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背腧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翻译】黄帝问岐伯道:我想了解五脏的俞穴,都出于背部的什么位置。 【原文】歧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翻译】岐伯说:胸中的大杼穴在项后第一椎骨下的两侧,肺俞在第三椎下的两侧,心俞在第五椎下的两侧,膈俞在第七椎下的两侧,肝俞在第九椎下的两侧,脾俞在十一椎的两侧,肾俞在十四椎的两侧。这些俞穴都在脊椎的两旁,左右穴位相距三寸,距离背正中线约一寸五分。确定这些俞穴的位置,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指按在穴位上,病人感到局部酸麻胀痛,体内的病痛得到缓解,便是取中了俞穴。对于背俞穴,治疗上应当采用灸法,不能采用针刺方法。在运用灸法时,邪气盛则施以泻法,正气虚则施以补法。在运用灸法来补益正气时,艾火燃着后不要吹灭,要等待火自然熄灭。用灸法泻除邪气时,艾火燃着后要迅速将它吹旺,然后用手搏捻艾炷,一定要把艾火熄灭。■ 【来源:黄帝内经网,本文按王洪图、贺娟主编的《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校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3月第二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