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赵壁村电工

 冬歌文苑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赵壁村电工

——记录一方水土,留史一方人事

张盛平||山西

上世纪至本世纪初,生在祖国农村受乡人们尊敬程度不亚于赤脚村医的,唯有按月扛着梯子、挨家挨户抄电表的——农村电工。

农村电工,不是国家正式编制,和乡村医生一样有个尴尬的身份,不领国家工资,都是需以参加农业生产为主,才能够得以养家糊口的兼职农民。

我的堂姑夫六成同志,就是一个品德高尚、技术精湛,但名不见经传,却又实实在在、默默无言地为我们赵璧这类偏远山乡老百姓的生活、生产付出大半辈子青春、汗水、智慧的老一辈农民兼职电工代表之一。

六成姑夫原本是新堡人,但他和月仙姑妈结婚后,便一直住在北堡的大门院里,与我们老张家的长辈、平辈们比邻而居。

因为我仅比月仙姑妈的孩子俊杰大一岁、高一个年级,所以小时候,我们俩既是连着筋骨的姑表兄弟、又是一起和过泥巴的玩伴、还能算一起讨论着写作业的同窗……整天泡在一起。

我对姑夫家熟悉、对农村电工业务也熟悉。记得那时,他家屋里地面上经常吊着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灯泡,灯线放得很低,仅有膝盖那么高,悬烤着下方一圈圈密密麻麻缠绕着的铜线……这就是“缠电机”。

每当有人来请他维修电动机、变压器时,平日里随和的姑夫就变得特别严谨,对我们围绕在他工作场地周围玩耍的孩子们甚是严厉。允许我们玩的地方、不允许踏入半步的范围、可以动的东西、连碰也不能碰的电器具……都要一一耐心交代清楚。不过,喜欢小孩子们的姑夫,有时还会热情邀请我们这些娃娃们参与他的电工作业实践,比如拽拽漆包线、刮刮竹签、磨磨铁芯等。

在农村老百姓最忙的时刻当属春种秋收,老老少少忙、家家户户忙,而姑夫家就更忙了。也不知那时候国家的冶铁水平是不是不怎么高,还是那时候的农民们干活舍得出力气,一些百姓们用来干农活用的锄头、镰刀、铁锹、镢头、铁耙……动不动就使唤坏了。

姑夫、姑妈不仅要及时完成自家的农业生产劳动,而且姑夫作为村里的电工,拥有村里唯一一个电焊机,看哇,大约都是刚吃过早饭、午饭、晚饭的这几个空档里,来他们大门院找姑夫焊接农具的乡亲们就排上队伍了。不仅有北堡的、还有新堡的、南堡的、垴头堡的,甚至有邻村东源祠、遮胡的,都是还没进门就火急火燎的招呼上了——

“六成……快快快,帮焊下哇……稍微用了点力就折了,地里还等的……”;“炽炽炽,一顿电光火花”,刚帮助老农播下一茬希望的春种。

“六成……吃了饭没……赶紧焊下……还等的收割了……别着雷雨了……”,“炽炽炽,一顿电光火花”,又帮助老农丰获一茬喜人的秋收。

也许,今天的人们看到了会说,这多好啊!生意兴隆,能挣多少钱啊!但是,在那个农村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在农村那片充满温情的土地,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举手之劳的事情上,乡里乡亲的农民们之间——谁好意思问谁要过钱、谁非要见外给过谁钱,谈钱、给钱那么就说明和你没得处,也不想和你来往了。

等学生们夏天暑期时,农家人先要着急割夏麦、又要抢着种秋豆,农户们来上门修理农具的更多了。姑妈家农忙实在抽调不过来时,已经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我们,就被安排陪着表弟挨家挨户履行月末抄电表的任务,那种感觉明显不一样,家家户户的长辈们夸奖表弟“看人家六成儿,真切特”(切特,估计是可爱或者懂事的意思哇)。当时的那种羡慕无法言语,在我稚嫩的眼里看着其时同样年幼的表弟,他将来长大俨然会成为一个在村里受人尊敬的小电工。

大约90年左右,暑期的一个中午,家家户户的麦子刚收割脱粒晾晒到窑顶,那天堡里的人们像往常一样,男人围在门洞里打牌、女人们靠着墙跟的石阶倒歇,孩子们围着街巷打闹……姑夫刚吃完午饭,像往常一样就被南堡的一家农户唤去维修他们的电业了。

三伏天气说变就变,突然就电闪雷鸣马上要下雨的样子,人们都赶紧跑上窑顶收麦。我们家伯伯、堂哥、堂姐人口多众,几下就帮扶的把各家的麦子都收拾起来用塑料布盖的严严实实。准备下窑时,听到姑妈在她家窑顶骂了“死鬼六成,又去哪里支闲差了,这要下雨了,也不管老婆、孩子死活,粮食也下雨顺着水口流的跑了狗日的哇,一家人喝狗日的风哇,让狗日的六成在电线杆上跌下来哇,摔死狗日的哇……”家人们跑过去一看:就姑妈一个人,面对一大片小麦,她手里拿着个扫把,来不及往起收拾麦子,紧听着轰隆隆的雷声,急得把扫把扔到地上,气的蹬着脚跟骂姑夫了。大家赶紧给拿起扫把、簸箕、铁刮,抢在雷雨前帮姑妈把麦子收拾好,姑妈才解了心头的气。

我记不清楚那天雷雨下的到底有多大,但姑妈家发生了比着雷雨更悲催的事故——姑夫在南堡进行电工操作的过程中,电线杆根部因老化断掉,姑夫本人也跟着从高处掉下来,肋骨摔断好几根……等我们一群小孩子们再次见到姑夫时,他已经身体上半截打上石膏躺在坑上了,需要姑妈伺候了。

过了几个月,等姑夫稍微好一点,周围的长辈们才敢跟姑妈玩笑式的劝她:“月仙,看看你,平常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开骂,把人六成骂的从电线杆上掉下来了哇……”,“嗯,还是骂的少,看狗日的以后爬不爬电线杆了……”姑妈从小娇生惯养嘴上从不饶人,虽然姑夫后来一直在乡村电工服务事业上一如既往的奉献着,但我感觉她此后真不怎么骂过姑夫了。

例如,姑夫年轻时喜欢吹唢呐,吹的也还行,能达到跟着乡村八音班乐队闯红白喜事挣钱的水平哇。但是姑妈觉得农村人说的“捣鼓卖屁眼”不好听,坚决不让姑夫从事这个职业,甚至姑夫农闲时间吹吹唢呐自己过过乐器瘾也觉得心烦!自姑夫康复以后,偶尔还能听到他吹唢呐时传出高墙的喜悦音符。

……

某年某月某日,国网改革,农村电工下岗了,赵璧村的电工张建材同志仅是其中一员。

据说都没有补偿、也没有说法、更没有养老金。

我觉得对于老一辈农村电力人,只让他们留下老百姓心目中的口碑是不够的!那怕像解决乡村退养老村医的待遇一样,至少得先承认,每年每人2400元的补助,也是政府的一种关爱与温暖。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张盛平,平遥古城人,海军后勤学院毕业,在海军XX基地从事基层后勤十余年,现转业,靠母校培养的管理与财务本业,自创晋记财务有限公司、九薰公章公司等,已成为区域性商务服务品牌机构!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