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学与导引术

 莫牪 2022-12-06 发布于广东

     阎志高先师传下的揉筋开胯法——“燕双飞”是导引之术,源于《苌氏武技书》“二十四拳”之第六式“双飞燕子”,乃阎圣道字拳四十法的技击之道,不知是哪位前辈将其易为导弓!法门,目的是:“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也。李涵虚先师言:“按摩导引术.易遇而难成.金丹大道法,难遇而易行。”其实,真的行之有效的导引术也很难遇到明师传授,从吕祖的“肘后飞金晶”、华陀的“五禽戏”到“灵剑子导引”,传世的引导术太多了,虽说强身祛病的效果也有一些,可是又有谁真能修炼到地仙的成就。笔者自幼习练内家拳,又蒙陈老先生传授“峨嵋十二桩”等诸法,可惜诸法太过复杂,不宜推广。峨嵋十二桩确是上乘的导引术,其中也有鹤翔、龙游等仿生学的内容,内家拳、导引术都与这些祥瑞的仙品分不开,隐喻修炼者的健康长寿。
    一、与舞同源
    武学的起源,拙著已有论述,其与中国古代的“武舞”有着较深的渊源。无独有偶,导引也与华夏之原始舞蹈有着密切的关系。《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云:“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看来,华夏之武学与导引术,均源于原始的“文舞”和“武舞”。最早有“导引”文字记载的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帝曰:或有导引气行跷摩,炙熨刺熬,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古之彭祖是精通导引术的大家,《庄子》中说他善:“熊经鸟申法”。这应该是华佗“五禽戏”的前身,“武禽戏”是中国仿生武学的宗祖。
    华佗的“五禽戏”后来推衍出了“五禽拳”,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五禽门”功夫。连少林派的“五拳”也深受“五禽戏”的影响。近代仿生武学更是超越了“五禽”的范畴,如中原的鹰爪拳,闽粤地区的鹤拳。1984年笔者见过一南方少年练鹤拳,不仅发劲和发声的底气很足,且飘飘然真似仙鹤起舞,煞是好看,与其说是拳法,还不如说是舞蹈。
    中国古代的舞蹈皆具有导引健身之作用,山东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就有下腰的动作了。《淮南子》曰:“今鼓舞者,绕身若环。”张衡在《观舞赋》中写道:“搦纤腰兮互折。”而汉代的剑舞,一定比我们今天的各种剑术高明,我们可以从画像石上领略到那长剑凌空,衣袂飘飘的丰姿。
    二、动作与经络和内气
    不过,传统的导引术与舞蹈还是有根本上的区别的,因为导引术的动作是与内气在经络中运行相结合的,这一点倒是与内家拳相一致。苌乃周云:“俗学不谙中气根源,惟务手舞足蹈。欲人元窍,必不能也。…'练形第五层功夫,乃形气合一,成功之法也。”
    吕洞宾的“肘后飞金晶”载于《灵宝毕法》一书,其导引之法直人金丹大道:“但略昂头偃项(戴家原传“蹲毛猴”之式),放令颈下如火,方点头向前,低头曲项,退舌尖进后以抵上腭√上有清冷之水,味若甘香,上彻项门,下通百脉。鼻中自闻一种真香,舌上亦有奇味,不漱而咽,下还黄庭,名曰金液还丹。”
    周潜川先生曾在其著作中介绍过多种动功导引,周先生得到过道家茅山派和佛门临济宗的真传,很多功夫都确有出处,除了峨嵋十二桩和六大专修功外,还有一套“纽丝拳”,我少年时也曾习过,称之为“缠丝拳”,应该与太极拳有点渊源。而太阳宗的火龙功中有一套火龙拳,修炼之前还需用特定的丹药涂在身体的经络之上,动作与内气的运转要循经络的走向,似乎过于复杂更不易普及。
    导引与拳法密不可分,动静之间皆可体用,如“峨嵋十二桩”总诀中云:“静如秋月,动若飙风,彬彬克敌,分寸之中。轻若鸿毛,重如泰山,用中无形,体用一焉。”我少年时学过的那一套缠丝拳,以动作导引气脉运作的同时,双臂拧转如缠丝。“粑粘联勾搭,套托随绷挤”,“背锁源刁揉,擒拿化封闭”,断肘折肱,进点百穴。行功之时,骨节会发出声响,其导引功效可见一斑:
    过去很多内家拳大师都会一种叫化门的功夫。就是贴墙下蹲,在周潜川的遗著中也有介绍,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引术。

[page]


    三、导引的功效及内家拳
    相传彭祖以导引和吐纳等术自修而寿至八百多,很多修炼“五禽戏”的名家也多鹤发童颜,活过八九十岁者大有人在。武林中,南派的“做桶子”,即是以导引与吐纳相结合,功成者可斫木断石、周身不惧击打。北派除易筋经和洗髓经外,还有罗汉功、十三太保横练铁布衫等,均是内练混元气与导引相结合,有一个时期被称之为硬气功,如铁头功、铁臂功和铁砂掌等皆源于此。
    这种功夫练至上乘自可用于技击,如李书文多次以掌力毙敌,据传他自幼练习罗汉排打。一般的功夫多用于表演,过去撂地卖艺者,头撞石碑、掌断砖头,也要以罗汉功和十三太保做基础,才能一半“腥”一半“尖”地混口饭吃,否则全是“腥”,就很难在江湖上混了。
    内家拳历来讲究内外三合,内气的运行与动作导引相结合,练出的功夫可刚可柔,与横练的“硬气功”又有不同。如心意门的“搓把”和“猩猩出洞”等功法,历史上的大拳术家,像马三元、李政、戴文熊和戴魁等都有过一招毙敌的战绩,这与他们日积月累地修炼那些功法是密不可分的。“搓把”看似简单,修炼混元气的功效甚著,一起一落之间混元气运达四肢,身体的爆发力和抗击打能力与日俱增,现在很多河南派的心意拳家除眼睛外,能做到周身各处均不惧击打。
    太极拳练的虽然是化劲,但也最讲究以拳势动作导引内气,如吴氏太极拳行功走架时的循经意守穴位,对于养生确有益处。我见过的真正高手,并非是人们印象中大腹便便的胖子,而多是身如鹤形的童颜老者,他们练到了骨肉分离的境界,但也并非是全靠化劲不俱击打,长筋腾膜后,皮肉的坚韧程度也非常人可比。劲力到了他们的身上,这些太极高手身体练出的感应能力自可将打来的拳脚旋转化开,而另一部分没能化开的劲力也无法伤到他们。这就应该归功于太极拳势的导引功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