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寒水司天,故天气肃;太阴湿土在泉,故地气静。 寒临太虚,故阳气不能章其政令,水土合德,故上应辰星镇星。 其谷主元黅者成熟,感司天在泉之气,所谓岁谷是也。 肃者天之政,徐者地之令也。 泽无阳焰者,谓阴中之生阳,为寒水所抑,盖二之气,乃少阴君火主气,因寒政大举,故必待时而后发。 待时者,至五之气,少阴间气司令而后发,此言四时之主气,而为司天之所胜也。 少阳中治者,少阳相火主三之气,而又为寒水加临,是以时雨乃涯,此言四时之主气,而为加临客气之所胜也。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而加临之三气主寒水,四之主气属太阴,是以寒水之气,至三气止而交于四气之太阴也。 太阴所至为云雨,雨朝北极者,在泉之气,运化于上也。 泽流万物者,湿土之气,周备于下也。 寒敷于上者,太阳寒水之在上也。 雷动于下者,少阴之火气,在太阴之右,至五气而始发也。 寒湿之气,持于气交者,上下交互也。 民病肉萎濡泻诸证,皆寒湿之气,发而为病也。 此总论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有四时之主气,有加临之客气,以五常政论之图象推之,六气之次序,了然在目矣。 夫间气者纪步,而初气始于少阳。 地气迁者,谓上年在泉之终气,而交于今岁司天之初气也。 岁前之终气,乃少阴君火,今岁之初气,乃少阳相火,二火相交,故气大温,草乃早荣者,长气盛也。 春始交而大温,故民病厉,温病乃作,为身热头痛,呕吐疮疡。 二之气,阳明金气加临,故大凉反至,化炎热为清凉于岁半之前,故云反至。 民乃惨者,寒凉之气,在于气交之中。 草乃遇寒者,寒气之在下也。 中下寒凉,而上临之火气始抑,盖谓司天间气,皆从下而上也。 气郁中满者,阳气遏抑于内也。 寒乃始者,谓司天之寒气,自二之气乃始,此司天之气,又为间气之所胜也。 司天寒水之气,加临于三气,故其时天政乃布,而寒气行,雨乃降也。 夏时应热而反为寒气加临,故民病寒而内反热也。 痈疽瞀闷,皆火郁之病,不治将自焚矣。 四气加临之气,乃厥阴风木主气,乃太阴湿土,是以风湿交争,风化为雨者,加临之气,从时而化也。 夏秋之交,湿土主气,故乃长乃化乃成。 盖夏主长,秋主成,而长夏主化也。 民病大热少气者,风热之病也。 肉萎足痿者,湿土之气也。 注下赤白者,湿热之交感也。 按以上论司天之气,及主时之气,皆为加临客气之所胜,此论加临之风木,又从湿土之气化而为雨,是主客之气互相盛衰也。 二气之少阴君火,为寒凉所加至五气而复治,故阳气复化,即所谓泽无阳焰,火发待时,而雷动于下也。 火气复化,故草乃长。 湿土之气,主岁半以下,故乃化。 五之主气,系阳明秋金,故乃成。 火郁发之,故民乃舒。 在泉之气,临于终气,故地气正而湿令行。 阴凝太虚者,太阴之气,运于上也。 埃昏郊野者,湿土之化,布于下也。 民乃惨凄者,阴湿之气,行于中也。 《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土主化育倮虫,而人为倮虫之长,如寒风以至,是土为风木反胜,故主胎孕不成,此谓非时之邪,而胜主时之气,与至真要论之湿司于地,热反胜之,大义相同。 苦乃火味,火能温寒,苦能胜湿,凡此太阳司天之岁,乃寒湿主气,故宜燥以胜湿,温以胜寒,所谓调之正味,而使上下合德也。 曰,食宜同法是也。 化源者,谓五运为六气之生源。 折其郁气者,折其致郁之气也。 如太征之岁,太阳司天,则火运受郁矣。 太羽之岁,太阴在泉,则水运受郁矣。 故当燥之以折太阴之土气,温之以折太阳之寒邪,六气同义。 凡此太阳司天之岁,运气皆主太过,故当抑其淫胜之气,而扶其所不胜,如太角之岁,风木淫胜,则土受其制矣。 是当抑其风木之胜,扶其土之不胜。 如太征之岁,火运太过,则金气受其制矣,是当抑其火之太过,扶其金之不胜。 所谓和其运,调其化,无致暴过而致生民疾也。 后少阳少阴岁相同。 岁谷者,元黅之谷,感司天在泉之气而成熟,食之以全天地之元真。 虚邪者,谓反胜其间气之邪,如太阳司天之岁,初之气,乃少阳相火而寒反胜之,是寒邪淫胜其初气矣。 二之气,乃阳明燥金,而热反胜之,是热邪淫制其二气矣。 四之气,乃厥阴风木,而清反胜之,是燥邪制胜其四气矣。 五之气,乃少阴君火,而寒反胜之,是热邪制胜其五气矣。 是谓四畏必谨察之。故曰,食闲谷以辟虚邪,邪去则正自安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