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希明:怎样养成优秀的语文教师

 新用户37829311 2022-12-07 发布于陕西
图片
图片

图片

核心素养时代的大单元教学,对有意成为语文教师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我自身的学习和教学实践,我觉得有三个字特别重要:杂,深,实。

一是杂,读书要博杂。

语文是杂学。古代传统的文学教育本来就和经学教育及史学教育混杂。现当代的语文教育也是如此,1934年,叶圣陶就说:“有些人认为国文这一科并没有什么内容,只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而已。但是有些人却以为国文科简直无所不包,大至养成民族精神,小至写一个借东西的便条,都得由国文科负责。”(《中学生的国文程度低落吗?》)

当时中学的国文教材像是大杂烩,而直到今天这种杂的特点仍旧保持着。看看高中统编教材就知道,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都有涉及。这就要求老师所学也要杂。

以前我接触到专业研究人员经常会有一种自卑感。

比如看到在座的詹丹老师我就心里发虚,他的红楼梦研究,我这辈子也不可能追上,连追的想法都没有。所以他上周邀请我来上师大参加红楼梦研究的那个会议,结果我不敢来。这也是这种畏惧感的遗留。

但是我后来慢慢想通了。语文教师的特点就是博杂,什么都要懂一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每一方面都达到专家水平。这既是我们的缺点也是我们的长处。

我所接触的优秀的一线教师,几乎都是大量阅读的。而且几乎都是非常广泛地读。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涉及各种学科。没有各领域知识的储备是没法回答的。

比如前一段时间有个同学问我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主角杰克是不是工具理性主义者。

这个问题包括了一部名著,还有马克斯韦伯的一个理论。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海明威我是不熟悉的。

我因为本学期的课文中有狄更斯的小说,所以先把狄更斯的主要小说按出版年代几乎全看完了,但是还没有轮到海明威。

我就老老实实地回答她,我没读过这本书,让她等一段时间。后来我就赶紧把这本书读完,回答了她的问题。

但是你不能每次都这样回答,否则学生会觉得没水平,会看轻你。你要求学生读什么书,至少你自己要读过。而开的书目,必然也是各个文科领域都要有的。

目前提倡的大单元教学,对知识的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想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当中,恐怕要先培养他们广泛学习的意识。

二是深,要专精。

专精在某种意义上跟博学是矛盾的。深度学习的反面当然就是浅尝辄止。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博了就不容易专,不专就容易浅。

所以要博中有专,再由专到博。由博入专有个办法,就是在博学的基础上找到一个自己的研究方向。

我读书时导师黄霖先生有句话:在战斗中学习。就是说如果学生不知道怎么入手学,就指导他选择一个研究项目。

在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结合实践,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他就可以清晰地发现自己能力的短板,加以弥补。

更重要的是他花了几年在这个研究项目,至少这个方面他就比较深入,他就可以形成研究领域、研究方向。这就就可以成为往里深挖以及往外扩展的根据地。

在座的上海师范大学的老师,以我最熟悉的詹丹老师和徐樑老师为例。他们都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深入的领域。

比如詹丹教授的文本解读和红楼梦研究等等。而徐樑老师在读书时我记得中华书局就出了他编著的《溪山琴况》。我那个时候经常看他的博客,博客的名字叫“白眉大侠”(这个名字让我想起单田芳的评书),可惜后面就断更了。华东师范大学在座的王意如老师也是我熟悉的,她是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研究的积累,又兼及语文教育研究的。

作为借鉴,我觉得在师范生的的培养方面,应该尽量早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的可以深入的点,当作一个项目做起来。

况且目前我们每个单元的教学,每堂课的教学,也就是一个个研究项目,师范生也得应该有这种项目意识。

三是实。

(1)专业功底扎实。

总有人觉得语文老师是万金油,什么都能做,编报纸,写汇报,写发言稿,什么活都可以派。

认为语文老师什么事都能做,不算糟糕;糟糕的是认为语文老师什么人都能做。

我以前曾经参加教师资格证的面试。有些连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红楼梦的主要人物都搞不清楚的人,也进入了面试。

有时候我忍无可忍,问:“你到底是学什么专业的?”才知道原来什么环境科学系的,什么旅游专业的,都来报考高中语文老师。

我很愤怒,他们怎么没胆子去报物理老师呢?看来大家都觉得做语文老师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

可是照我看,语文教师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比别的学科更高。中文专业相关的固然需要,教育教学相关的也同样需要。浩瀚无边,简直是个耗费时间精力的无底洞。

中文专业知识是本,是内功;教育技巧是外在的招式,内外兼修才行。

十年前我曾经请教一位老前辈,问:“我应该看什么教育刊物,了解什么教育理念?”她回答说:“你先不要急着看形形色色的理论,你先把你的中文专业弄好。”我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所以十年来我就是这样实践的。

需要特别提一提的是,中文专业相关的专业课中,我觉得文艺理论特别重要。而且因为它比较抽象枯燥,很容易成为语文教师的短板。这一块师范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

(2)要有实践指向。

现在我们倡导的教学是大情境教学。我们育人要响应学生人生成长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所以师范生的培养中,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实践,凭借想象来空谈是没有出路的。

在座的詹丹老师、徐樑老师都做过老师,另一个会场的郑桂华老师也做过老师。他们真正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所以我觉得,师范生的培养中,应该特别重视教育实践。刚才有老师提出,参加一些公开课活动很重要。我很赞成这一点。但是看别人上和自己上是两回事。所以还是要创造机会给他们上。

我就谈以上三点,抛砖引玉,请各位老师批评。

(本文系上海师范大学座谈会发言稿)

来源|梦观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