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魂转向

 生命的启示 2022-12-09 发布于江苏

​柏拉图谈灵魂:灵魂附着在肉体上便被污染,所以我们要努力求知。

灵魂

这篇文章继续讲柏拉图的理念论,如果你没看过上篇文章也没有关系,我们主要是在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并借此提高思维能力。

柏拉图的理念论,区分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事物的世界,另一个是理念的世界,理念是事物的基础,所有的事物都因为理念存在而存在。

他认为,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由此,便带来一个难题:我们如何认知理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关照,具备一切知识。

但是,灵魂附着于躯体后由于受到干扰和污染,因此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此,回忆也就是学习。

当然,柏拉图补充说到,并不是所有的灵魂都能轻易地回忆起它们,凡在投生前只约略窥见或在投生后受到邪恶熏陶而堕落的,都不易做到这一点,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回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由看、摸或其他感觉来引起,尤其是看,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不能通过感觉经验来认识理念,但可以依靠它,感觉在对理念的回忆中具有某种诱导作用。

在西方哲学史上,回忆说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理念与事物的判别有关,关于理念的知识就不可能从感觉经验中获得,它只能是先天的。

换言之,如何普遍的共相不可能来源于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我们只能说它在感觉之先就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了,后来近代哲学中唯理论的天赋观念论和康德的批判哲学,都与此密切相关。

转向

为了解决知识的问题,柏拉图还提出了比回忆说更精致的灵魂转向说。

柏拉图曾经提出过一个线喻:世界是由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事物世界构成,他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首先,将这一条线分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

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

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

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猜想(eikasia)的对象是影响,由此产生的是人们的偏见和成见;相信(pistis)的对象是具体事物,由此产生的是人们的感性认知,因其对象的变动不居,所以感性认知也不具有可靠性和确实行。

推论(dianoia)的对象是数理理念,其特点是不得不先设定一些假设,并且视之为不证自明,然后由此通过逻辑推理得到答案,它的成果是正确的,不过由于依赖假设,因此前提的真假难以确定,故上升不到第一原则即善的理念。

理智(noesis)的对象是伦理方面的理念,它的特点是“不是将假设作为开端,而是直截了当地作为假设,作为阶梯和跳板,旨在超越它们,达到不要假设的领域,达到全体的第一原则。

并且,在达到这种第一原则以后,又回过头来把握以这个原理为根据的、从这个原理引申出来的东西,从而达到终点。它不用借助任何可感事物的帮助,通过一系列的步骤,从理念开始,再从理念到理念,最后下降到理念而终止”。它比推论更精确、更真实,获得的是真理性的一般认识,最终把握到善的理念。

回顾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谈的灵魂的四种功能,不是由低到高的发展,而是灵魂的转向,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再次回顾一下柏拉图的洞喻。

洞喻说的是,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变动的影像。

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个内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

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像,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所以,如同洞喻所示,我们不可能通过洞壁上的影响认识身后的事物,除非转过身来;我们不可能太阳是万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外,我们对理念的认知也是如此,它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