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喻旭初:他永远活着

 陳昱文 2022-12-05 发布于上海

1988年,BBC演播厅里,一位79岁的老人受邀参加一档节目。他平静地坐在第一排,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突然,他身边的观众都站了起来,一齐望向他,没人说话,只是默默地微笑着注视这位长者。老人蒙了,诧异地回过头,不知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沉默几分钟后,演播厅里忽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原来老人身上隐藏了一个秘密,整整50年。二战期间的1938年,一名29岁的普通英国青年尼古拉斯·温顿从纳粹集中营里救出了669名捷克儿童。他安排8辆列车,接他们送往英国,又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为他们找到新的家庭,让这些孩子都能活下去。他以一己之力,拯救了669条生命,在最黑暗的年代,他让人性的光辉发亮到了极致。但他却把照片及相关的全部资料都锁进了一个箱子里,扔到地下室一个积满灰尘的角落里。整整50年,他没跟任何人提起此事,连最亲密的人也只字未提。他把自己隐藏在人群中,仿佛此事从未发生过。直到1988年,他妻子打扫地下室,发现了那口箱子,秘密才被打开。BBC得知这事后邀请他参加一档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台上慢慢讲述当年的故事,忽然他提高了音量,冲着观众席问:“请问观众席上有谁是温顿先生救过的孩子,如果有,请站起来。”顿时,在场所有观众都站了起来。此刻,全世界都记着了,仿佛只有他忘记了。当年的孩子如今都年过半百,白发苍苍。秘密揭晓后,英国女王为他授勋,捷克领导人授予他最高荣誉,伦敦车站为他塑了雕像。他却一如往常。他说,做好事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我不是故意保密,我只是没说而已。2015年,他安详地离世,享年106岁。

这段视频,我反复看了多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温顿给了我三个感动:一是感动于他的善良,他有一颗能温暖世人的博爱之心;二是感动于他的勇敢,他有一股敢于抗恶的浩然之气;三是感动于他的低调,他有一种做好事不留名的谦虚之态。温顿的壮举虽是个例,但对所有活着的人是深刻的教育和无限的激励。臧克家《有的人》一诗说得好:“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温顿就是这样的人。古语云:“仁者寿。”善良的人,做好事的人,必有好报,肯定长寿。温顿就是这样的人。他活到106岁,真好!

由温顿想到近日看到的一则短文。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什么是“勇”,其中说到孔子之勇是“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缩”。它不是退缩,而是古时冠冕(帽子)上的一条直缝,意思是“理直”。整个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理不在我,那么即使对方是草民,也别吓唬人家;如果自己在理,那么即使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毫不畏惧。这就是说,是否有理,决定能否勇。文章的作者认为:一个人站在明处,面对这个世界,是勇的底线。站在人堆里呐喊,这不叫勇;说话时动不动代表千万人,这更不叫勇。勇者的尊严在于他坚持公平地看待对方。

那“公平”又是什么呢?公平是指:你跟其他人的生命没有区别,自己不该得到额外的东西,自己跟其他人享有同等的一切权利。温顿就是这么一位理在自己一边,怀着一颗博爱之心,敢于挺身而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者。他帮669人赢得了生的权利而不求回报,体现了最大的公平,彰显了人性的高贵。如今有些人,包括某些官员,做了点好事就到处张扬,生怕人不知道,这跟雷锋、温顿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忘我精神,实在相去甚远。

说实话,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像温顿一样,是做不到的,但他至少提醒我们特别是掌权者,不要动不动就说“我们”要怎么怎么。这个“我们”包括你自己吗?如果自己做不到,就千万别唱高调。以往,我总是以教育者的身份,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并未把自己摆进去。虽然懂得许多大道理,也有维护正义之心,见到不平之事也会义愤填膺,但却不敢挺身而出,因为怕担风险。对照顾温顿,真是汗颜。

不过,我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法制的健全,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温顿那样为维护公平正义而挺身而出,至少不会不辨是非地站在非正义一边。眼下虽处和平时代,但世界并不太平,现实生活中还有邪恶,还有不公,要真正建成一个文明的法治社会,还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我们永远需要用温顿的故事来温暖人心,也永远需要用法治精神来树立信心。我愿跟大家一起,努力做一个有爱心的、尊重每个人的平等权利的人。

                                                  2022年11月12-17日

作者简介:

喻旭初,语文学科特级教师,金陵中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