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舆”原指天地,后来作为风水的别称。《汉书·扬雄传》:“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舆,指承舆,即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地貌的描述。 堪舆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民俗现象,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是对环境进行选择改造的一种文化。《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有仰观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故民间称“堪舆”为“风水”。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载有堪舆术专著,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堪舆的典籍很多,具体有多少没有人去统计,估计也难以统计,古人只能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据说,在堪舆典籍之中,专门用于堪舆住宅所占的比例很少,即使如此,阳宅典籍仍然多达100余种。 一、读遍书籍的虚伪 曾经,有一位堪舆大师说过,他把所有的堪舆书籍都读了一遍。这个大师很了不起,简直是一个天才,因为一般的人、一般的速度,是很难做到的。数千年的积累,堪舆书籍可是汗牛充栋,不要说读,就是翻一遍都要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如果不是吹牛逼,能够去读一遍,的确是很不简单,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还有,始终弄不明白,那些拜师学习、跟风培训的人,是怎样在三、五年就能学到堪舆知识?仅仅是有关住宅的经典多达百余部,按照常理,一年能够讲解、弄通十部,已经很了不起。更加离谱的是,有的人只学一年半载,却居然成了大师。试想,从整体堪舆来说,典籍何止成千上万,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涉及,应该连皮毛都未掌握,又怎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呢? 比坐火箭还快的速度学习堪舆,简直令人不敢想象。速成品的出现,无疑令本来就混乱不堪风水学界雪上加霜,陷入自戕之境。 二、不必读书的虚伪 与读尽所有书籍相反,有的大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是对书籍不屑于一顾,不遗余力地反对阅读堪舆书籍,极力推崇“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崇拜的是师傅“口口相传”、“口传心授”。 不读经典的堪舆大师给人一种很特别的、高深莫测的感觉:大师就是不一样。如果这样的大师不是忽悠、糊弄人的话,那么这样的大师一定是个超级神人,完全颠覆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认知。 存在即是合理。有人认为,不读经典的大师的出现,有其存在的必要,古往今来不乏其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偶然。有地理也有天理,做了坏事就要受到处罚,这类大师就是在无意之中处罚那些做了坏事的人。有诗为证: 大师自古出无穷, 未读经书就说通。 失德人家多信赖, 替天行道立丰功。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读堪舆典籍的大师,也并非一无是处,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堪舆的知识点很多,每一个知识点的应用情况千差万别,没有一个是雷同的,“口传心授”、“真传一句话”,按常理来说未必靠谱、未必可以搞定。 举个例子,比如开个“门”,首先要面临为什么开、在哪里开、怎样开?等一系列问题。 为什么要开个门、在哪里开?这就包括了:旧的门的错误有几个,每个错误是什么,有什么依据?新的门有什么好处,每个好处有什么依据?要阐述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应用峦头形状的善恶、情态的好坏、地利的优劣等知识点,必须应用理气的优劣、星宫的配合、阴阳的平衡、五行的生克、三才的和谐程度等等具体的知识点。 怎样开、何时开?又包括门的方向、大小、高低、天时等一系列知识点。 最要命的是,各个地方、各个住宅没有一个是完全相同,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真不知道那个“口传心授”的“真传一句话”,是不是真的顶用?这就很值得思考了。 大家都知道,打铁一项技术活儿,锻造五花八门的用具,各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技术。师傅“真传一句话”很正确:“烧红的铁不要用手拿”。然而,仅仅是这句话,你就学会了打铁? 堪舆之所以会有太多的混乱,只因为虚伪的东西太多,但愿少一点虚伪,多一点真诚;少一点故弄玄虚,多一点实实在在。力求增多一点科学性,减少一些封建迷信,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健康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