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八万山

 户外之马 2022-12-06 发布于贵州
走进八万山

有的山太大了,山峦重重叠叠,一座连着一座,连绵不断,点不清,数不尽。如何给这样的山命名?确实是个难题。广西那边直接叫“X万大山”,如“六万大山”、“九万大山”、“十万大山”。贵州也有个“X万大山”,那就是位于剑河县境西南角的“八万大山”。
  八万大山又名八万山,是剑河百里原始阔叶林的一部分,八万山林场曾经是剑河县的经济支柱之一,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92%以上,有鹅掌楸、楠木、秃杉、红豆杉等名贵树种和各种珍稀药材,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八万山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而且人文景观也丰厚。打开剑河县地图,你会发现剑河的西南角有一条像老鹰的尾巴一样的长廊,伸入台江、榕江、雷山三县的交汇处。这条长廊最窄的地方不到500米,最远的地方距县城100余公里。因偏远闭塞,不便管理,曾有人提出划出去,遭到剑河人民的强烈反对。原来,剑河县是个苗族大县,这条长廊是古代苗族西迁时的重要通道。从《苗族古歌》中发现,逐鹿之战之后,苗族先民从中原出发往南迁,再从东方往西迁,跨过黄河、长江,越过云梦泽洞庭湖,再顺着湘江、沅水溯游,大约在唐末宋初来到八万山一带,在这里开辟家园,繁衍生息。由于人口太多,资源不足,以及朝廷的不断扩张、驱逐,大部分苗族人不得不离开这里,往云贵高原和东南亚继续迁徙。长廊末端的昂英、昂宿,就是古歌中唱到的“九千地”和“七千寨”,不仅是盛产粮食和棉花的地方,而且也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集散地。而长廊前端的久脸寨是古歌里唱到的“党故”(议事坪)、“松计”(烧烤坳),是苗族“西”、“方”、“柳”三大支系分散迁徙时的商议地和聚餐地,至今保留着迁徙时的仪式场地、石柱基座。由此可见,长廊区域里的苗族同胞,与剑河人民血肉相连,怎么能够割舍得了呢!
  八万山还是历次苗民起义的大后方。这里东接剑河、锦屏,南通榕江、黎平,西靠雷山、丹寨,北连台江、凯里,南哨河的三条支流翁密河、翁勇河、朗洞河从山下流过,地形复杂而水道便利,四通八达却易守难攻。清雍正之前,这一带是不受朝廷统治的“生苗”之地。在清朝派鄂尔泰、张广泗到黔东强制开辟“新疆六厅”的过程中,苗族人民不堪屈辱,以八万山为中心,榕江的红银和雷山的包利联合起义,与清军展开英勇顽强的斗争;咸亨、同治年间张秀眉反清抗暴活动十八年,也是以雷公山、八万山为根据地。据《平黔纪略》记载,“乌沙(巫沙)、九甫(九虎)、歹旦(者旦)苗居其间为最悍。”这些地方是八万山前沿阵地南哨河三支流汇合处的村寨,是清军最为畏惧的区域。对八万山核心区的白道、翁郎也有记载:同治九年(1871)夏,“西北白倒(白道)、翁王(翁郎)贼尚据。光燎分击白倒,鉴击翁王,并下之。副将李续葭、江西补同知直隶州宋象瑞中炮没。”湘军悍将戈鉴、李光燎凭仗先进武器和优势兵力,深入八万山核心区,虽然攻破白道、翁郎两寨,但也付出两位将领被炸死的不菲代价。又载:同治十年(1872)二月初二日,“谢兰阶诸军进乌溜塘(巫溜),攻破鸡摆尾(摆伟)大寨,附近乌交诸寨悉降,贼遁台拱南之南香废寨……”南香,这个位于八万山核心区的小山寨,因其隐秘、安全,便于义军休整和东山再起,于是成了失去清水江沿岸阵地之后的苗族义军转移有生力量的首选地,可见八万山在苗族义军心中的重要地位。
  烽烟熄,乾坤朗。现在,在党和国家扶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政府已经修了一条从白道经八万山林场到南香和楠木寨的乡村公路,把极贫困村南香寨、楠木寨改造成整洁干净、幸福祥和的文明村。楠木寨还把保护楠木林的乡规民约刻在石碑上,用三个“120”(违规者罚酒、肉、米各120斤请寨上人吃饭表示认错)约束大家,对寨后八万山中的楠木王和原始森林进行有效保护,使八万山焕发出蓬勃生机,非常值得庆幸。
  我对苗族义军与清军曾经激战过、生长有楠木王和各种名木古树的八万山向往已久,在一个红叶满山的时节,约上一群好奇的驴友,割一刀雷公山下的黑毛猪肉,灌一壶小丹江边新酿的米酒,哼一曲《贵州我深爱的家乡》小调,迈着轻快的步伐,向八万山深处走去。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小丹江苗家米酒,现烤现卖。
走进八万山
  翁郎后山。翁郎是苗语,翁:水塘,郎:下陷。意为能下陷的沼泽地或深水塘。传说苗族先民到山上打猎时,因猎狗从这里钻出来,身上湿的,而且粘满浮萍,就顺着猎狗来的方向查看,发现这里有一个自然水塘,于是在水塘边建屋定居下来。前几年因无地方建篮球场,就把水塘填平成篮球场了。
走进八万山
南五味子,药食两用,酸甜可口。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向英雄致敬!几户人的寨子,就有一位烈士。旁边的翁牛寨也有一位烈士。
走进八万山
保护楠木和原始森林的石碑。三个“120”成为当地自古以来的乡规民约。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多星韮。
走进八万山
原始森林里的田野。
走进八万山
营地旁边的风雨桥遗址。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自拍一下。
走进八万山
溪流里的蝾螈。蝾螈旁边的这条文理线,是这段溪流的中心线。可能是因其质地较旁边岩石软,水流便沿着这条文理冲刷,于是形成这条峡谷。
走进八万山
  树林里的五星级营地。这个营地非常隐秘,可能是是苗族义军当年的营地。我觉得这个营地非常好,但有人说晚上听到有人唱苗歌,并看到身穿苗装的一男一女带着狗从帐篷边走过。看来这里还能够穿越到古代,是感受苗民起义历史的理想场所。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楠木王。楠木王生长在归梭溪的稻田边。这里的版图属于榕江,但稻田是楠木寨的,属于剑河。如果权属上出现争议,对楠木王的保护很不利。好在目前已经形成共识,大家一起保护。石碑最后有刻有一句“鸣谢单位:小丹江保护管理站。”小丹江保护管理站属于榕江,看来他们对剑河立碑保护楠木王是非常支持的。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古代风雨桥桥墩遗址。从桥的位置来看,这里原来是八万山通往榕江的交通要道。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比手臂还粗的七叶木通藤蔓。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树上的八月瓜,只有大师兄能摘得到,我们只能望树兴叹。
走进八万山
有幸遇到黑眉锦蛇,它守在山鼠的窝边,准备来一顿美餐,被我们打断了。

走进八万山
瀑布下的石屋。里面不仅可以遮风挡雨,还有石桌子,石凳子。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楠木林。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山湾里,成片的楠木林静静地生长。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红冬蛇菇。四大稀有名贵药材之一。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石粑槽。这是一个倒扣着的打糍粑的石槽子,当地人奉为谷神,能给人间带来五谷丰登,所以每年春天都要来祭祀。据说,有几个年轻人不相信,非要把石粑槽翻开来看,七个人撬了一天,石粑槽岿然不动,人却累得倒在一边,其中六人吐血而亡,剩下一人回家报信。
走进八万山
  石粑槽上面的符号。由于长期迁徙漂泊,无暇创造文字,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很多事情都是通过符号来记录,重要事情如起义,都是通过传签来实现的。签上刻的都是只有他们认识的符号。
走进八万山
这些符号有直线、方形、三角形、圆形、放射形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和保护。
走进八万山
石粑槽顶端出现一个放射形的六角符号,会不会是与太阳有关。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山里古树上爬满八月瓜(七叶木通),更好果实正成熟,是猴子的美食,树下满地是猴子丢弃的果壳。这是猴子留给我们品尝的美味,味道好极了。
走进八万山

走进八万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