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形容“青春期”的孩子:十分熟的身,八分熟的脑。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即便曾经和谐共处的亲子关系,也难免冲突不断。 曾经软硬兼施的招数,在青春期的孩子这里,几乎都失去了功力。 那么,到底该如何与孩子相处,顺利渡过青春期,迎来人生新里程呢? 心理学家们给出了4个心理学效应,或许能够帮到父母们。 超限效应: 与其说到筋疲力尽,不如选择相信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讲过一段故事。 他去听牧师演讲,起初感觉牧师讲得还不错,打算捐款。 10分钟过去,牧师还没讲完,他觉得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最终,牧师演讲结束时,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就是著名的“超限效应”: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 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笔下,有个叫杰米扬的人,为人热情、好客。 一天,朋友来做客,杰米扬开心的亲自下厨,做了拿手的鱼汤,朋友喝了,赞不绝口。 杰米扬劝说朋友连喝了3碗,实在喝不下去了,杰米扬还要朋友喝。 最后,朋友忍无可忍,拂袖而去。 是不是像极了你和孩子。 事实上,我们每次反复说教的背后,都在向孩子传递对他们的质疑与否定。 敏感多疑,又渴望独立的青春期孩子,面对扑面而来的说教,很难客观理解、平静消化。 孩子越大,父母越要学会“闭嘴”。 因为,你说得越多,孩子听得越少。 父母向后退一步,才能腾出空间,让孩子向前走一步。 南风效应: 天大的道理,都比上父母的温度 《解码青春期》中有一个案例: 一个初三学生,父母希望他能考上重点高中。 可是,他的数学很差,哪怕从初二便开始通宵刷题,也收效甚微。 巨大的压力,让他产生了“病症”,突然看不见卷子上的字,医生都查不出问题。 他想跟父母聊聊,回应他的却是:别矫情。 很不幸,中考数学时,他晕倒在了考场上。醒来时,躺在医院的他,迎接的却是父亲的巴掌与辱骂。 那天晚上,孩子割脉了,命救回来了,也确诊了抑郁症。 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张牙舞爪,实则脆弱无比,对父母的需要远超你的想象。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做严厉的监工,而是当温暖的向导。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南风法则”,也叫“温暖法则”,旨在向人们传递“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理念。 真正能激发一个人内驱力的,从来都不是无法反驳的大道理,也不是严丝合缝的管教,而是温暖的体谅与理解。 好的亲子关系,永远是教育的基础。 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才是支持孩子迎风前行的力量。 越是难带的孩子,越需要父母用爱,去化解他们内心的冲突。 海格力斯效应: 赢了孩子是一时,赢得孩子才是一辈子 在希腊神话中,有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与路边一个袋子“杠上”,他越踩,袋子越鼓,一直鼓到挡住了去路。 海格力斯纳闷,圣者告诉他,这是“仇恨袋”,你越仇视,它越放大。唯有忽略,方可化解。 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你让我不痛快,那我也让你过不去,敌对双方,没有赢家。 父母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也是如此。 在网上看过一个心理咨询案例: 小青被妈妈拉着做心理咨询,小青拒不进门。 被强按进门的小青,只好把火发到咨询师身上:“你们要问什么,快问吧。说完我就走。” 妈妈指责女孩态度,骂女孩没教养,点燃了小青的隐忍与不满,一番争吵,夺门而出。 妈妈很苦恼,觉得女儿越长大越难管,处处对着干,明明都是为她好,却被女儿当仇人。 咨询师问妈妈,如果孩子不听时怎么处理? 妈妈说,一般是先骂,再打。 一位网友说过: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终有一战,父母赢了是悲剧,孩子赢了才是喜剧。 家庭教育中,最可怕的情形,便是亲子之间,陷入了对抗的权力之争。 父母要彰显父母的权威,孩子要拯救自己的自我,“亲子敌对”一触即发。 父母若把孩子当成改造对象,战争便一发不可收拾。 反之,若懂得退让冷静、尊重耐心,效果便完全不同。 要记住: 我们教育孩子,是希望孩子有从容的生活能力、有健康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让孩子臣服于权威。 霍桑效应: 聪明的父母,敢于让孩子“发脾气” 1924年,美国一家叫霍桑的工厂,希望通过改善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提高工人生产效率。 但是,不管外部因素怎么改变,却收效甚微。 后来,心理专家介入,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 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就是著名的“霍桑效应” 。 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霍桑效应”给出的启示是: “对那些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抑克制,适当地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 电视剧《大考》中,在酒店隔离的全校师生,得知田雯雯转阴后,隔空齐声欢呼。 受不了高考压力的同学曲超,却发疯似的大喊: “都给我闭嘴,她好不好管我屁事,能不能消停点......” 随后,曲超情绪崩溃,一个人在房间里,大吼大叫,乱扔东西,任谁上前劝说,都无济于事。 恢复平静的曲超,主动走出房间,默默坐在了前来劝说的局长旁边。 关于这件事,剧中另一个陷入轻度抑郁的男孩潘小轩说: “情绪如山洪般袭来,自如山洪般退去,真正难受的,是积在心底,怎么倒都倒不出去。” 青春期的孩子,在旁人眼里,拥有了成年人的身形,却又无须承担成年人的生活压力。 殊不知,他们同时也承受着无数无法与外人道的压力:学业压力、同伴压力、社会认可的压力…… 当外界的不理解与内心的不安、自我否定,积压到一起时,便会走向情绪崩溃。 多么开朗的孩子,也难逃此劫。 聪明的父母,此时就要学会扮演孩子的“出气筒”,引导孩子释放内心的情绪,清空自己,迎接光明。 GIF 《正面管教》一书中指出: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 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千万不要把“教育”变成了“较量”。 孩子能否顺利轻松渡过青春期,没有“特效药”,也没有“魔法棒”。 唯有父母回归初心,用爱去化解。 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孩子,而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陪孩子走过青春期,我们是指引者,也是孩子行为的榜样。 用稳定的情绪、和善的态度,像朋友、像老师一样,陪孩子一起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