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1-1999】中国经济第九次波动之大政方针(2)—南巡讲话(9.3)

 昵称21405352 2022-12-05 发布于湖南
本篇接上期中国经济第9次波动,大政方针(1)—姓资姓社大讨论,介绍第二篇南巡讲话(共5147字,阅读需17分钟)


01

南巡讲话

在姓“社”姓“资”问题争论如火如荼之时,感受到中国改革事业可能倒退,已经宣布“百分之百地退下来”的邓小平,再次踏上了视察南方的道路。
1992年1月,邓小平一行乘火车到达深圳,不顾舟车劳顿,他急切地想看看深圳在这8年里“到底有什么变化”。
车水马龙的大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看到各样的工厂,邓小平兴致勃勃地说:“8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
当谈到经济特区问题时,邓小平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地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
为了减少大家对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深圳最高建筑物国贸大厦第53层旋转餐厅,邓小平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参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谈起共同富裕,“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接见深圳市委班子时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谈到对改革开放的不同意见,邓小平认为这是正常的,“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1月23日,启程前往珠海。邓小平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
1月30日,邓小平启程去上海,看到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已经投入运行,风趣地对上海的官员们说:这些设备原来姓“资”,现在到了这里就姓“社”,为社会主义服务。
参观完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邓小平说:到本世纪末,浦东和深圳等地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姓“社”,不姓“资”。现在工业、城市、科技等方面的改革如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要用实践来回答。
邓小平在听了上海方面的汇报后,接上前两年视察上海时的思路,说:浦东开发晚了,这是我的失误。当时建设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上、外资情况上考虑,没有考虑到人的因素。上海人聪明,你们失去了一次机会。
他告诫上海的领导人: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现在浦东的开发是只能进,不能退,而且你们也没有退路。浦东开发是晚了,这是件坏事,但是也是好事。你们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高一点,后来居上。
2月20日,邓小平离沪返京,结束了这次历时35天,行程6000多公里,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南巡”。

02

引领大潮
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讲话精神,像春风吹过了祖国的大地,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4月25日,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在中共中央党校作了长篇讲话。讲话围绕农村的改革,对“左”的倾向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说:
“根本的问题是要把经济搞上去。苏联的垮台,绝不能把它仅仅视为一两个人的错误造成的,这方面的原因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它那个模式的社会主义没有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给人民带来幸福,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他认为改革开放的阻力主要就是来自这种“左”的积习,并列举了“左”的种种表现:
“你要多宣传一点改革开放,他就会说,这会破坏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丧失治理整顿的成果,他就没有想一想大好形势是怎么来的,大好形势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你说要多利用点外资,他就会说,多一个外资企业,就多一分资本主义,就会威胁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你要划出一块地方给外商承包开发,他就会说,这是出卖国家主权,丧权辱国;你要多发展一些乡镇企业,他就说,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会腐蚀我们的干部,把乡镇企业视为对社会主义的威胁;你要多发展一些私营企业、个体户,他就会说,这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你讲要搞厂长负责制,他就说,这是削弱党的领导;你讲家庭联产承包制不能动摇,他就说,这是走单干的道路,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共同富裕,如此等等。有人作了这样的高度概括:'三资’企业是和平演变的温床,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是集体经济瓦解的根源。他们把改革开放以来最基本、最实质的东西几乎全都否定了。”
他说:“有些人,一面吃着改革开放的饭,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一面大骂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就是看不惯,就是不顺眼。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还是留恋50年代、60年代的那种短缺经济。也有人至今还留恋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一套。”“总之,'左’的积习对改革开放的阻力不能低估。”
“由于它带有革命的色彩,是革命的言辞,欺骗性大,危害性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如此,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所以,我认为,在领导层摆脱'左’的思想束缚,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如果不敢触动它,改革开放就无非是空谈一阵子。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改革开放能否持久,要画一个问号。”
“邓小平南巡”是一个重大事件,被认为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但仍然有不少人以意识形态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每当宏观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便有批评和指责思潮出现。邓小平南巡讲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从此之后,姓“资”姓“社”之类的讨论日渐平息。
邓小平的讲话内容,也成了后面中国发展定盘星。
学习、宣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热潮,被概括为“思想解放的再讨论,基本路线的再教育,改革开放的再动员,加快发展的再推进”。
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鼓励中国人不断推动改革向前。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做出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战略部署。
现在回过头来看,关于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经历了5次转变:1949-1977年“计划经济”;1979-1983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1987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1992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禁锢和束缚,解决了争论已久的姓“资”姓“社”问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外部环境,极大地调动了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03

“改革开放年”
1992年《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表明,治理整顿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可以如期结束。”
三年的治理整顿,扭转了原来一度出现的“四过一乱”现象,初步理顺了改革、稳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
在全国学习贯彻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热潮中,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国务院批准海南洋浦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同时第三产业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指令性计划指标将减少、全民所有制商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降低关税、开放城市等一系列改革动作不断推进。
1992年成为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年”。
之后的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各项投资明显加大。邓小平南巡春风,不但在思想上造成了空前震动,同样在经济上形成了强烈的号召力。很显然,一个超速发展的机遇已经出现了。
华西村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吴仁宝,成为首批嗅到发展方向变化的人,下令动员一切资金,囤积原材料,后来他们购进的铝锭每吨6000多元,三个月后就涨到了每吨1.8万多元,完成了村里迈向新发展路线的第一次原始积累。
北京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2~3倍。在中关村,1991年的科技企业数目是2600家,到1992年底冲到了5180家。
3月9日,珠海市宣布重奖科技人员。珠海生化制药厂厂长、高级工程师迟斌元从市长梁广大手中接过价值29万元的奥迪轿车钥匙、三房一厅的产权证书和26.7184万元的奖金,上百家海内外媒体拍下了他热泪盈眶的情景。很快各地人才奖励政策不断出台。
04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加快建立
1993年11月14日召开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
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以及如何建设这样的目标模式问题,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逐步摆脱这种观念,形成新的认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使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认识有了重大突破。
其次,《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设计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求:
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建立全国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三是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四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决定》还要求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至此,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3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近10万个,协议外资金额1100亿美元,实际投资达到258亿美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多的一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9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城乡人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199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出了更大的步伐。
价格改革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以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初步形成。全国90%以上的县(市)放开了粮油销售价格,钢铁产品、部分统配煤炭的价格也先后放开,对部分原油价格进行了调整。国家定价的比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只占5%,在农产品总额中只占10%,在工业生产资料总额中已降到15%;宏观调控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在工业产值中,国家指令性计划已降到5%左右。
为了使进口管理体制更加符合国际贸易规范,采取一个重大步骤,从1992年12月31日起,降低3371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占海关进出口税则税目总数的53%,使中国关税总水平下降7.3%,是建国以来调整关税涉及商品范围最广泛的一次。
种种改革的推进,1993年的中国,已经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国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