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有一个这样的小岛: 岛上住着2万名女修行者,她们穿着红色的僧衣,住着红色的房子,正在四千多米的高山之上潜心修行。 女修行者 向周围看去,你会发现岛上竟然没有一个男子,因此女修行者们到了晚上是绝对不允许出门的。 而这座“神秘”的小岛背后,却蕴藏着我们看不见的故事...... 这座岛叫做“觉姆岛”,是亚青寺下辖的修行地。 “觉姆”一词来自藏语音译,其实它就是我们常说的尼姑,除此之外它还有“圣女”和“女修行者”的意思。 觉姆岛位于高原上,距离它最近的甘孜市区也有120公里。 也就是说,方园几百公里之内,几乎是没有人烟的。 若想进入觉姆岛,需要越过荒芜的草原和两座四千米的雪山。 不过觉姆岛上有一条规矩,那就是不允许男子入内,就算是前来旅行的人,也只能在周围走一走。 所以自从有了觉姆岛,无数男子都对此地颇为好奇。 亚青寺的尼姑和动物 其实觉姆岛上也并非没有任何男性,里面也有和尚,叫做“扎巴”。 觉姆和扎巴是分开的,平日里井水不犯河水,他们中间隔着一条昌曲河。 觉姆岛就在河的东边,而和尚住的地方就在河另一侧的山坡上。 这些修行者来到此地各有不同的理由,藏族本地人对家里能出一位僧人非常自豪,所以就会把孩子送到觉姆岛来。 还有一些家庭条件十分贫苦的,为了让孩子活下去,也会把他们带到这里。 另外还有一些看破红尘的、或者遭遇到不幸的人,也会来到亚青寺,他们都带着对生活的向往做着相同的事情: “置身生活,潜心修行”。 扎巴 觉姆和扎巴们的房子都是亲手搭建的,他们也把此事当做修行之一。 扎巴们的房子建在半山腰上,若是你站在那里放眼望去,会发现周围全是小小的红房子,坡像童话里的精灵屋,真的可爱极了。 当然也有其他颜色的房子,不过非常稀少,大部分都是不到两米高的红房子,觉姆岛也一样。 他们进门的时候需要弯着腰,房子内部的设施也很简陋。 里面有一张睡觉的床、一个用来打坐的垫子以及一个桌子,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至于房子做成什么样子,用什么材料来做,完全取决于个人财力和寻找材料的能力。 他们不需要顾虑建筑规则,想做成什么样子都可以。 比如说一些汉族的人当了觉姆,可能原本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就会用防寒的铁皮或木板制作房子。 扎巴和觉姆们做的房子 一些条件比较贫困的觉姆,也可以用塑料布或者塑料板来搭建房子。 奇怪的是,这里的修行者从不用特殊的眼光看待一个人,无论你的房子好不好都没有关系,因为在这里不会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大家都是来修行的,只要有个避身之地就好。 有时候条件好的觉姆还会帮助其他人,她们从不在乎人情世故如何处理,也不觉得别人欠自己的人情。 自给自足的生活 觉姆们毕竟也是女人,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浪漫,她们很喜欢装饰自己的房子,有时候捡到塑料瓶,摇身一变就成了床边或者窗前的花瓶。 再从草地里采一朵带着露水的鲜花,整个房间都会香气扑鼻。 不过觉姆岛的生活条件的确很艰苦,这里地处高原、昼夜温差大、环境又恶劣,除了供游客们参观的区域外,没有一件现代化的设施。 而且觉姆岛不通电、也没有网,前来修行的人不会带任何电子设备,所以对外界的消息,她们也很少去关注。 每天太阳升起就起床,天黑了就休息,她们对时间的判断都是跟着太阳走的。 中国基建的发展其实完全可以改变她们的生活现状,但修行者们就像商量好的一样,拒绝通电、也拒绝改造。 她们想用强行降低生活水准的方式,来一次真正的修行。 直到如今,她们依然保持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 喝水、洗衣服、做饭都需要跑到河边打水,然后再用肩膀扛回来。 觉姆们丝毫不娇气,凡事都亲力亲为,实在干不了的就几个人一起做。 平日里吃饭她们会选择以素食为主,你像青稞、土豆、胡萝卜等等,大部分都是她们种出来的。 这里没有人再去吃油腻的食物,荤菜也没有,更别提烟和酒这种东西了。 除此之外,她们也没有婚姻、没有娱乐,还要遵守348条戒律,小到穿衣、大到男女私情。 觉姆岛是不允许和尚进入的,不过万一遇到紧急的事情,和尚也能过来帮忙,但一定要在天黑前离开。 扎巴 刚开始有些新来的觉姆还不太习惯,可是时间久了哪怕没有清规戒律,她们依然会遵守每一件事情。 而在如今物欲纵横、我行我素的现代社会中,觉姆岛便了一个特别的净地。 每天清晨,太阳刚一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向大地时,觉姆们就开始了一天的修行。 她们的第一节修行课就是“转山”。 在佛教中有“神山”之说,若是修行者找到神山,并围着它转一圈就能净化心灵、洗去一生的罪孽,若转十圈,就能免去轮回之苦。 “转山” 接着,你会听见这片土地上传来诵经的声音,它混乱又空灵,身在此处好像瞬间得到了洗涤。 在修行者的眼中,人间的痛苦都是有“定数”的,她们通过清修多经历些苦难,世间的百姓才能少一分忧愁。 而这,便是2万多名修行女在雪域高原中与艰苦为伴的根本原因。 因为自己淋过雨,又没足够的能力帮助别人,所以她们想用另一种方式为别人撑一把伞。 觉姆 每年的11月份,对于觉姆们来说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闭关修行。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闭关修行的。 只有通过亚青寺大师考核的人,才能获得闭关的机会,否则即便一百天待在一个房间里,也无法顿悟到更精深的修行方法。 那些通过考核的觉姆会去山上指定的房子内闭关,由于没有通电保暖的设备,他们往往与寒风为伴,随之而来的还有漫长的孤独感。 为了保证她们的身体健康,大师也会格外注意。 如果气温太低,他就会给觉姆们弄几件防寒的衣服,还会偶尔安排他们进行一次体检 闭关结束后,觉姆们都在等一个结果,那就是有没有获得阿秋喇嘛的“修行合格认证”。 亚青寺 据说,每年会有百分之三的觉姆得到认可,她们可以离开觉姆岛去别的寺里继续修行,大部分人会被分到自己的故乡。 那些没有通过认可的觉姆,则继续清修、打坐,等待来年的考核。 对于觉姆们来说,考核就是大师对自己修行结果的认证,而不是决定让人留不留在这里的“门槛”。 谁想离开、谁想留下,都是由觉姆自行决定的,没有人会强制你做出选择,若想回家了,收拾一下回去就好。 可这些修行者们又能去哪呢? 亚青寺 一些退休的人过来体验完生活后可能就回去了,可有些人哪怕得到了大师的认可也不愿离去。 她们或许没有家,也或许有难以言说的苦衷,而留在这里,就成了她们最好的选择。 在唯物主义社会当中,“尼姑”、“和尚”的身份并不怎么讨喜,觉姆岛也经常被人当做“封建思想”的产地,可是这种标签也有些绝对了。 觉姆岛虽然不允许男子入内,但里面却住着一些小男孩,他们绝大多数在十岁左右。 有些是跟着姐姐过来的,也有些是跟着妈妈、外婆、奶奶过来的。 在平均海拔四千米的当地,现代社会的工业商业难以发展,周围的贫困人家实在太多了。 他们无法学习、无法读书,就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 觉姆岛上的男孩 而来到觉姆岛,不仅可以靠自己活下去,还能通过诵经写字弥补教育的遗憾。 小男孩可以在觉姆岛一直生活到十二三岁,如果想继续修行,可以搬到河对岸的亚青寺和扎巴们在一起。 如果想回家也可以回去,觉姆岛不会限制他人的自由。 可对于他们来说,这座被贴满了标签的修行岛却是生命中唯一的希望。 寺庙会定期为大家采购生活用品,向觉姆和扎巴们提供生活物资,修行者们也可以偶尔结伴去甘孜市采购,不过到了晚上就不允许外出了。 由于大家不事生产,没有经济来源,寺庙还会定期给每人发放300元。 扎巴和觉姆们很少有用到钱的地方,所以对他们来说完全充足,有时候他们还会捐钱给贫困山区的儿童。 外出采购 每当觉姆们外出时,你会看见一群穿着枣红色衣服的女修行者漫步在高原上,像极了一片红海扑面而来,美的不可胜收。 红色在藏传佛教中代表了神圣、纯洁,但相比起耀眼的衣服,她们脸上的神情反而更能呈现出此种寓意。 我本以为修行者都是严肃的、不谙世事的,可在她们的身上,那种幸福感像是由内迸发出来的,任谁见了都止不住笑意。 其实以前觉姆岛是不对外公开的,近几年才成了著名文化的符号,允许游客前去参观。 做房子 2022年7月1日至7月20日,去阿察乡的旅客就已经达到了412万人,旅游业经济增加了44亿,带动了数万人的就业问题。 觉姆们也找到了来自现代社会的价值,虽然处于修行的原则不能跟游客们太过于亲近,但她们也绝不失善良与和善。 一些有困惑或者心情不好的游客可以与觉姆们谈谈心、聊聊天,在这片依山傍水的土地上,现代类型与原始类型的生活便有了交织。 “从觉姆岛回来,有些事情感觉就没必要了,生活嘛,就要过得简单快乐”。 让旅客们带着笑脸回去,也成了觉姆生活中的趣事,其中有个觉姆说: “过了十几年的苦日子,第一次觉得自己活的有意义”。 眺望觉姆岛 旅游业发展起来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也好起来了,但这并没有影响觉姆岛的平静生活。 她们还是一样穿着红色的僧衣,每天太阳一出来开始转山、诵经,这里仿佛不是她们的修行地了,而是另一个家乡。 当下的生活充满了压力,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照顾,我们总在为了未来而努力。 想着给孩子攒下些东西、让老人度过愉快的晚年,却忽略了内心的自己。 大部分人都想过逃离城市和生活,幻想着去森林里建一座房子、或去草原里搭一个帐篷,然后把手机和电脑都收起来,谁都别来打扰。 这样的想法没什么丢人的,因为人人都需要一片沉静下来的空间去享受当下的自己。 可是现实又像风一样紧紧追随着我们,甩不掉也离不开。 “真正的修行”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幻想着去寺庙修行,可是真正的修行并不在寺庙里,也不在某一个岛上,而是在你的内心深处。 学会让自己静下来、慢下来、从容的对待生活,善良的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就是一种自我修行吗? 哪怕拿个垫子往地上一坐,不是“专业”的修行者也能成为修行者。 人生路漫漫,我们都要不虚此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