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人驾到:任村白家庄【白青年】

 太行文学l苑 2022-12-10 发布于河南

白家庄村,位于河南林州任村镇西南15华里处,太行大峡谷的北口部,不仅有空心坝和南谷洞渡槽,更有其他许多你值得知道的地方和故事。

(空心坝)
一、初识白家庄

据1997年《任村村镇志》记载:明朝永乐二十年,数户白姓从山西洪洞几经周折迁居后立村,故以姓氏取名为白家庄。

村里共有248户、942口人,200余亩耕地,区域面积8.4平方公里,主要姓氏为白、王、杨、石等。

村里还有一个小自然村,叫做柏树庄,以杨姓为主,石、白姓占少数。老人传说:明崇祯建庙时植柏于庙,后命为柏树庄。

白家庄村民们世世代代,日岀而作,日落而息,在东西河滩上垒岸造田,靠种地、採药、放蜂、养蚕辛勤劳动为生。靠山吃山,村人们靠荆编、卖荆条挣些小钱贴补生活。近年来,人们靠外出打工挣钱,许多传统业也慢慢地消失了,如:养桑蚕,山蚕(柞蚕)、木器厂、铁匠舗等。

在战争年代,白家庄是红色革命斗争的中转站、联络站、生产基地。时任林北县委书记的万达同志曾在白家庄村发展党员,开展地下工作,秘密筹划粮仓、建立兵工厂,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作岀了贡献和牺牲……

二、神奇的古

村东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宇内有一棵直插苍穹的千年古柏。主干须三人才能合抱,冠盖如云,像巨伞支撑着蓝天,丰满圆润,远望如小山一座,似大厦一栋。

古柏隐藏在深山僻壤,不因身处逆境而失意,不因大山夺取他的身份、河水冲刷掉他的尊荣而叹息,在任村一带树龄最长,称得上是长寿柏,被乡人称颂,路人惊叹。千百年来春秋交替,日月轮回,古柏久经沧桑而竞生如始。自信地昂起头,一个劲儿长啊,长啊!长成了如今的山间奇迹,长成了令后人尊敬的护身符。每逢三月初六,三里五村、十里八乡,乃至临近山西、河北周边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聚集在古柏下焚香点纸叩拜。古柏的神奇不在于树大根粗,世所罕有,而在于围绕着它有几桩动人的故事。

东汉时期,刘秀起兵反王莽,来到山下,无路可寻。为难之时,看到绿水河对面有一座庙宇(白家庄西庙),邓禹将军对刘秀说:“咱们到庙里求个平安吧。”他们进庙叩拜神灵,发现前面一块石碑上写着:“步过绿水河,探口过王相,选胜得将军,地岂人间有,名应天下闻……”刘秀略加思索,笑道:这是神仙之路,天助我们也!

刘秀和邓禹登上白家庄南沟的王相岩后住了几天,在岩内发现商王武丁和傅说留下的史册,熟读后制定了先攻邯郸再图中原的“河北之战”计划,从此他们一步步走上逐鹿中原、并吞天下的胜利之路。

刘秀登基后,怀念当年起步的地方,就和邓禹及其他将士到这里大量植树,并把王相岩下的这条山脉封为“将军岭”,当年放马的地方封为“马王山”。时至今日已数千年之久,古人种的树早已不在,唯独将军岭下的这棵古柏依旧生机勃勃。

村里的老人们经常说,抗战时期,为防止日寇入村毁坏古柏,村里人将废铁钉子、铡刀镶入古柏腐烂的空心内(防止伐砍)。几十年过去了,古柏不仅以坚强的毅力将腐烂的空心填实愈合,还凭着强悍的生命力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一次,日伪军进入太行山一带大扫荡,八路军兵工厂由安阳六和沟煤矿转移至林北县白家庄古柏之下,设有四盘铁匠炉,不分昼夜,打制兵器,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古柏下干活,冬不冷,夏不热。为了兵工厂的安全,树上挂有一个大钟,民兵在树上轮流观望、放哨。白家庄村地下党组织与敌人斗智斗勇。

“百团大战”时,军阀刘贵堂带着十几个日本鬼子,从林县北关西翻山来偷袭兵工厂,被在柏树上站岗的民兵发现,钟声响起,人们及时隐蔽起来。刘贵堂手拿东洋大刀,跑进庙里张牙舞爪。此时院内无人,只看到用红布裹着的柏树上面,写着醒目的大字:“神树保家乡,毁树见阎王。”刘贵堂建议日本鬼子砍掉古柏,他们抡刀砍树,刀断了而古柏毫发无损,这时砍树的日本鬼子眼睛鲜血直流,古柏树上喷岀一层层白雾,日本鬼子和汉奸分不出东西南北,暗藏在周围的兵工厂官兵和民兵利用这个时机,主动出击。最后,一部分日本鬼子被打死,其余的溃散,刘贵堂被活捉,送到林北县政府处理。从此,古柏树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太行山区。

战马惊心的嘶鸣、文人无限的感慨,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古柏树有情,白家庄人奉它为神树,男女老幼从不摘古柏一根枝叶;人亦有情,经常有人来此焚香化表,虔诚敬奉。

八十年代,林县人民政府将古柏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当地百姓集资把庙宇周边全部进行整修,时常在古柏下追忆昔日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古槐树)
三、修械所的由来

在村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谣:

绿水山中柳

民国二十九

东西两大庙

看好两村口

工人干劲大

困难踩脚下

穿戴妇救会

困难找农会……

歌谣里写的,就是鲜为人知的红色抗战兵工厂(后改为大安修械所)、粮仓。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林县抗日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1938年,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部队驻进任村白家庄村一带,转战安阳打击日伪。1940年2月中共晋豫(太南)区党委在林北县白家庄村成立了中共豫北地委,地委对外称八路军豫北采购站,代号“长城部” ,主要任务是开展林县、安阳、汤阴、淇县、汲县、新乡、辉县和获嘉等豫北8县的地下斗争,领导所属县委秘密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采取“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的斗争方针,以开小商店、当教员等多种职业为掩护,为党收集各种情报。地委书记由区党委组织部长张晔兼任,而后为刘乐三、刘刚任书记。同年3月中旬,林北县行政办事处(即抗日民主政府)在任村成立,办事处主任为万达。  

万达在白家庄发展党员做地下工作时,就开始秘密地筹划粮仓和兵工厂的选址,后来,一二九师将兵工厂化整为零,分散到隐蔽的山村,白家庄就是一处。这一时期的兵工厂,多利用民间房舍或庙宇进行生产,职工都住在农民家里。据村里老人介绍,兵工产负责人郭志安(林县人),工程师姓郝。当时约有工人200,车间民房约200余间,占当时民房总数的三分之二。工厂设备有的从安阳六和沟煤矿运来。兵工厂分两个厂区:王天成家往西生产雷管、手榴弹、石雷等军火物品,往东到二小队饲养室主要生产枪支等。东庙有四盘铁匠炉打造兵器,西庙有八路军医院。南坡上有土洞、石岩洞藏公粮私粮(至今还有遗存)。

万达县长在白家庄时曾对村党员干部说:“这里办兵工厂、粮仓条件很好,有的是石头,蚕坡树木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制造容易,而且伪装性好,所制枪支杀伤力强。”村里有牲口的农户经常参加兵工厂的内运和外运。为了兵工厂的安全,村里的党员和民兵与敌人斗争;为了造枪托,村里的大蚕坡树木几乎全部伐光。白家庄人民对军工生产给了极大的人力物力支持,做岀了巨大牺牲。据老人们回忆,兵工厂在白家庄5年多时间里,始终没有遭到过敌人的破坏。如今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一块青石蛋,当中钻个眼。

装上四两药,安上爆发管。

黄土封好口,线子在外边。

事先准备好,到处都能安。

鬼子来扫荡,石雷到处响;

炸死大洋马,留下机关枪;

保卫老百姓,保卫公私粮。

石雷真顶事,大家赶快装。

枪托蚕坡棍,既耐又省事。

我说同志们,行动莫误事。

解放全中国,人人都有份。

白家庄四周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因此,这里当时还是党的地下交通线经之处,负责护送来往党政军干部,转运军用物品、军亊情报等等。

1944年,林县全境解放。随着农业的发展兴办起来,本着保障军需民用的原则,根据地工业生产采取公营、私营、合作经营、公司合营等多种形式进行生产。1945年,林县、林北县已经有了制造枪支、火药、地雷、手榴弹的军工工业和纺织、卷烟、造纸、肥皂、文具等日用工业。

1944年冬季,大安修械所由太行七分区兴办。初期有40多工人,主要制造火药和手榴弹。修械所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1945年,工厂发展到300多人,除制造枪支、手榴弹、雷管外,还修理各种枪支、大炮。修械所原先在白家庄,后在山西长治和运城等地,都设立有分工厂。

(抗日渠)
四、抗日渠印记

抗日渠位于露水河东岸,渠首在白家庄的娃娃娇下。露水河是南太行较大的河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平顺县,全长百余公里,河床基陡,一到汛期洪水猛涨,经常冲毁村庄、耕地,给人民造成了严重伤害。至今沿河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高宗乾隆五十九,农历六月二十九;
老天下洪雨,山水来势陡;
南至鲁班壑,北至漳河口;
东西至山脚,树木顺水游;
水淹河两岸,人畜顺水走;
老者哭皇天,少者干拍手;
老天不睁眼,百姓日夜愁;
露水河两岸,活似阎王殿;
手拉儿和女,逃出虎狼口……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县委为了除害兴利,为民造福,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到露水河畔各个村庄进行了解、考察,最后决定兴建“南谷洞水库”(太行平湖)。

1944年1月,中共林北县委、县政府决定动员群众,用以工代赈的办法修建抗日渠。从磨石崭村(白家庄自然村)下的露水河引水,沿太行山山腰,直达漳河边上的盘山村。

修建抗日渠的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太行山区村村寨寨,劈山开渠的炮声激发了人民改造自然的决心,军民齐上渠,老幼支援忙,全长20多公里的渠线上布满了人群。人民群众献计献策,开石方、凿石料、烧石灰、砌渠道,各路能手齐上阵,誓把河水引上山。在修渠施工中,白家庄人在兵工厂师傅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在抗日渠西侧设计建起了一座水磨、一座水碾房,替代了传统的牲口拉碾磨加工粮食,成了那个时代的新生事物。百姓非常惊奇振奋,也非常高兴,编写了歌颂八路军的民谣,至今还流传着:

八路军就是好,修建水渠把地浇。能增产能吃饱,啥时俺都忘不了。修水磨修水碾,再也不用牲口转。能碾米能磨面,撵着牲口支前线。驮枪支驮子弹,能为国做贡献。

1945年春,抗日战争接近胜利,部队向东推进开辟新区,由于财力困难,抗日渠暂时停建。

1957年秋后,中共任村区委根据群众意见,作出重修抗日渠的(因始建于抗日战争时期而得名)决定,并成立抗日渠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人由张用的、付守江担任,成员有石国拴、成百福等。11月12日,区委组织9个农业社的劳力破土动工。

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奋战,1958年5月1日,工程告竣。全渠自白家庄村东南磨石崭下,经过尖庄、木秋泉等九个村地界到达盘山村,总长26.5公里、底宽1.55米,渠宽1.38米,墙高1米,过水量1000立方米每秒,有效灌溉面积6600亩。

如今,抗日渠虽断垣残壁,但白家庄到尖庄村一段,依然还能浇地使用。


(南谷洞水库向红旗渠补水的引水渠)

五、协助修渠

修建红旗渠总干渠时,根据设计的需要,一是需要在村上游西北方修建空心坝,二是红旗渠水线从村中间穿越而过。这样,白家庄村必须拆迁房屋,协助修建工程。

老人们常说,当时住房特别紧张,既要想方设法腾出住所让修渠的民工住,还得忙着拆迁给红旗渠水让道,村民们不得不一家四五口人挤在一张床上,有的直接住进了自家的牲口圈,与牲畜同伴。

为了红旗渠早日通水,村里百姓无怨无悔,倾其所能大力支持、参与、协助修渠。村民们为红旗渠水搬迁、让出土地的故事传为美谈,流传至今。

(南谷洞渡槽)
六、缅怀魂二辿

白家庄村人自古淳朴善良,更有红色基因激励着他们,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村里约有17人为国捐躯,成为烈士。村里的魂二辿,是林北县烈士英雄最大的一个纪念地:七松裹四柏,十门九圪节……

这个小山沟,曾引起过国家党政军和地方政府的大力关注。抗日战争时期,兵工厂和医院都设在白家庄,魂二辿前线抬回的伤亡战士和医院抢救无效的战士,壮烈牺牲后全埋在这里,不计其数。老人们常说,解放后,为了让烈士们魂归故里,当时的万达县长和许多知名人士,曾在这里隆重举行过大型纪念烈士的活动,每一个坟前都树着碑记,放着鲜花。

今年国庆前夕,我怀着对革命先辈的深厚怀念和崇拜,专门走访了我村为国献身的烈属后人。之后,我又到村监委主任石增山家,小心翼翼地翻看我村军属证明书,上面记载着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的20多个青年的名字。

书卷由绵纸制成,上盖有林县县政府的红印,所题文字为:“在此伟大爱国自卫战争中,你的亲属自愿奔赴战场英勇杀敌,为群众服务。特发此证。凭证享受军属优待条例之待遇”。

每一张绵纸上都书写着一位革命军人牺牲于何年、何月、何地,执证须知和他们的名字:王朝贞、白付仔、石二旦……看着看着,我不禁地潸然泪下……

七、明泰慈善大桥

明泰慈善大桥,如今最让人称颂。一提到此桥,我的心幕就慢慢地拉开,眼前浮现出少年时代。

有一年中秋过后的一天中午,我们高高兴兴地走进复式班教室。李印山老师高兴地走上讲台满脸堆笑地说:“同学们,刚刚接到大队通知,公社邮递员说明天上午有外国人要来咱村参观红旗渠空心坝,让我们全校师生把村中的大街小巷、旮里旮旯打扫一下,欢迎外宾来参观。”

有的同学打趣说:“老师,外国人会过河吗?”

“大队已安排壮男劳力在河里抬石头、摆搭石了……”

第二天中午,空心坝前的马路上停了不少车辆,有吉普、两头尖小卧车、还有大客车。外国人不会过河,更不会步搭石,为了拍镜头,他们从空心坝北拍了还要到河南边取镜头。看着他们的无奈,我们有几个男生挽起裤腿,在河里扶着外国的游客过搭石……     

架桥,从此成了我们少年时代梦寐以求的愿望。

看着、想着,历史上的洪水泛滥记忆犹新:1970、1975、1982、1988、1996年,山洪猛涨,红旗渠水溢满,露水河、虹霓河团团包围,妇女小孩哭声连天挤成一片……

父辈们世世代代出村干活、劳动,都是夏天淌河、冬春过搭石,到了冬天河水结冰光滑,摔伤掉河时有发生。

鉴于此,我村2004年修建了村东大桥,此桥长60米,宽4米,限载5吨,超载不能通过。洪水汛期,由于村子依靠南山,东西方向较长,仅靠村东大桥一个出口,远远不能满足交通与生活需要,兴建村西大桥势在必行,迫在眉梢。

白明昌是我下一届同学,自幼吃苦长大,勤奋读书而考上大学。毕业后,他常年在大江南北打拼,有稳定的工作和铁饭碗。2015年冬,白家庄村群众要求让白明昌回村当支书,带领村支两委和全体村民摆脱贫困。凭着对家乡的热爱,他责无旁代地走上了“老总十村官” 的特殊道路。

他回村后,听取群众意见,四处筹措资金,首先把村里的路灯全部安上,村民们晚上岀门再也不用摸黑滚爬、拄棍探路。

2016年舂节刚过,他就带着北京某公司的胡总和他的家人来到我家,给我说了他的远大规划和设想。之后,我们一行五人就向南沟出发,实地考察了王相岩,盘算着旅游开发的前景。

同年6月,他又带着河南明泰铝业有限公司董亊长马廷义先生来我村考察,又一次先来到我家给我说:“这是我的一位朋友,想来咱村看看,不知你忙不忙,能不能陪我们去咱村转转,这几年我也不在家,对咱村不太了解。”“明昌你太见外了,咱俩不要说客气话,只要是能为咱村老百姓办些好事、实事,我心甘情愿,奉陪到底。……”

(南谷洞渡槽)
马廷义,河南巩义市回郭镇人,1956年10月生,著名企业家、慈善家,河南明泰铝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那天,我们一行三人把白家庄的大街小巷、转了一圈,又到红旗渠空心坝顶上。

夏季的天,村前的小河流水潺潺东流。马总看着肩背人扛的庄稼人,好奇地说:“夏天趟河多么好。”没等马总说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打断了他俩兴奋的话题。

“明昌啊!你能不能和马先生议一议,在空心坝前边架一座桥,一来咱白家庄大队以西的老百姓出行方便,二来外地游客来咱村也不用下河沟上陡坡的爬涉,夏季还好,冬春秋河水冰凉刺骨……不堪设想!别忘了咱上学时扶着外国人过河。”他哈哈地大笑起来……

马先生看我们的表情异常,便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能把村里的历史文化、百姓的生活状况给我简要说一下吗?我甘愿力所能极地帮助。”

明昌略有所思,微笑的目光看着白家庄空心坝前的故土,又对马廷义先生脱口而岀:“把白家庄村打造成, 路在花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让村民看到眼里,笑在脸上,乐在心中的美丽村庄,那该有多好啊!”

白明昌身为老总,仍心系生他养他的土地,东奔西跑,申报传统古村落等,他的全部心血都用在该村建设的项目上……

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带领村支两委班子,为筹措修桥资金殚精竭虑,其行为感动了大慈善家马廷义先生,马廷义先生慷慨解囊,捐资百万。在林州市慈善总会,任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西大桥于2016年10月9日开工,12月10日完工,全长136米,宽7.5米,其中主桥60米,引桥76米,主桥墩高均7米,七墩六跨,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优于国家桥梁相关标准。

开工奠基那那天,正逢重阳节,白家庄村从未有过的欢乐场面就在红旗渠空心坝前,该村父老乡亲、外界有关人仕、真是人山人海……

为感谢马廷义先生的慈心善举,使之赓续传承,昭示后人,积善扬德,勿忘感恩,经合议,特将村西大桥命名为“明泰慈善大桥”。

白家庄村西大桥象一条美丽的彩虹,是一座脱贫致富、奔向小康、顺民心、合民意的致富桥、幸福桥,也连起了党和群众血肉感情的连心桥……

古柏还在生长,古道依然健存,渠水源远流长,白家庄,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前进着……

【作者简介】:白青年,男,1960年出生于林县任村白家庄村,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文章散见《新华网》、《人民论坛网》、《中国青年网》、《人民法制网》、《学习强国》、《党史博览》、《时代报告》、《党的生活》、《安阳日报》、《红旗渠报》、《林州党史》等。著有长篇纪实文学《红旗渠劳模任羊成》,该书在安阳市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 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