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什么书,都14岁了,不如嫁给你叔叔”

 新用户61809075 2022-12-0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大家好,我是田静。
 
底层女性到底应该如何逆袭?
 
有人会搬出成功学那一套,告诉你应该向上拼搏奋斗;
 
有人则相反,认为极少数人才能逃出既定的命运,躺平认命才是最优解。
 
但这五个底层女孩的故事,让我找到了另一个答案。
 
图片
 

图片 

说“不”的力量

 
纪录片《天命之女》,用长达7年的跟拍,还原了5位印度底层女孩的故事。
 
希尔柏,就是其中之一。
 
按照原来的人生剧本,她应该在14岁时嫁给自己叔叔,待在家里,养育后代。
 
但她却被幸运拍了拍肩头,改写了命运。
 
这份幸运,却也残酷地带走了她妹妹的生命。
 
图片
△希尔柏14岁时,被祖母要求嫁给亲叔叔 | 图源:纪录片《天命之女》

在四岁那年,希尔柏被选中,进入一所特殊的学校读书。
 
对于希尔柏和她的家人来说,别说能接受教育,连存在本身,都会被万人诅咒。
 
他们种姓属于“贱民”。而“贱民”,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底层,又被称作“不可碰触之人”。
 
正如“不可碰触”这四个字的含义,没有人会和他们来往,连一根小拇指,都不愿与他们有接触。
 
当时的希尔柏,还没有意识到这所学校的特殊性。
 
她只知道在这个地方,有干净的水,丰富的饭菜,还不用遭人白眼。
 
这也是希尔柏人生第一次发现,原来不是每个人的厕所都是荒野杂草堆,原来在排水沟之外的地方洗澡是这么舒服。
 
但这所学校存在的真正目的,却并不简单。
 
学校名为香提巴旺,名字的含义是和平之屋,位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
 
采取精英式教育,注重学业,更注重培养三观。教学质量之高,就连高种姓的富裕家庭,都会对它眼红。
 
然而,它的招生标准却一反常态,只招收印度最底层家庭的孩子,且数量有限,在校生不能超过120名。
 
除此之外,学校包吃包住,学费、生活费全免,从四岁入学,一直持续到第一天上班。
 
为了塑造这样乌托邦式教育环境,香提巴旺的校长倾注了全部的积蓄与心血。
 
而校长的所有安排,都是为了给底层儿童提供和既定命运叫板的机会,帮助他们打破种姓阶层的限制。
 
图片
△香提巴旺里接受教育的底层儿童 | 图源:纪录片《天命之女》
 
与其说香提巴旺是一所学校,不如将它视为私人社会改革实验。
 
既然是实验,就注定有失败的可能,也无法取得所有人的理解。
 
希尔柏的祖母,虽然没有反对孙女读书,但从希尔柏14岁初潮后,祖母就一直在游说她嫁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希尔柏的亲叔叔。
 
在家人的传统观念里,读书受教育的重要程度,远不及让希尔柏尽早迈入婚姻和生育。
 
但在希尔柏的认知里,学校一直鼓励的,是遇到不认同的事情,就要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不想嫁给他!”
 
图片
△希尔柏有了说“不”的力量 | 图源:纪录片《天命之女》
 
当希尔柏日渐觉醒,她的妹妹却越来越难面对自己无望的人生。
 
出于扩大受益面的考虑,香提巴旺在每个家庭只招收一个孩子。

而没有被选中的希尔柏的妹妹,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实验对照品”。
 
进入香提巴旺后,姐姐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扭转,而妹妹只能在底层继续挣扎。
 
妹妹内心的嫉妒,在姐姐成功考入大学后彻底爆发。她先是和一名男性私奔,而后选择结束生命。
 
图片
△希尔柏14岁时拒绝嫁给叔叔,而妹妹14岁选择自杀 | 图源:纪录片《天命之女》
 
 
图片


贫苦的出身,不贫瘠的思想

 
妹妹去世后,自责笼罩了希尔柏。
 
她感觉像是自己杀死了妹妹,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宁愿不曾被香提巴旺选上。
 
但颓废过后,希尔柏决定发挥出教育的价值,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了畅销书《追象者的女儿》。
 
希尔柏在书中写到:“我想成为穷人和被剥夺者的代言人,并成为变革的催化剂。”
 
图片
△从底层脱身的希尔柏,想为底层人民发声 | 图源:纪录片《天命之女》
 
和希尔柏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女孩克儿席卡。
 
克儿席卡的父亲,因为违反种姓制度的规定,娶了比自己种姓低的克儿席卡的母亲,而被族人围殴致死。
 
母亲独自撑起了整个家,养活三个小孩,从早忙到晚,一刻也不敢停下。但即便如此,以她微薄的收入,也只能勉强糊口。
 
每次从香提巴旺放假回家,生活的种种残酷,就会紧紧扼住克儿席卡的喉咙。
 
克儿席卡想要成为一名律师,从事维权方面的工作。为饱受歧视,没有能力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人,去做一些事情。
 
她甚至还有个更加伟大的梦想,成为印度总统,以便帮助更多的人。
 
图片
△想当印度总统帮助更多人的克儿席卡 | 图源:纪录片《天命之女》
 
考入排名前三的法学院后,克儿席卡却遭受到了歧视。
 
在印度,法学院的高昂学费,只有有钱人才能担负的起。
 
整个学校,只有两个人出自于贫困家庭,克儿席卡就是其中之一。
 
种姓和贫富的差距,让克儿席卡变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有人曾当着她的面,趾高气昂地说:
 
“其实让穷人受教育根本没用,因为穷人的思想也是贫瘠的。”
 
但旁人的蔑视,却更加坚定了克儿席卡改变偏见的决心。
 
图片
△考入法学院的克儿席卡 | 图源:纪录片《天命之女》
 
克儿席卡注意到,从小和家人居住的采石场,其实没有土地记录和租约。
 
这意味着,采石场所占用的土地,极有可能是非法的。

而这片土地的真正归属权,应该属于在这里生活的200家住户。也就是克儿席卡出身的族群。
 
她和大学导师讨论后,组成了一个律师团去实地考察,和当地村委会提出了自己的诉求。
 
这是20年来,第一次有人提出这个质疑。
 
村委会的负责人,反复确认克儿席卡是否真的出身于这个村子。

在他们的认知里,底层种姓连温饱都困难,是不可能拥有如此高境界的学识和思想的。
 
教育带来的勇气,帮助克儿席卡赢得了一个重男轻女村庄的认可和尊重。
 
图片
△克儿席卡相近年龄的女性,早已结婚生子 | 图源:纪录片《天命之女》
 
 
图片


是契机,也是危机

 
不止是克儿席卡,从香提巴旺毕业其他底层女性,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反哺族群。
 
女孩曼茱拉,家族中只有母亲支持她读书。
 
她拼命努力,就是为了证明她有能力养母亲,为了证明母亲比其他人更有见识。
 
毕业后,曼茱拉当了护士,以最直接的方式,照顾着族人。
 
图片
△左为小时候的曼茱拉,右为曼茱拉和妈妈 | 图源:纪录片《天命之女》

在影像之外,香堤巴旺至今依旧坚持初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底层儿童。正值今年25周年,第二所香堤巴旺的筹备也提上了日程。
 
根据香堤巴旺的官网显示,香堤巴旺的孩子们有98%顺利从大学毕业,97%进入新闻、计算机、教育等领域。
 
其中100%的毕业生,在工作的5年内挣得的薪资,就已经超越了家长一生挣的钱。
 
而就在纪录片《天命之女》开拍的前几个月,《纽约时报》 曾报道:“在印度 1.86 亿学生中,只有 12.4% 接受高等教育,是世界上该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
 
在高等教育比例最低的国家,又出身在最底层。她们的成就,堪称是创造了奇迹。
 
图片
△香堤巴旺98%的学生顺利从大学毕业 | 图源:香堤巴旺官网

但对于这群底层女孩来说,进入香提巴旺读书,是契机,也是危机。
 
她们被赋予了改变人生的机会,同时,也被剥夺了对于未来的选择权。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她们就必须比其他学校同年级的人,付出十倍甚至百倍努力。
 
因为一旦留级两次,她们就很有可能被学校放弃,打回既定命运的原形。
 
女孩们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未来,更是全家唯一的希望。
 
如果失败,没有人能帮助她们再次站起来。
 
她们就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香提巴旺是她们手中擦亮的火柴,透过摇曳的火光,她们看到的是自己对未来的憧憬。
 
她们中,当然也有人怀抱其他梦想,比如当个歌手,或是学习艺术。
 
但当火柴熄灭,放假回到家乡时一幕幕残酷的景象,在黑暗中萦绕不去,那些才是她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她们只能掐灭多余的幻梦,将自己化为养料。唯有这样,才能烧起燎原的大火。
 
图片
△化作养料的底层女孩们 | 图源:纪录片《天命之女》
 
《天空的另一半》中,描述了教育女性,以及给女性赋权意义:
 
“通过让女性担任社会或组织上的管理角色,激发出她们的潜能。而她们从工作中培养出的经验与自信,则可以进一步反哺,最终达成良性循环。”
 
“而赋权,始于教育。”
 
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女性的生活水平,赢得更广泛的尊重。
 
也能帮助女性抽离当下的束缚,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审视现实处境,给予她们改变的勇气。
 
一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所说,“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