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高级中学 李辉 邮编:124100 【内容摘要】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要树立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课堂教学的质量观;要树立以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发展观;要树立以主体地位落实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的学生观。即让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问题设计 导学模式 一、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导学模式研究的背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巴斯曾指出在半个世纪前人们从大学毕业后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所学知识一直可以在其退休之前运用,而在当今这个数字缩减为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说在学校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当今社会所需、教师教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所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必须自己想办法获取某些知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必须思考:我们的教育教学应为学生的未来打下什么样的基础?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应社会需求?我们是要交给学生知识,还是传授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们存在这样一个心态:讲的越精确,越细,越多越好。害怕在讲的过程有什么疏漏。评价一个老师的讲课水平,过分注重讲的内容的精确度,深度而忽略了课堂教学方法。教师们习惯于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甚至经常出现拖堂现象。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得到发挥,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思维不灵活,不注重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时靠死记硬背的知识。认为读书只为升学。 现代课堂教学要求,要树立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现代课堂教学的质量观;要树立以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发展观;要树立以主体地位落实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的学生观。即让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导学模式的优势 在我国教育家提出的教学原则里,有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的原则和启发式原则。这两种原则要求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的良好习惯。提问作为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式而存在。问题导学模式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把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是集学生课前解决问题,课堂展示成果,讨论,教师点拨,精讲,课堂训练于一体的完整的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教师的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知识。教师发现,捕捉并处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信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可以避免学生陷于对枯燥,抽象内容的理解上。学生成了主体,体会了科学探索过程的快乐。学习就有了主动性,学习成绩自然得到提高。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导学模式的应用 物理概念是从大量同类物理现象、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形成过程就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通过实例设置问题,让小组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得出结论。注意设置问题时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联系实际。 例如,为了突破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这一教学难点。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手握空的啤酒瓶,不断地在瓶中加水,通过亲身感受总结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这一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综合的一个过程。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再对概念引申理解。再例如功的概念。功的概念是能量概念形成的基础,是机械能单元的重要基本概念,是研究力在空间上积累效果的物理量。在设置问题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人推车前进、起重机吊起货物等实例,总结(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生活中那些情况下力做了功?那些情况下力没做功(2)如何定义功?如何理解功的定义式?事实证明,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成果要远远高出“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四、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导学模式的应用 高中物理教学中,有很多的定理、定律、结论等的教学内容,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因为他们几乎是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骨架,其他内容都是由此逐步展开的,甚至有些内容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当中,比如,牛顿三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等。对这些规律的教学,我们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对它们的应用得心应手。 传统的物理规律教学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引入—建立—讨论—运用。其实这些环节都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其中第一个环节的完成可设置的问题有: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回忆已有的知识的出提出假设或结论,还可以设计简单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过程等。引入过程就是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的过程。物理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就需要建立物理规律了,这个环节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让学生总结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得出共性“物体不受其它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时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第三个环节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规律间的关系。这个环节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循序渐进,课堂上通过小组展示和交流得出最终结论。最后一个环节是运用,可以通过设置课堂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老师要当堂进行评价。 “ 问题中心,从例中学”这种教育模式,是中国古代的《九章算数》以及秦九韶的《数学九章》所提倡的数学教学模式。它在当今的物理教学中非常适用。虽然中学物理研究中的问题,都是在一定科学背景下已经解决的问题,从科学探索意义上,它们已不成其为问题。但由于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对于学生而言,这些仍应该作为一个个未知问题提出。物理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这一个个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