧蚕状。 2.咳喘痰多呈白色泡沫稀痰 3.脉弦,舌苔水滑 4.冬季寒冷时复发加重 5.其他见症,如气短、憋闷、重则咳逆倚息不得平卧。 三十九、小儿鸡胸 《伤寒今释》大陷胸汤方下注解中:小儿龟背可用此方,其轻者可用大陷胸丸。 小儿欲作鸡胸,早服此方。 张锡纯,荡胸汤:芒硝 瓜蒌 赭石 苏子 小儿鸡胸多属正虚邪实,宜: 赭石15g 芒硝10g 瓜蒌15g 苏子10g 党参6g 白术6g 茯苓6g 法半夏6g 淮山15g 鸡内金6g 甘草3g 四十、再障 血瘅虚劳方: 水蛭 虻虫 桃仁 生地 白芍 玄参 黄芩 黄连 淮山 白术 党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