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浅谈中国古代工匠精神

 北极熊788 2022-12-11 发布于浙江

引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度。

与其他阶层相比并,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仍有很多关于工匠精神的事迹经历史洪流的洗礼而得以留存。

那么,自古流传至今的工匠精神,其内核究竟是什么,又对今人有怎样的启示呢?

“工匠”的起源及历史文化背景

在中国,“工匠”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出于《周礼》的《考工记》是中国现存可见的年代最早的关于手工业及工匠的记述文献。其中对于“工匠”之“工”有着明确的示意:

翻译一下便是:智者创造了器物,心灵手巧之人将其记录了下来,这种技艺代代相传,世人称之为“工艺”。

而擅长工艺的人,便被称之为“工匠”。

文章图片1

值得注意的是,“工匠”一词并非从诞生之初便是确定的,而是经历过一个演化的过程。

在这当中,“工”的解释较多,如《说文解字》便将“工”的本意定为“象人有规矩也”。

由此可知,“工”的本义应该是矩,即曲尺,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一意义早已失落,后代再提到“工”字时多用其引申义,而这当中最直接的引申义便是工匠。

相较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近代出版的词典《辞海》中则直接将“工”字解释为“匠也”,并称“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者,皆谓之工”。

这里的“工”的内涵便与“匠”划上了等号,指代拥有某种专业技能的手工业从事者,正因如此,工匠在今天又被称为“匠人”“匠”等。

文章图片2

讲完了“工匠”一词的由来,再来看看中国古代工匠的行业划分 。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古代的“匠”,可根据其技艺水平的高低分为三个层次。

最低层次的匠称为“百工”,如《考工记》所载的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六大类个工种的工人,即属于“百工”之列,其职能相当于今天的普通工匠。

中层是指分布在各行各业里的技术类工匠,“木匠”“铁匠”“陶匠”等职业化的“匠人”。

而最高层次的匠人则被称之为“能工巧匠”,这是古代社会地位最高的一类工匠,相当于今天某一行业里的技术专家。

文章图片3

除了层次划分之外,古代对于工匠所需要具备的品格也有着明确的规定。

在这当中, “水、火、金、木、土、谷”六府便指的是古代手工业与农业生产的具体内容,即工匠的职能范围。

而“三事”则是古代工匠的基本职业操守,也是今日所称之工匠精神的雏形。

正德:“按乃度程”的服从精神

“正德”在三事之中居于首位,足见其重要性。

所谓“正德”,便是要求工匠们必须服无条件服从统治者的“德政”。而在先今流传下来的诸多工匠的工作要求之中,“按乃度程”一词便是对这一准则的体现。

所谓“度程”,通俗解释即是“标准”。为产品保证质量,古代的手工业存在着一套制作标准,而工匠们则被要求照此标准严格执行,做到“按乃度程”。

文章图片4

例如《考工记》中就将“百工之事”详细划分为了制车系统、铜器铸造系统、弓矢兵器与制革护甲系统、礼乐饮射系统、建筑水利系统、制陶系统等六大系统二十余个工种。

每一个工种又都有其所对应的行业制作标准,如其中对于制钟的制作就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记载:

文章图片5

可以看到,其中详细记录了钟的制作标准,这也成为了后世仿制古钟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以此类推,除了钟以外,古代工匠所参与生产的其他产品也都有其相对应的规定,这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自主发挥。

利用:“切磋琢磨”的工作态度

所谓“利用”,便是指掌工匠需要从事握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并在此过程中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例如《诗经·卫风·淇奥》中将美男子比喻成美玉。

其中的“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之句在形象概括了君子温润美好的品德的同时,也展现了古代玉工在雕刻玉器时精益求精的精神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论语》注中对这一句诗进行了解读:

文章图片6

源于《诗经》中“切磋琢磨”的工匠“利用”精神最终被后学们提炼为“精益求精”。

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词也成为了做事时力求完美的最佳注释,更成为了后世匠人们穷极一生都在追求的法则之一。

除此以外,“利用”二字里还包含了古代工匠们人道合一的工作境界。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最精华之所在,“道”的释义之一便是符合天时,而“利用”则要求工匠在选择工种时要选择那些顺应天时的,能为人民创造财富的工作,这无疑是“道”在古代工匠工作中的体现。

文章图片7

所谓“圣人之作”,便是“依于法而游于艺”的工作,“依于法”中的“法”便是“道”,所谓“依于法”,指的便是重道。

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达成对于“道”的体悟,这便是历朝历代的顶级工匠的终极理想。

借用工作悟道的最典型例子便是《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宰牛匠,当众人皆惊叹于庖丁炉火纯青的技艺之时,庖丁回答:

文章图片8

翻译一下便是,臣之所求所好乃是“道”,已经超过了对于一般技艺的追求了。

由此可知,“利用”对于中国古代的工匠们而言,既是立身法则,也是悟道之径。

具体表现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便是永远秉持高度规范的工作标准,产出高水准产品,并且在对于产品质量和自身技术的不断追求与磨炼中,最终达成“道技合一”的人生目标。

文章图片9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基本可以看作儒家与道家学说在民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优秀的工匠们秉持“修甚正己”的为人准则,将“道”视作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最高追求,从而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身之处,并将这种精神代代相传至今。

厚生: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所谓“厚生”,是指工匠在劳动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服务于国,惠泽于民的精神。

纵观中国古代的实用类书籍,上至先秦第一部百科全书《考工记》,下至明末汇总我国古代技术的《天工开物》,都在强调同一个理念:经世致用。

所谓“经世致用”,是指学者的学问与技术必须有益于国事。这也是工匠精神中的第三层内涵:无论何时何地,勿忘利国利民。

为弘扬这一宗旨,《考工记》在开篇便详细地记述了“百工之事”的由来和其行业特点,以便国君与民众在需要时随时选用。

而其中所记载的技术,也多是“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的实用类技术。

与《考工记》几乎同时代的《墨经》也明确地将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列为了衡量一种技艺的标准之一,指出了“功,利民也”的衡量准则。

而作为十七世纪中国最权威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则是用丰富的内容间接向匠人们传达了这一观点。

文章图片10

作为我国另一部实用类书籍,《天工开物》的涉猎范围十分广泛。

不仅涉及了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关的谷物、衣料、染色、制糖、陶瓷、铸造、冶金、造纸、兵器等技术。还借助书名《天工开物》向读者传达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开工天物”思想指出,百姓之日用即为道,生产者应该通过人力与“天工” 的配合,从自然中开发出“效于日用之间”的器物。

若非如此,则贵如黄金亦“直高而无民耳” ,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工匠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值得今人去用心钻研和学习。

结语

时至今日,工匠精神早已不再局限于工匠之间,而是变成了现代人追求的一种处事态度。

详解自古流传至今的工匠精神,会发现其内核也能用“专注”“热爱”“利国利民”三个词来概括。

而所谓的“正德、利用、厚生”三事,也已经随着时代的演化渗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变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周礼》

【2】《庄子》

【3】《天工开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