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吴与越在古代是两个春秋时期的国家,后来演化成同一片地区概念。吴也称句吴,其祖先生活在今苏南、皖南、浙北一带。据说商朝末年,先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因让王位于其弟,南奔至吴,建立吴国,春秋时都姑苏(今苏州)。据研究,吴国人也属于百越。越也称于越,属古越族“百越”的分支。越国始祖相传是夏代少康的庶子无余。越国以会稽(今绍兴)为都城,春秋时期成为一个能与吴楚抗衡的强国。吴和越虽短暂属于两个不同国家,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地域,在太湖流域及其周围地区杂处错居,难以相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大致相同。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大同小异。历史上主要有5个地方叫过“吴州”。分别是今苏州、今绍兴、今扬州、今鄱阳、今泰州。那么到底哪个地方叫“吴”时间最久,堪称吴文化的精神核心呢? ▶史实分析苏州:①南朝梁 太清三年(547年),侯景在扬州之吴郡设吴州,次年废止。持续时间1年。 ②南朝陈 贞明元年(587年),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为苏州。持续时间2年。 ③隋朝 大业元年(605年),改苏州为吴州,大业三年又复古成吴郡。持续时间2年。 总计年份5年 绍兴: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改东扬州为吴州,大业元年(605年)改为越州。持续时间16年 总计年份16年 扬州:北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周梁士彦拔广陵,寻置吴州总管府。十三年(隋开皇元年),隋以上开府仪同三司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 总年份可能为11年(因不确定北周至隋期间有没有更名) 鄱阳:①齐复治鄱阳。梁兼置吴州。南朝陈 光大二年(568年)春正月,罢吴州以鄱阳郡还属江州 ②南朝陈 太建十三年(581年)冬十月,改鄱阳郡为吴州。 总计年份不明 鲁迅故里 这样看起来,以“吴”命名的时间最长的市,是绍兴。 绍兴叫“吴州”的时候,又设吴州总管府,统领汉晋时期的三吴之地。 而绍兴和吴的深刻渊源还在于,绍兴古称“会稽”,而西汉的会稽郡又名“吴郡”,直到东汉增设吴郡后,会稽和吴才变成两个地方。 汉朝的会稽郡又叫“吴郡” ▶神秘东迁隋平南陈很大规模地调整了政区,同样的还有南太湖神秘的“东迁县”。《嘉泰·吴兴志》: 以东迁、长城复入乌程隶苏州,而郡废 【隋志平陈后,吴兴郡废,并东迁入焉,又废长城、武康,又并故鄣、安吉、原乡入绥安,属宣州】。 《明一统志》: 废东迁县【在府城东四十一里。晋太康初,分乌程东乡置。隋平陈,并入乌程】。 似乎废东迁县和废东扬州置吴州是同一年份(隋平陈),那么两件事有没有先后呢?查古籍《旧唐书》: 隋平陈,改东扬州为吴州。炀帝改为越州,寻改会稽郡。 《元和郡县志》: 至陈又于此置东掦州。隋平陈,改东掦州为吴州。大业元年改为越州。 《大清一统志》: 隋书地理志:改东扬州曰吴州,废钱唐县置杭州。 《明一统志》: 东扬州领会稽等五郡。隋初郡废,改东扬为吴州,治会稽县。大业初改越州。 《浙江通志》: 隋书地理志:平陈改吴州曰苏州,东扬州曰吴州,置总管府。 各古籍都只说了废东扬州置吴州的时间都是隋平陈,也就是开皇九年(589年)。不过按说州一级的应该比基层的形成区划调整更先一步,或许隋平陈初时还来不及安定江南,也还未调整基层。更加重要的是,隋朝继承南陈已有吴州(即吴县)了,肯定要先把已有的吴州(即吴县)改成其他名字,东扬州才能改成吴州吧。 ▶历史探源那么陈亡于何时呢?翻阅古籍得到了更有趣的信息:《资治通鉴》: 开皇九年己酉……王世积在蕲口,闻陈已亡……二月……陈吴州刺史萧瓛能得物情,陈亡,吴人推瓛为主……又遣兵别道袭吴州,王褒衣道士服弃城走。瓛以馀众保包山,燕荣击破之。瓛将左右数人匿民家,为人所执。述进至奉公埭,陈东扬州刺史萧岩以会稽降,与瓛皆送长安,斩之。 其实南朝陈在开皇九年正月就灭亡了。然后在二月,从西梁国(北周扶持的南梁后裔)投奔来的,分别被任命为东扬州刺史的萧岩和吴州刺史的萧瓛(其实是被猜忌才被封了这两官)反而被推举保卫江南。最后坚守的地方就是太湖西山。我不禁想起了大越罗平国皇帝董昌战斗被擒的最后地点就是西山消夏湾的芦苇荡里。 ▶总结:一、东扬州改为吴州(绍兴)在隋开皇九年(589年)的正月或二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