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突厥文是如何被破译的

 紫霞照我 2022-12-10 发布于陕西

以下资料大部分取自耿世民老先生著作

古代突厥文是我国北方建立的突厥汗国(552-745年)和回鹘/回纥汗国(745-840年)使用的文字。因为古代突厥文的外形与古代日耳曼民族使用的如尼(Rune)文相似,所以有些学者称之为古代突厥如尼文,也因为这种文字刻成的碑铭主要是在蒙古鄂尔浑(Orkhon)河流域发现,所以也称之为鄂尔浑

突厥文(Orkhon Turkic Script)文字就是下图所示,感受一下(毗伽可汗碑片段)

文章图片1

我国汉文记载,6世纪左右突厥人已有文字。如《周书·突厥传》中说:“其书字类胡”《北齐·斛律羌传》中一段记载也表明当时突厥人似已使用文字:“代人刘世清·······通四夷语,为当时第一。后主命世清翻《涅槃经》以遗突厥可汗”(此事发生在公元574—576年突厥佗钵可汗在位时)

不过后来这种文字逐渐失传,消失在历史记载之中。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其结构如何,直到19世纪末期人们都无从知晓。

实际上在欧洲,荷兰人魏津在他1692年所著的《北部和东部鞑靼利亚》中最早提到西伯利亚有刻着神秘文字的刻石。在18至19世纪,不少人研究和试图解读这种“谜”一样的文字。同时在此期间关于是什么民族留下这种文字的碑铭的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各种猜想:如古代匈奴人、古代芬兰人、古代突厥人、古代蒙古人等。

1889年俄国考古学会东西伯利亚分会组织的以雅德林采夫(N.M.Yadrintsev)为首的蒙古考察队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和硕柴达木(Koshotsaidam)湖畔发现了轰动全世界学术界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

文章图片2

阙特勤碑,另一面是汉文,两边文字对照可以发现很多意义不同之处,不过基本的人名事件是一致的。

文章图片3

毗伽可汗碑在土耳其安卡拉的复制品

在新发现的考古文物的基础上,俄国拉德罗夫(W.Radlov)和丹麦著名语言学家汤木森(V.Thomsen)二人同时在积极从事碑文文字的解读工作。

1893年12月15日汤木森在丹麦皇家科学院会议上报告了他成功解读古代突厥文的经过。“谜”终于被解开。这些碑文既不属于匈奴人,更不属于古代芬兰人,而是属于曾经建立强大突厥汗国的古代突厥人。语言是古代突厥语。内容是记述突厥可汗或其王子、大臣的生平事迹和武功。

在汤木森解读这种文字之前,人们已从《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的汉文部分中知道碑铭是属于突厥汗国,语言应为突厥语。

文章图片4

Vilhelm-Thomsen

汤姆森的解读

首先汤木森根据这种文字的符号多达38个这一点,认为它不是一般的音素文字(即字母文字),而是音节文字或者至少其中一部分在不同的条件下,同样的语音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其实古代突厥文是音素音节混合文字,既不是纯粹的音素文字也不是纯粹的音节文字)其次,汤氏根据突厥语元音和谐律这一特点,确定了表示8个原因的四个元音符号。

在解读辅音符号的音值方面,经过研究,汤氏发现这种文字的8个辅音,因和其拼写的原因不同(即前元音或后元音)8对符号表示。这一发现对解读整个文字系统起了决定性作用。

之后,汤木森根据汉文“阙特勤”的古音k'wát-te(k)-gin正确解读了kül tigin“阙特勤”一名,然后又解读了təŋri'上天'一词。在该二词的基础上,他又解读了碑文中常见的türk“突厥”一词。到此,文字的解读工作已基本完成。

有人问古代突厥语和现代突厥语肯定不同了,如何理解石碑上的一些单词?其实一种语言只要一直还活着,还留下历代发展的大量文献,语言学家自然是能从中找到规律的,从而判断出这些单词的意思,当然不可能百分之百正确,这谁也做不到。

文章图片5

附:古代突厥文字母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