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家张养浩舍身救荒

 肉糜余话 2022-12-06 发布于江苏

文学家张养浩舍身救荒

侯杰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皇帝七次征召后因赈荒救灾累倒在陕西任上。

张养浩为官时深怀致君泽民的政治抱负,“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张养浩散曲《为政忠告》),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政绩斐然。可惜英宗皇帝荒淫昏庸,动辄杀戮直臣,张养浩毅然辞官归隐。归乡休居不到4个月,皇帝召为吏部尚书;为父守孝不到3年,又以吏部尚书召;泰定元年(1324),再召他给太子当老师,等等。六次征召,张养浩毫不动心,委婉谢辞。

天历二年正月(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元史·张养浩传》),朝廷第七次诏书到达,召其担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灾。“民苦饥馑,而吾宁不为之起乎?”虽然官职并没有前几次的高,年近六旬的张养浩却甘愿赴陕赈灾。他“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星夜奔赴任所。

赴任路上饥民遍野,张养浩“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未到任所,已经投入救灾之中。途经西岳华山时,他亲自前往西岳庙祈雨,神奇的是,果然天降大雨,一连两天。百姓如逢甘露,欢腾雀跃。到任署后,他又往土地庙祷天求雨,或许是一片至诚感天动地,“水三尺乃止”。张养浩欣喜不已,写下了《一枝花·咏喜雨》:“用尽我为民为国心,祈下些值玉值金雨,数年空盼望,一旦遂沾濡,唤省焦枯,喜万象春如故……”

当时灾区粮价奇贵,一斗米值13贯钱,而百姓拿宝钞买粮,如票面上字迹有点模糊就不收用,需要拿到府库调换。一些贪官污吏趁机营私舞弊,巧取豪夺,换10贯只给5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不一定换到,老百姓的处境非常艰难。张养浩闻讯极为愤慨,下令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宝钞,得到1850多万贯,全部在背面盖上印记,又刻10贯和5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然后到国库兑换银两,最终清除了这个弊端。

张养浩“凡所以利民者,无所不用其至”,一面鼓励富人出粮救济,一面上奏朝廷“纳粟补官”,建议交纳粮食就可以授予官职。他工作起来无休无止,“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也就是说,4个多月没回家住过一天,夜里就在公署里住,白天外出赈灾,晚上为民祈祷,没有一刻放松的时候。那个时期,张养浩目睹民间疾苦,写下9首怀古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七月间,繁重的救灾工作让张养浩身心俱疲,“得疾不起”,病逝于赈灾的岗位上。陕西百姓闻听他的死讯,“哀之如失父母”。当地为他建的祠堂,初名“张公祠” ,为纪念他曾七聘而后起,后改名为“七聘堂”。张养浩墓在今济南市天桥区,墓园门口牌坊上书有“水月松风”四个大字,园内有麟石一块,石碑4通,松柏青翠,草木葳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