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精特新企业逆势增长,靠的是“回归常识”

 lpl求知获识 2022-12-09 发布于重庆
图片

中德制造业研修院联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精特新研究中心、吴晓波频道发起“发光吧,专精特新”内容专栏,聚合专精特新领域专家学者,从1000+专精特新成长案例中抽丝剥茧,总结出一套中小企业听得懂、用得上的践行方案,助力企业迈向专精特新。欢迎点击上图,免费获取专栏内容精华——《专精特新经营者学习内参》。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近日,工信部新闻发布会上,1.3万家企业申报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通过省(市、区)初审和工信部审核的入围企业共4300多家,通过率约为33%。

你的企业评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了吗?

11月中旬,在采访舜宇光学董事长叶辽宁时,我们也问了类似问题:“舜宇评了单项冠军吗?”

图片舜宇光学董事长叶辽宁(图右)

“哦,我们(评了)好几个单项。”叶董的回答透着淡淡的“凡尔赛”气质。

不仅舜宇,专精特新企业似乎都有这种“岁月静好”的能量,即使大环境影响,也能逆势增长。

2016—2020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的营收复合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高于同期一般制造业上市企业,成为韧性成长的典范。

这种穿越寒冬的力量从何处来?

带着这个主题,我们邀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专精特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邬爱其,进行一场交流分享。

图片
邬爱其教授(图右)

邬爱其教授关注中小企业20年,实地调研了3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包括正泰、舜宇、三花、公牛、中翰盛泰等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有2000多家非专精特新企业。

10月底,他的新书《专业制胜》正式出版,对一众专精特新企业做了深入解读。

我们泡好一壶茶,在静谧的书室,静听邬爱其教授讲述专精特新中鲜为人知的内容。

令人意外的是,邬教授口中的专精特新并非是高深难懂的,而是反复在强调“回归常识”。

“很多企业的成长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只是按照原本的'常识规律’去做,而这恰恰是很宝贵的。实践证明,这也是专精特新企业能够韧性成长的'密码’。”

“只要企业照做,一样也是专精特新。”

这些话真诚而笃定,但最后一句“可惜大多数企业都忘了这些常识”,却略带遗憾。

有志于迈向专精特新,企业该如何践行?或者说如何“回归常识”?我们整合了邬教授内容精华,与企业家共叙专精特新的发光往事与未来。

备注:以下数据均来自邬爱其教授调研结果,并收录于书籍《专业制胜》中。本文中提到的专精特新企业,也包括已从专精特新走到单项冠军的众多企业。

图片

经年沉淀、逐渐发光

早在2011年,《“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就提出了“专精特新”概念,只是那时是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的重要途径。

之后一系列政策文件开始强调专精特新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一些地方纷纷出台相应培育政策。

2019年,工信部发布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正式从国家层面以“专精特新”的名义认定企业。

从提出到成为趋势,十年时间,专精特新从“隐形”走向发光,它们的特点逐渐清晰。

从年龄上来看,专精特新上市企业平均持续经营时间达到19.4年。

营收上,即使在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专精特新企业总体上实现了较好增长。

图片

统计学中常以“差异系数”来衡量数据的稳定性。差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的百分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

从2016年至2020年,在营收同比增长率的差异系数上,专精特新企业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16.28,远远小于非专精特新企业的643.32,可见收入增长率波动性较小。

各项数据显示,专精特新企业行稳致远。

图片
图片
专精特新、有迹可循

在众多企业瞄准专精特新,孜孜以求申报方案时,回望企业的路径,其实有迹可循,也并非难以落地。

首先是对效率的珍视。

一般制造业企业人均营收在60万元/年左右,如果达到80万元/年已是不错的企业了,而专精特新企业人均营收可以达到 120万元/年。

这是效率带来的巨大差异。

为了提升效率,企业不仅要注重对劳动力、资金、设备等单一要素资源的高效使用,还要实现不同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

北京天宜上佳高新材料公司,就从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各端,都做出了调整优化。2016—2020年间,扣非后的销售净利率达到40.94%,在专精特新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你甚至很难想象,在多数企业从生产流程各个环节关注效率时,有些企业把效率放到了办厂前。

30多年前,娃哈哈成立之初,就从选址上开始下功夫。土地选址、工厂内部的设计、安装都会提前做好规划,为的是尽量做到标准化,为效率带来可能性。

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又一驱动力。

注重创新几乎是所有专精特新企业的共同特质。创新离不开投入,专精特新企业相对更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投入。

2016年到2020年,专精特新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平均强度维持在6到7个点左右,高于对照组企业。

图片

然而前沿性和基础性的技术创新要有很强的定力,才能在若干年后爆发出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对待人才的方式,决定了研发与创新的未来。

本松的一个项目从研发到正式盈利,整整用了8年,最终能以优质性能赢得市场,与欧普、公牛等大客户合作,很大程度上在于对待技术研发人才的方式。

比如保证研发人员的底薪基数高于其他岗位,并将他们的绩效考核与销售团队捆绑,以实现技术创新与市场发展融合。

当然,专精特新的成长路径还有很多,像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来打破同质化、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产品溢价……

无论践行多少常识,能够让这些常识发挥效应的,还是经年累月的坚守。


图片
长期主义已成战略

在专精特新企业群像中,长期主义是最为突出的标签。

有为了长期发展提前规划的三花控股,早在十年前做电磁阀(用于生产厨房冰箱)时,就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

这种多元化业务看似跨行业,但其背后支撑的仍是电磁阀技术,对企业来说,既不是真的换行业,也没有大的风险点。

正是有这样的常年洞察,当汽车行业正好到达新能源风口时,三花也就自然跟随了。

新的领域让三花免遭行业天花板影响,技术在不同业务的多元延伸,为企业带来了长期的稳定。

也有为了长期优势甚至放弃短期利益的华源。

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让身处其中的华源承受了巨大的环保压力,其生产被全部叫停。

为了治理污水,华源投入了相当于企业三年利润的2380万元,这还不包括土地投入。

董事长竺增林在那100天里坐了五六十趟飞机,到处考察学习,设计图纸堆起来有将近两米。最后终于建成了一个近20多亩地的污水处理厂,也是当时行业里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是当时华源产能的两倍。

但我们也发现,这种长期主义的结果并不指向高速发展。

比起普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的盈利水平没有高出很多,大致高出五六个点。

这与企业成长特点有关。专精特新企业为什么能够活下来?因为肌体健康,每年保持一定比重增长,而不是忽上忽下。一个企业如果强调高增长,一下子把体量跑得很大,但是管理、技术各方面都跟不上,可能会透支体能。

像是舜宇光学,提出名配角战略——做名企的配角、配角中的名角。企业并非没有更多的业务,只是把目光锁定了一流大客户。如果高中低市场全部通吃,舜宇将迅速扩大,但这也违背了公司的最初定位。

过度强调高增长会透支企业本身的供血能力,企业一定不要为了(高)增长而增长。

以上是邬爱其教授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路径的总结。此外,我们还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对专精特新的内涵、侧重点向邬爱其教授提问,以下是对话实录。

   Q1   

专、精、特、新哪点最重要?

邬教授答:

工信部数据显示,专精特新企业主营业务占到总营收的98%。换句话说他们已经不做其他业务了。

比如1984年的三花集团,实现了长期专业化发展,以热泵变频控制与热管理系统设计技术为核心,专注主业,多类主导产品全球占有率第一。

而一些企业纷纷拓展多种业务,忘了“专”才是专精特新最重要的维度。多元化业务也许适合大企业,但必然不适用于多数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本身资源能力的有限性,就决定了必须在小领域上纵深发展,也只有做“专”,才能有细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溢价能力和盈利性水平。

   Q2   

德国隐形冠军不愿涉足核心产品之外的业务,而中国专精特新企业走多元化道路,这是否偏离”专“的定位?

邬教授答:

专精特新企业的多元化是打引号的“多元化”,实际上,他们仍然在“专”的路径上发展。

“多元化”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点式纵深发展,聚焦业务和产品不断深化。

图片

另一种是链式水平发展,寻找客户的多种需求:技术相关、资源相关、客户相关。

图片

比如杭州一家做检测技术的公司,从做国网电力系统检测,到现在布局深海检测,看似跨行业,实际上背后的核心技术依然不变,本质上就是面向多种应用场景,共享核心技术资源。

看似走“多元化”道路,实际上仍然践行专业化,只是挖掘了不同的应用场景,企业根基依然不变。

   Q3   

创新和效率是驱动企业向前的轮子,对于迈向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而言,哪一点更重要?

邬教授答: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创新固然重要,但对处于相对传统和稳定行业的中小企业,效率更关键。

国内真正具有非常强科技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并不太多,我们不应苛求中小企业有大的创新,能在效率上做好就是非常好的企业。

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个核心优势,突破了制造业的“不可能三角”,做到了品质、性价比、服务三方面俱佳。在这种优势下,再借助数字化的力量,能够将效率发挥更大。

   Q4   

《专业制胜》书中提到,专精特新企业大多低调,75.9%的企业一年对外宣传不超过50次。低调内敛特性与所需的品牌势能如何协调?

邬教授答:

从创新角度来看,大部分企业还是在生产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阶段,少部分跑到前面的企业进入到品牌创新。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品牌创新成为重要的工作。但由于大多数专精特新企业是To B业务,大众营销做法并不适用,不需要在公众场合里做宣传报道,而是需要在行业聚集的场合宣传,比如德国汉诺威工业品展览,参展的都是制造业企业客户。

所以专精特新企业并非不需要做品牌,而是属性特点不一样,需要在精准的行业场域里做好品牌。


专注主业、注重效率、践行长期主义,似乎是企业都懂得的不二法则。如何坚守常识,并把常识落地,却是知易行难的事。

心无旁骛、切磋琢磨,直到发光,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这是企业家要回归的“常识”,是企业转型过程中的“底层逻辑”。

邬爱其教授聊完专精特新后,我们把全部内容整合到《专精特新经营者学习内参3》中,梳理了专精特新企业优势和未来利好,帮助制造业企业更清晰洞察自己处于专精特新赛道上的哪一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