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脑中的“硬件”和“软件”

 生命的启示 2022-12-09 发布于江苏

​“算法”一词越来越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新闻推送有算法,淘宝购物有算法,游戏匹配也有算法……

心理学的世界也有一套算法:人有意识的语言和行为,就是算法的输出结果。有程序和算法,大脑中就有对应的“硬件”和“软件”,这套关于算法的理论和技术,称为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程序学)。

今天,我们认识一下这套算法(NLP)对身心、行为的理解,以及怎样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自己、发生改变、促进沟通。

1 大脑中的“硬件”和“软件”

我们可能都有过这种体验——明明已经很清楚自己在沟通中的问题,比如太急躁、太直接、太生硬,也有意愿去改正,但是当类似的情景再次发生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继续同样的错误,自己事后也很懊悔、很困惑。

“为什么我又会这么做?怎么就是改不掉?”

“我真的已经很努力提醒自己了,可还是会说出那些话。”

“我知道自己那样不对,可一到那种情景里,就忍不住那么做。”

NLP对这种现象给出很好的解释——我们向外输出的所有语言和行为,是由我们的输入(环境应激、信息获取、情绪触发)经过大脑的程序运算处理的结果,如果程序(算法)没有改变,那么输出的结果当然也不会改变。

所以,要改变输出的结果(语言、行为),只有改变计算的程序。程序本身由硬件和软件构成——所谓“硬件”是脑神经结构和神经递质作用效能,所谓“软件”是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情感认知、价值观等。

2 硬件和软件可以改变吗?

硬件:

脑神经结构主要由先天决定,但并不意味着人出生后就无法改变。因为,人类的脑神经直到20岁都还在活跃发育中,比如新皮质的背侧前额叶(与思想和认知、共情能力等有关),男性甚至要到24~26周岁才能发育完成(这也是多数女生显得比同龄男生性格上早熟的原因)。

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如果遭遇了严重压力事件(如至亲离世、家庭破裂)、创伤性刺激(如虐待、侵害、暴凌),可能阻断边缘系统或新皮质的发育,甚至造成永久性的精神障碍。相反,如果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处在一个温暖、安全、有爱的环境中,会对皮层发育和应激机制产生强化,大脑中的“硬件”就会在更适宜的环境中顺畅运行。(在来访的咨询者中,我也发现抑郁障碍在童年时大多遭遇过家变、暴力、苛责,不得不在心理承压强度较低时就面对异常复杂的人际关系,就像一台低配置的电脑强行运转高版本的系统程序,最后导致崩溃。)

软件:

我们常听到很多心理学家和咨询师会强调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那这些环境因素、过往经历、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语言和行为输出呢?其实,是通过记忆和故事——并不是你遭遇的事件和环境本身在影响着你,而是你对那些事件和外部刺激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影响着你;并且,人类会自动把大脑中的记忆以图像的形式记录和储存(视觉图景化),再由丘脑混合、编辑成故事(意识的再创造),这些故事带着身体的记忆不断浮现,影响着自己的输出。

那么,记忆和故事有可能发生改变吗?先看看它们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

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事件、刺激留下怎样的印象、记忆,取决于两点:

一是关注的视角和习惯(与情感的心理投射有关),

二是感官能力(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感官能力是先天的,很难通过外力更改;而要改变关注问题的视角、习惯,其实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自我关注——人如何编辑记忆的故事,取决于TA的自我角色设定(程序脚本),要改变故事的编写逻辑,其实就是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也就是,我们要让他(她)重新思考:

“你怎么看待自己经历过的一切?”

“你认为你自己现在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是否想过要拥有怎样的未来?”

“什么是你喜欢/不喜欢的?你对自己身上哪里最满意/不满意?”

“你有什么坚信不疑的观念或规则?”

通过这些问题,与对象发生深层次的心理对话,让TA通过对自我关注和自我认知的调整,也就改变了大脑中软件的作用机制(抓取记忆、编辑故事),程序算法由此而改变,语言和行为输出才会有改变的发生——这就是NLP的作用机制。

3 NLP如何改变我们的沟通

当我们了解到,每个人的语言和行为输出都只是自己程序算法的结果,构成算法的硬件和软件若不改变,输出结果就不会改变;那么要取得有效的沟通结果,我们也就终需走向接纳、理解和尊重。NLP带给了我们几个“沟通预设”(NLP Presuppositions):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主观意识的世界中,每个人的世界是由TA自己的感官创造的记忆织就而成;这是一切差异的根源,要求别人与自己一样或者必须像自己期待的那样,既违背人性、也无法成功;

我们几乎无法在行为层面去改变一个人,改变只能由内发生,我们只能通过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关注、情感信念,去让TA重设自己的算法;

人与人之间施加影响的前提,是足够深度的理解,只有充分尊重和肯定对方的情绪、行动,对方才可能袒露自己内心世界的信念与认知、判断与选择;

一个世界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的成年人,对生活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并且这些答案来自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我们都没有理由轻易接受别人的人生答案,因此“讲道理”是成年人之间很低效率的沟通方式;

既然不改变算法就不能改变结果,那么沟通的首要目的就不是说服,而是通过对方的反应去增进理解,甚至去还原对方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因此,也不存在沟通失败,只是还没有付出足够的耐心与爱,去真正理解对方、回应对方;

相信每个人当下的行为是对TA而言可能的最好选择——只有在这种相信之下,才可能碰触到对方内心的真实动机和复杂的情绪走向;

每个人都具备了行动所需的资源、条件,他们虽然可能处在低落、迷茫、困顿之中,但他们需要的不是建议、意见、评判,而是信任、肯定、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