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轮复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学案

 芳草地的日子 2022-12-06 发布于辽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复习学案

一、关于孔子和《论语》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世”,即出来做事。他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共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义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喜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代的儒生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它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已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向、性格,也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之一,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曾皙,姓曾,名点,字白皙,是曾参的父亲,父子两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自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学生。《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的,所以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都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而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侍坐: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做“侍坐”。

三、重点词语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       )乎(        )尔(       

2.毋吾以也 以(        

3.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       )则(       )知(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    )或(     )何以(   

5.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    )

6.千乘之国 乘(     )

7.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摄(    )加(    )师旅(   )

因之以饥馑 因(   )饥馑(     

8.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为( )比及(    )有勇(    )方( 

9.夫子哂之。 哂(  )

10.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   )如(   )

1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其(   )俟(    )

12.宗庙之事( )

13.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如( )会同(   )端(   )章甫(   )小相(   

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希(   )铿尔(   )舍(   )作(    )

15.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   )

16.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何伤( )

17.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    )成(    )

18.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冠者(    )童子(   )

19.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风(   )咏(    )

20.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喟然(    )与(    )

21.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

22.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矣(    )

2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以(   )让(   )

24.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 )邦(    )

25.安见方六七十 安(    )

、一词多义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宗庙之事,如会同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对曰

3.鼓瑟希,铿尔

4.尔何如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摄乎大国之间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何伤乎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俟君子

、词类活用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2.鼓瑟希,铿尔

3.三子者出,曾皙后

4.浴乎沂,风乎舞雩

5.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6.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特殊句式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何伤乎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6.异乎三子者之撰

7.以吾一日长乎尔

8.可使有勇

七、古代文化常识

1.千乘之国:有一千两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和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4.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5.童子:少年,不到20岁的人。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重点字词默写

子路、曾(   )、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    )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

子路()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    );由也为之,(           ),可使有勇,(           )。”

夫子(  )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以(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愿学焉。(           ),如会同,端章(    ),(           )。”

“点,尔何如?”

鼓瑟(  ),(    )尔,舍瑟而(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

子曰:“何伤乎?(   )!”曰:“(    )春者,春服(    )成,冠者五六人,(           ),浴乎(    ),风乎舞(    ),咏而归。”

夫子(  )然叹曰:“吾(    )点也。”

三子者出,曾(  )后。曾(    )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

曰:“夫子何(  )由也?”

曰:“为国以礼,(   ),是故(    )之。唯求则非邦也(    )?安见方六七十,(           )?唯赤则非邦也(    )?宗庙会同,(           )?赤也为之小,(    )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情境式默写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                     ,                                                                               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10.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11、曾皙的理想是在暮春三月,和几个成年人带着几个小孩,“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冉有对自己治国才能的肯定,但对于礼乐教化,就只能“______________”,这表现了冉有的谦虚谨慎。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沐浴清流、临风高台的快乐景象。

1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针对公西华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用                  两句进行评价,意在增强其信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情境式默写答案

1.文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了各自志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文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5.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6.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文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夫子哂之”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8.文中孔子最赞同曾晳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9.文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0.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率尔而对”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对话可以看出;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11.曾皙的理想是在暮春三月,和几个成年人带着几个小孩,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可使足民”一句表现了冉有对自己治国才能的肯定,但对于礼乐教化,就只能“以俟君子”,这表现了冉有的谦虚谨慎。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用浴乎沂,风乎舞雩  ”两句描绘了一幅沐浴清流、临风高台的快乐景象。

14.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针对公西华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两句进行评价,意在增强其信心。

十、同步训练

1、加下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1.①千之国  ②愿为小   ③瑟而作

A.①chéng ②xiàng  ③shè  B.①chéng ②xiāng  ③shě

C.①shèng ②xiàng  ③shě  D.①shèng ②xiāng  ③shè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A、喟(kuì)然      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è) 

B、浴乎沂(yí)     莫(mù)春   比(bÌ)及    曾皙(xī)

C、千乘(chèng)   率(shuái)尔   摄(shè)乎   饥馑(jǐn) 

D、侍(shì)坐 铿(kēng)尔 小相(xiàng) 哂(shě)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如知尔,则何以哉

此或彼,二者必居其

B 千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犊车,从吏卒

C. 六七十,如五六十

今齐地千里

及三年,可使有勇

天涯若

4.与“唯求则非邦也与”中“与”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A.吾与点也

B.轻寡人与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C.非曰能之,愿学焉

D.风乎舞雩,咏而归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摄(夹、追近)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 如会(诸侯相见)同

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

7、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加之以师旅

C.如其礼乐               

D.童子六七人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吾一日长乎尔      ②如或知尔,则何

或知尔,则何以哉  其礼乐,以侯君子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①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赤也为之,孰能为之大

C.乎舞零,咏而归

D.范增数项王

10、从句式角度看,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居则日:“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孔子云:何陋之有?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让:责备

C.夫子何由也    :笑

D.夫子喟然叹曰 喟然:长叹的样子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点也       唯赤则非邦也

B.亦各言其志     夫子何晒由

C国以礼,其言不让  由也

D非曰能,愿学焉   求也为,比及三年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B.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学的教育家。像“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等,都是他成功的教学经验。

C.孔子整理过的古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即“六经”。

D.孟子是孔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和颜回都是孔子当时的学生。

14.下面对于孔子和曾的对话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曾哲的出场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坦陈志趣时,曾哲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师生和谐对话的气氛。

B.孔子提问曾皙时,曾皙鼓瑟正接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C.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用非常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表现出他高于其他几位弟子的地方。

D.曾皙的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他,因面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皆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暂构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国以礼    由也

B.六七十    且知

C.方六七十,五六十。 会同

D.如知尔  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6、对下列语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不吾知也”是宾语前置句。

B、“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是定语前置句。

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的“端”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本意为“古代一种用整幅布做的礼服”,此处译为“穿着礼服”。

17.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从“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神态、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一个有抱负,坦诚,但性格比较鲁莽、轻率、自负的人。

B、从“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冉有是一个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人。

C、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是一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人。

D、从“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曾皙是一个洒脱、只追求个人享受而没有理想的人。

18.下列每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动 白|分 饥|怀握瑜

B.|威  |  |果干肉

C.|  |边  |帝室之

D.|怙  |  |机行事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加之以师旅   师旅:指侵略的军队

B.宗庙之事,如会同   会同:集合、订立盟约

舍瑟而   作:站起身来

C.因之以饥馑             饥馑: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泛指荒年

童子六七人   童子:少年,不到20岁的人

D.吾点也   与:赞同,赞成

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春: 即暮春,指阴历三月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侯赢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摄乎大国之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C.今齐地方千里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21.下面对句中的“以”的含义和用法所作的分类,选出正确的一项(  )

吾一日长乎尔 ②毋吾也 ③则何哉 ④加之师旅 ⑤如其礼乐,俟君子 ⑥为国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

C.①②|③|④⑥|⑤ D.①|②③|④⑥|⑤

22.下面这个句子的正确翻译是(  )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A.由做这件事,比三年后做,可使每人更有勇气,并且知道办法。

B.我治理它(国家),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

C.由来治理它(国家),要用三年的时间,可以让每人有勇气,并且知道策略。

D.我来做这件事,比三年后更使人有勇气,并且懂得作战方略。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各言志也已矣 其:自己的

B.其言不,是故哂之 让:礼让,谦让

C.夫子哂由也   何:怎么

D.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怎么

24.对本文段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笑子由,主要是对他“为大国”的志向的不满。

B.孔子肯定了冉有,因为他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

C.孔子以为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

D.文段是孔子“评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

25.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译文:

②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

译文: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的主要哲学形态,作为占据主流的哲学思潮,对于美学也有重要影响。其中“气象与大我”是两个关键概念且关系密切 所谓气象,就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精神通过外在的言行举止所呈现的一种特有的人格形象。对气象集中开始探讨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吕祖谦。首先以气象来比喻儒家圣贤的是程颢。程颢和他的弟弟程颐,二人的气象同样是后学者津津乐道、学习模仿的对象。大程的一团和气、温和宽容与小程的师道尊严、刚毅分明,由此也诞生了两个有名的成语:“如坐春风”与“程门立雪”。还有一个著名的“曾点气象”,为什么以治国安邦为毕生志向的孔子会认同这样一个逍遥自乐的人生理想? 

气象与大我密切相关,浩然之气所体现的就是至大至刚的我。针对孔子与曾点等人的对话,朱熹从气理学的角度阐释曾点气象,在理学家看来,去除了“人欲”,只剩下“天理”,从而达到一种“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大我。理学家对于这种大我是孜孜以求的,在理学家看来,儒者的使命就是通过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圣贤,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充分体现了理学家的大我观,其底蕴是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北宋崇文政策的产物。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视为北宋士人的集体宣言。理学家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中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以圣贤之大我为学习目的也就顺理成章了。 

北宋理学家都很重视静观。周敦颐窗前的草长得很茂盛,有人问他为什么不除去,冯友兰先生认为,这是从天的观点观照事物,对事物有一种同情的了解,宋儒认为这是圣人气象。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审美态度。对于理学而言,工夫与境界是两个最核心的范畴,通过心性修养的工夫,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成就作为圣贤的大我气象,这是理学的终极目标。这种境界不仅是道德的,也可以是审美的。理学的境界最重要的特点有二:一是诉诸内心体验,二是追求天人合一。很明显,这二者也是审美境界的特点。

以前文所引的朱熹论“曾点气象”的那段话为例,徐复观先生指出,朱熹所论虽然是着眼于道德境界,曾点体验到的却是“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艺术境界。不仅如此,朱熹所说的“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稍欠缺”既是圣贤气象的大我之境,也可视为一种审美境界。 

(摘编自李昌舒《气象与美学大我之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气象,是一个人通过外在的行动、语言表现内在的道德精神所呈现的特有的人格形象。 

B.程颢气象是师道尊严、刚毅分明,程颐气象是一团和气、温和宽容,都被人津津乐道。 

C.理学家追求“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大我,他们认为,儒者的使命就是治国平天下。 

D.宋儒认为周敦颐任草生长不除是圣人气象冯友兰则认为是对事物有一种同情的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论述结构为总一分一总结构,第一段总述中心论点,二至五段分述,最后一段总述。 

B.文中多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C.文章所引用的张载的话,充分体现了理学家的大我观念,其底蕴是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D.文章论证气象与大我的关系,从概念出发,且举例说明,并引用朱熹的话,水到渠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哲学形态,对于美学也有重要影响,学界对此充分关注。 

B.因为孔子与曾点等人的对话,去除了人欲”,只剩下了“天理”,所以达到一种大我。 

C.北宋士人宣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理学家的哲学思想由此而形成文。 

D.理学的终极目标是成就作为圣贤的大我气象,这种境界不仅是道德的,也可以是审美的。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选项

C

C

C

B

C

A

C

B

B

C

B

C

D

C

B

C

D

18解析 A.wú|wù xī|xī jǐn|jǐn B.shè|shè shěn|qī

fǔ|fǔ C.kēnɡ|qiān yí|qí kuì|zhòu D.shì|shì bì|bì sì|sì

答案 D

19解析 B项,“会同”;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答案 B

20解析 A.前:夹,迫近,后:抖动,撩起;B.前:等到,后:近;C.均为“方圆”;D.前:弹奏,后:操弄。

答案 C

21解析 ①因为 ②认为 ③做 ④⑥介词,用 ⑤连词

答案 B

22答案 B

23解析 C项,“何”应为“为什么”。

答案 C

24解析 A项中,孔子笑子由应是“不知谦让”。

答案 A

25略

能力拓展

1.B【解析】程颢和程颐气象对应错误。二人的气象同样是“后学者”津津乐道、学习模仿的对象。”

2.B【解析】文中没有比喻论证。

3.D【解析】A项时期有误。应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的主要哲学形态”,“学界对此充分关注”,原文无据。B项以偏概全。只是朱熹从理学的角度阐释曾点气象,是从理学家角度出发的。C项,“由此而形成”错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