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在他长达20多年的大陆统治中,有过五花八门的地方军政管理部门,有的叫行辕,有的叫行营,有的叫绥靖公署,有的叫长官公署,在抗日战争中还划分了几大战区,看得让人头疼,弄不清楚这些眼花缭乱的设置。 但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大决战前后的几大“剿总”。我们看那些反映这个时期历史的电影电视,对那几大“剿总”总司令已经非常熟悉了,这个常识几乎是个军迷都知道。 但再往深问一步,什么是“剿总”?几大“剿总”总司令都是怎样被团灭的?他们最终的结局究竟如何呢?这几个问题恐怕就有人回答不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所谓“剿总”,是个简称,实际就是“剿匪总司令部”,是跨地区的部门,开始是管理当地军事,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党政军财一把抓,“剿总”的最高长官是总司令。 说起总司令这个官衔,在国民党军队中可是多如牛毛,上到蒋介石,下到手里只有万把人甚至几千人的,都可以叫做总司令。这一点和我军形成鲜明对比,我军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总司令,那就是朱老总。这里面只有个别例外,林彪当过东北人民自治军和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杨靖宇当过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无论如何,国民党军的总司令之泛滥,就和他们的中将一样。 严格来讲,国民党军同时存在的只有4个“剿总”,即卫立煌的东北“剿总”、白崇禧的华中“剿总”、刘峙的徐州“剿总”和傅作义的华北“剿总”。有人会问,胡宗南的西北“剿总”不算吗?西北“剿总”的成立时间非常早,早在1935年围剿红军的时候就存在了,怎么不能算呢? 很简单,西北“剿总”成立时间确实早,但早就撤销了! 不过,鉴于胡宗南的西北势力确实与上述4大“剿总”共同构成了蒋军在解放战争后期的5大战略区,因此我们在广义上也承认其“剿总”地位。 第一个被灭的是卫立煌的东北“剿总”,卫立煌在国民党将领中是相当能打的。 卫立煌算是个“背锅侠”,老蒋把丢失东北的责任推给他,但实际上,卫立煌确实有一定责任,但远不如蒋介石和陈诚大。 在陈诚把东北搞得一团糟之后,蒋介石想到了卫立煌,当时卫在国外回来,已经基本脱离军界了。他是国民党军真正的名将,在抗日战场立功无数,尤其是带中国远征军的战绩相当出色,我认为,这个成绩远比很多人吹的孙立人要大得多;而且,卫立煌在红军时期也让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们吃过苦头,但因为不是蒋介石的嫡系,所以打到最后,老是有人跳出来摘桃子。 卫立煌很寒心,从来没有真正和蒋介石一条心过。 但蒋介石让他去东北,给他戴高帽子,大概就是你不去我怎么办、我不去党国要亡了一番话。卫立煌很舒坦,就答应了,结果回家挨了一顿骂,连他夫人都能看出来东北要完了。不过卫立煌没那么傻,蒋介石一颗糖衣炮弹就能为他玩命?他是想再挣点资本。 在东北问题上,卫立煌和老蒋意见不一致,蒋介石先要撤军入关,卫立煌不同意;蒋介石又要把主力从沈阳撤到锦州,卫立煌还不同意,蒋介石恨得要死,派了杜聿明去葫芦岛“掺沙子”,卫立煌死活不肯挪窝,他的理由很简单:一出沈阳,大军必会被林彪消灭;他的办法也很简单:死守沈阳。 蒋卫矛盾决定了东北的死局,林彪率部攻下锦州之后,又在辽西走廊全歼廖耀湘第9兵团,廖耀湘不简单,他手下的新1军和新6军是国民党五大王牌的两支,结果在东北的冬日遭遇末日。沈阳城破之前,杜聿明好不容易说服了蒋介石,派飞机把卫立煌接到葫芦岛。 东北一丢,卫立煌被老蒋追究责任,数年之后,他回归祖国,1960年,他病逝北京,被葬于八宝山公墓。 卫立煌和我军早有联系,抗日战争期间曾到延安拜访,和毛泽东做过深谈,也是林彪的朋友,甚至有加入共产党的想法。 第二个被灭的是刘峙的徐州“剿总”,刘峙是国民党“五虎上将”之一,但完全过气了。 刘峙曾经厉害过,不过那是历史上的事了,中原大战他曾大出风头,一度打得晋军名将傅作义灰头土脸。 到了抗日战争,刘峙军事水平急剧下降,在日军铁蹄面前几乎没有打过像样的仗,一溃千里,被人讥作“长腿将军”。客观来说,他的战绩不见得比韩复榘强多少,只不过韩复榘不是嫡系,活该被杀;刘峙更没韩复榘那样的胆量跟蒋介石叫板,韩复榘曾质问老蒋丢失南京是谁的责任。 在蒋介石面前,刘峙只是个百依百顺的小媳妇,这是他自己说的。他说白崇禧是再嫁的寡妇,有和婆婆(蒋介石)顶嘴的资格,自己只是个小媳妇,除了在婆婆面前低眉顺眼处不敢干别的。 可能就是因为刘峙听话温顺,人缘不错,人比较宽厚,又有资历,也曾有军功,所以被派来当徐州“剿总”总司令。但老蒋宁可要这个听话的刘峙,也不肯破格提拔有能力的杜聿明,这导致了徐州80万大军的溃败。说刘峙是猪将军的传说不知源自哪里,但传得很广。 刘峙胆小,又贪财,淮海战役(徐蚌会战)一共近70天,刘峙在徐州总共才待了10几天!撤退时让他和他有利益关系的商人先撤,一下子搞得大乱,有些兵团司令员甚至都不如这些商人先得到消息。 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圩被困之后,杜聿明曾经想出一个“围魏救赵”的损招:不救黄百韬而是向西攻击中野,以此吸引华野来援,然后趁机袭破我军。这一招相当毒,如果真这样干,虽然不至于改变淮海战役结果,但给我军带来很大被动是肯定的——可惜猪将军刘峙觉得风险太大,还是按总统说的正统办法去救黄百韬比较好——最后黄百韬全军覆没,黄也成了蒋军历史上第一个举枪自杀的兵团司令官。 徐州80万蒋军的溃败不能全怪刘峙,因为主责在蒋介石,但刘峙作为封疆大吏,本应有临机处置一切的魄力和手段,他也有这权力,但他太平庸了,面对危机束手无策,进退失常。只能说,他不是不想干好,而是不能,给他的担子超过了他的能力,这能怪谁呢? 刘峙结局还算不错,他先在印度尼西亚住了一段时间,最后定居台中,出版过《我的回忆》,1971年病逝台湾,终年79岁。在台湾的时候,和其他的蒋军元老一样,被任命为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这只是个闲职。 第三个被灭的是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他一度让聂荣臻非常被动,最终傅作义成为新中国水利部部长。 傅作义的军事水平相当高,不比白崇禧、薛岳和卫立煌这些人差。 早在军阀争霸的战争中,傅作义就以坚守涿州出了名,他和北周名将韦孝宽一样,都以守城著名。不过,他的野战和攻坚战也相当厉害,他用兵很“贼”,在著名的大同-集宁之战中,他就让贺龙、聂荣臻和张宗逊等人吃过苦头,在林彪大军入关之前,傅作义长期压着华北军区打。 他是蒋介石在华北的重臣,但又不是嫡系;他是阎锡山晋军系统出身,但后来又独立于阎锡山存在。这是一个半独立的人物。从政治倾向上,傅作义号称“七路半”,和八路军关系不错,作风也很像。 在东北全军覆没之后,蒋介石想让他率军南下,但傅作义没答应,他的真实意图是想再观望一阵子,如果华北真守不住,他宁可退回老巢绥远也不愿南下,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傅作义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却看不清楚,甚至想凭自己手里这点人马和毛泽东分庭抗礼。在新保安让杨罗耿兵团灭了自己起家的35军,郭景云自杀,随后刘亚楼29小时拿下天津,活捉陈长捷,傅作义才清楚了些,坐回了谈判桌前。 最终北平和平解放,这是傅作义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不过,临起义前,他“有情有义”地把李文这些嫡系放回了南京,也算是对得起蒋委员长了。 傅作义的功绩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的高度评价,在新中国他占有重要位置,担任过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水平部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1974年病逝北京,享年79岁。 第四支被消灭的是白崇禧的华中“剿总”,作为蒋介石最恨的“小诸葛”,白崇禧最终病逝于台湾。 被派到华中担任“剿总”总司令对白崇禧来说算是一种流放,在此之前他可是国防部长。 蒋介石当了总统之后,李宗仁跟着当选了副总统,蒋介石因此脸被丢尽,因为他最不能容忍桂系当权。所以,李宗仁刚当上副总统,白崇禧的国防部长就被撸了,被发配到武汉当华中“剿总”总司令,手里只有20万多万人马,是5个“剿总”中实力最差的。 白崇禧赌气不上任,自己是桂系二号人物,前国防部长,小诸葛,国民党军战神,又是“一级上将”,怎么能自降身价当这个总司令? 后来还是桂系曾经的三号人物黄绍竑出来劝他:你一个国防部长能指挥几个兵?华中“剿总”总司令可是能指挥20万人马的,你愿意当个笼中之鸟还是当个封疆大吏?白崇禧豁然开朗,欣然上任。 不过,白崇禧并不因此觉得蒋介石是个好人,在淮海战役爆发前,蒋介石曾想让他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大“剿总”,一开始白崇禧答应了,谁都不会拒绝指挥百万大军的荣誉。但去了一趟南京之前就反悔了,原因很简单,他知道谁来都改变不了蒋家王朝的覆灭结局,再说他也指挥不了那些老蒋嫡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想看蒋介石的笑话。 蒋介石恨牙根痒痒但毫无办法,淮海战役也如白崇禧预料得那样惨败收场,但白崇禧很快发现轮到自己被解放军收拾了。渡江战役草包将军汤恩伯固然挡不住华野的虎贲之师,但小诸葛也没能阻止解放军过江,白崇禧并没有在长江沿岸和林彪的四野拼命,而是把部队撤到了湖南腹地。 此时的白崇禧已经无计可施,除了在青树坪小小在阻击了一下林彪南下,随后他的人马兵败如山倒,他曾梦想派军舰来接逃出大陆的残部,但最后等了个寂寞。 无奈之下的白崇禧跟着蒋介石去了台湾,完全把李宗仁的劝告当成耳旁风。去了台湾的小诸葛没了背景,只能担任一些类似于国策顾问一类的闲职,同时也是回教协会的领导人(白崇禧是回族)。1966年,白崇禧在台湾去世,终年73岁。 关于白崇禧之死,版本有很多,各种传说都有,但多是花边消息和小说家言。白崇禧死于1966年,但实际上他的政治和军事生命早在1949年就终止了。 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剿总”总司令是胡宗南,这位“天子第一门生”志大才疏,手握最强的优势却让彭德怀牵着鼻子走,最终在台湾郁郁而终。 在5大“剿总”总司令中,胡宗南和蒋介石的关系最近。 众所周知,老蒋用人有3个原则,首先,你要是浙江人,其次,你要是黄埔系,最后,又是浙江人又是黄埔系。 胡宗南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他是浙江镇海人(今属北仑),蒋介石是浙江奉化人,北仑和奉化离得非常近,开车不到一个小时,这两地在今天同属一地,那就是浙江宁波。 同时,胡宗南还是黄埔系,他是黄埔一期生,和解放军名将徐向前、陈赓和周士第是同届师兄弟。在五大“剿总”总司令中,只有他是黄埔生,其他4人都是保定军校毕业的,也就是说,从资历上讲,他是最浅。保定军校生在黄埔生面前,基本就是前辈般的存在。 胡宗南的仕途很顺,他是黄埔生中第一个当师长的,也是黄埔生中第一个成为战略大区军事主官的。不过,胡宗南后来的表现似乎并没有对得起他校长对他的期望,在西北,他的兵力再加上马家军,足有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兵团的十倍,但除了打下延安一座城外,似乎什么也没获得。面对彭老部“蘑菇战术”,胡宗南一点办法也没有,最终只能灰溜溜撤离延安,他手下的大将刘勘本来战斗力是相当强的,最终等于是被胡宗南的无能害死。 毛泽东和彭德怀都对胡宗南做出过评价,大体意见是一致的:志大才疏。 解放军大举进军大西北之后,胡宗南的军队也是一触即溃,他先后放弃西安、宝鸡和汉中等战略要地,被迫离开大西北,退入四川,困守成都一带,西昌战役又让他损失了十万大军,到此,他手下原来的30万大军只剩几千残兵败将,无奈之下,他乘飞机飞往海南。期间虽在蒋介石的严令之下又回到西昌,但也根本什么作用都不起,残部被彻底消灭,胡宗南只身飞往台湾。 胡宗南在台湾除了担任战略顾问外,也有一些实职,包括“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浙江省政府主席和澎湖防守司令。 1962年,胡宗南在台湾逝世,享年66岁。 胡宗南在军事上最终以失败收场,不过他的家庭很幸福,夫人叶霞翟,是美国毕业的博士,由盟弟戴笠当的月老,两个儿子也很争气,都是学术界的知名人士。 |
|
来自: 梦想童年594 > 《国共解放战争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