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哺:晚近至现代京剧对昆剧之影响考论,京、昆艺术特性之差异

 顺其自然h 2022-12-08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三)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昆“长”京“幼”的关系格局以及习久的“百戏之母”的认识,反哺问题已几成戏曲研究的学术盲点,更奢谈进行系统分析了。截止目前,相关戏曲史专著均未见专门留意和足够论述者。[xxxvi]现流行于世的两种昆剧史著作《昆剧演出史稿》与《昆剧发展史》在言及近代昆剧时,均未涉及相关内容。四卷本《中国京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9月版)偶涉京昆交流,对此话题也不着一字。个别论著和论文也仅从自身研究需要出发,从微观角度予以零星关注。[xxxvii] 如上引丁修询先生文章与管騂《昆剧舞台美术源流考》均零星涉及此话题,然丁先生对此输入多持否定态度,管著则立足于考察昆剧舞美之本体,与本文意图与角度均大异其趣。基于此,从宏观角度对此现象做整体考察,并进而做出全面分析,不仅可以纠正当前戏曲史研究的疏漏、偏差和错失,对前贤论著形成补充;而且还可用以指导当今非遗剧种的保护实践,对京昆当下的发展也不无裨益。

北方昆曲剧院演出《单刀会》选段

从戏曲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发生在不同时期京昆之间的各类艺术流动,首先源自京昆两大剧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各自不同的艺术秉性以及这种秉性差异带来的某种程度的互补性。这是二者剧间艺术流动形成的逻辑前提,也是这次反哺发生的内在因由。正是由于具备差异、具备彼此间的互补可能,才会形成二者在接触过程中的相互吸引,并最终形成不同时期京昆交流的具体样态。因此,分析京昆之间的这种互补特性,显然是探讨京昆剧间艺术流动之必需。

图片

顾聆森

约而言之,京、昆艺术特性之差异可概括为以下八端:

一为南与北。即北“京”与南“昆”之对举。尽管京、昆均属“大游走”型的全国性剧种,但就骨子和根本而言,就文化根底而论,京剧显然属于北方文化系统,而昆曲则属于典型的“南戏”,是在南方文化土壤上生长发育起来的。

二是刚与柔。这一点与前者密切相关。北主慷慨,南主阴柔。一者铁板琵琶、长河落日;一者小桥流水、晓风残月。曲因地殊,如《诗》之“国”有其“风”,自古已然。

三曰后与先。昆腔滥觞,或逾六百,每享先发之利益。[xxxviii] 涉及昆曲的起源时间,有学者不同意600年的说法。详参顾聆森《何来昆曲600年?》载《文学报》(上海)2013年6月13日“新批评”专栏,又《难以扶正的伪命题:昆曲600年》,载《文学报》2013年8月22日。本文暂采纳现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说法,将昆剧历史上溯到元末明初的南戏昆山腔。参《昆剧发展史》,中华书局2012年8月版,第1页。京剧形成,不过二纪,时有后来之锐气。前者所积累累,高深自具。后者虽也累积颇富,然较之昆腔,仍有未逮。

四谓文与戏。二者相较,京所长在戏,即舞台艺术,而文学则相形见绌;昆剧则文戏并长,且文学成就尤显突出。

五则家与国。就题材而论,昆剧多悲欢、多男女,多家;京剧则多兴亡、多史事、多国。前者多小角度,后者多大场景。虽有参差,大率如是。

六即文与武。以舞台表演比较,昆剧相对多歌舞,多文戏;京剧则相对多打斗,武戏比较繁盛。

七系生与旦。若从“最能体现剧种特色”以及“最早在剧种中凸显”两个角度考察,京剧之优长在老生,昆剧之优势在花旦。稍衍伸则二剧均“生旦并举”,蔚成大观。

八云严与宽。即从历史角度考察,昆剧严谨,格范尤繁。京剧宽松,时可出入。[xxxix] 以上所言昆剧,实就江南正统昆剧而言,非指变异之后之北方昆弋、浙地甬昆等草昆形态。

图片

京昆之间的这种差异以及因之形成的互补特性,恰如凿枘之凸凹,为二者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仔细考察京昆交流的方向、时机、内容,均与京昆各自的艺术特点密切联系。宏观角度考察,京昆之间呈现出的是一种“有差异的双向流动”,而晚近以来的这次反哺,也不过是二者交流历史的一个截面而已。

首先,就京昆艺术流动的方向而言,由于作为“长者”的昆剧具备“先发”优势,积累深厚,因而,从长期和宏观视角考察,从昆剧到京剧的流向构成二者交流的常态和主流。这是理解、把握这次反哺的前提,以此为前提来考察讨论这次“反哺”,才称得上客观、中肯。反之,不论是因主废次,还是以“次”蔽“主”,均会陷于偏执之一端。再具体一点儿讲,京昆交流其实是一种长期和宏观角度的“从昆到京”与相对短期微观角度的“从京到昆”二者并存的复杂样态,属真正的双向互动,不可简单理解成单向注入。

其次,缘于京昆之间“文”与“戏”的差异,昆剧的“文”对京剧多有裨益而京剧的“戏”对昆剧也偶有滋养。以文学论,二者的流动多显示为“从昆到京”;对昆剧而言,昆剧的接受则多在舞台艺术。

再次,具体到表演艺术层面,昆剧多男女,长于生旦戏,故歌舞戏具备显见优势,因而,多有输出而为京剧接受吸纳者。京剧多历史、多动作,因而动作戏发展迅速,不乏为昆剧接受拿来者。

还有,就行当而言,一个剧种的优势行当每每对受影响剧种形成强力渗透甚至侵入,导致对方艺术样态的某种变异。这在反哺现象中也显现得颇为典型。昆剧的武行虽然原本存在,但经过这次反哺,随着大量剧目的移植,使得昆剧武行的独立越来越迫切,并最终催生出相对凸显的武生和武旦行当来。

图片

昆曲《单刀会》魏庆林饰鲁肃、侯永奎饰关羽、白玉珍饰周仓

最后,理解京昆之间的影响和作用,尚需顾及剧种之间影响的复杂性。就昆剧而言,除接受京剧影响外,尚与多个其他剧种存在交流和沟通。除上文提到的“时剧”外,对北曲的积极吸纳也比较显见。起码从明代开始,昆剧就一直不间断地吸收着以北曲为代表的北方文化的养分,形成了异于南曲的剧目类型和表演风格。而将此问题略加深导就会发现:反哺现象还引带出一个兼涉京昆发展历史和艺术形态的重要问题,理应予以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即“昆弋交流”。在京剧影响之外,昆剧很早就通过与弋阳腔系统的交流获得了早于京剧且在内容和艺术形态角度与京剧类似的艺术滋养。如上述“昆弋合班”的武戏即为显证。而与弋阳腔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的京剧也很早通过弋腔剧种与昆曲形成隐形交流,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养分。所以,“昆弋合流”问题对于揭示京、昆各自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以及正确定位京剧对于昆剧的这次反哺,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理当引起学界重视。

图片

除了内在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发生在京昆之间的这次反哺,其实还有着具体的戏曲史背景,这是反哺现象发生的外因。当时倡导者的本意本欲广纳博采,但除了这种主观意愿,可能还有被迫和无奈的意味,与戏曲史上的“花雅之争”有着密切联系。早在乾隆年间,由于花部的挤压,昆剧已经逐渐失去市场优势。有的昆班为了生存,已经开始通过增加武戏等手段,向花部靠拢。[xl] 如《燕兰小谱》卷四记乾隆间事云:“昔保和部本昆曲,去年杂演乱弹、扑跌等剧,因购苏伶之佳者,分文武两部。”昆班的这种作法较早出现在北方,且在时间上也延续颇久。到清代晚期,昆剧的生存空间已经被逼退压缩至“小江南”一带,即使濒临昆曲大本营的上海地区,由于京盛昆衰情形的持续存在,京昆班社的物质境遇已经大为不同,时有竹枝词咏曰:“京都戏子竞豪奢,衣服披来特地华。形得苏班如乞丐,囚头丧面向人嗟。”注云:“京优衣服最觉奢华,不似苏班之潦倒也。”[xli] 清·袁翔甫《再续海上竹枝词》,载雷梦水等编辑《中华竹枝词》(沪苏卷),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册二,第824页。

图片

即使原本以能唱昆曲而自高身价的苏州妓女(苏帮),这时也不得不与时俱进,向京剧学习了:“好是吴中窈窕娘,春风一曲断人肠。只因听惯京班戏,近日兼能唱二黄。”[xlii] 清·袁翔甫《续海上竹枝词》,载雷梦水等编辑《中华竹枝词》(沪苏卷),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册二,第812页。而在昆剧大本营的苏州地区,许多靠民俗活动维持生计的“堂名班社”,也由原来的“全昆堂”(演出剧目全部为昆曲)向着“半昆半京堂”甚至是“全京堂”转变了。[xliii] 关于晚近苏南堂名演出内容的变化,具体可参考吴新雷主编《中国昆曲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323页有关各词条。

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为了维持生计,江南昆班也主动增加武戏和闹剧的比重。除了和昆武班合演,向京剧学习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故传字辈艺人向京剧学习的作法,其实是早年花雅之争影响的持续和深入,是昆剧在不得已情况下为了争取观众和生存空间而进行的自救行为。对于昆剧而言,似乎是降阶以求和委曲求全,是大雅向大俗的妥协。但就艺术发展的规律而论,这种现象却昭示了一种必然,再次证明了观众和市场对于大众艺术的最终选择和终极删汰。(未完)【来源:《文艺研究》2017年第4期,经作者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