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叔本华:我们如何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

 自主是道 2022-12-11 发布于广东

诸般若相

原创

2022-12-10 15:25 · 来自山东

在1994年由袁振洋执导的电影《达摩祖师传》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耐人寻味,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来到中原,僧人空智向达摩祖师求问关于空性的佛理,他问:“心、佛以及众生,三者都是空,现象的执性是空,无胜无凡,无施无受,无善无恶,一切皆空,对不对?”

达摩祖师闻言,用手直冲空智的脑门拍去,空智及众旁人皆不解其意,遂问祖师为何打人?祖师回曰:“你既然说一切皆空,那何来痛苦呢?”空智默然不语,祖师又丢下一句话,“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这才是真理。”空智这时才豁然大悟。

显示所有大图

截图来自电影《达摩祖师》

“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这才是真理。”问题在于如何看,如何听,如何知呢?

一,我们认识事物,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叔本华说,我们的意识是有两面的,也就是说,一面是对自身,亦即对意欲的意识(对自我的意识);另一面则是对其他事物的意识,那这样的意识首先就是对外在世界的直观认知、对客体的把握(客观)。那么,整个意识的其中一面越是凸显出来,另外一面就越是退隐。据此,我们在同一时间越少意识到自身,那我们对其他事物的意识,也就是直观的认知越完美,亦即越客观。

叔本华又称这两种意识是一种敌对的关系,即我们越是意识到客体,那就越少意识到主体;而主体越多地占去了意识,那我们对外在世界的直观就越微弱和有欠完美。

那现在的问题又来了,由于这两种意识在我们的脑髓里同时发挥着作用,如果我们要想完全客观地认识世界,似乎是不可能的。

图片来自于网络 侵删

二 认知的纯粹主体是如何形成的

通过以上对主观和客观意识的说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当智力,即我们的认知完全脱离于意欲时 ,那我们就可以完全客观地认识外在世界。但是很遗憾,我们在生活中完全不是这样认识世界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你仔细回忆一下,在直观这世界和生活的时候,我们察看的一般都只是在关系之中的事物。因此是根据事物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本质和存在察看它们。例如,我们看着房屋、高楼、机器和类似其他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它们存在的目的和与这些目的相关联的想法;而在看人的时候,我们想的是他们与我们的关系—假如他们与我们有某一关系的话;然后,想的就是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还会想到他们那一刻的行为和做事是否相符于他们的地位和职业,我们可能还会评判他们是否适合这些,等等。我们就是以一种延伸的关系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推进这样的关系考察,直至这关系链条的最远端一环。

如果我们从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认知关系中走出来,那我们的智力,即认知就完全脱离了意欲,因为智力就是意欲以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的认知形式来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现在智力不再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智力也就不再服务于意欲。

此外也正是由于意欲的作用,我们的自我意识才产生了对客体的愿望或者厌恶,由此认知主体就会产生出诸如愿望、激情、情欲和担忧的情绪,想象一下,我们对外界客体产生的情绪态度吧,客体此时就是一个动因刺激。那么此时认知主体便很难对客体产生客观的认知。

因此,我们对于自身意识关注得越多,那我们就越沉寂在意欲的蛛网中,我们对于自身与他人及外界事物的关系,就越循环往复地陷入到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网中而无法自拔。我们也就无法更清晰地认识客观世界。但假如,我们不再根据事物的关系,而是根据事物本身来理解和把握事物,那么现在,除了事物的相对存在之外,我们也认知了事物的绝对存在。每一个别者迅即代表了它的种属:因此,我们现在就理解了存在物的普遍性。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所认识的就是事物的理念:但现在从这些理念发话的是某一更高的智慧,而不是仅仅知道关系的那种智慧。我们本身也在这期间从关系中走了出来,并因此成了认知的纯粹主体。

图片来自于网络 侵删

三,谁在纯粹地客观认识世界

当智力完全脱离于意欲时 ,我们此时就可以完全客观地认识外在世界。而意欲此时也完全沉寂起来,我们的心就陷入到无限的平静之中,此时智力的作用使我们达到了“应作如是观”的境界。

现在可以回想达摩祖师的那句话“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到的声音,知那不知的事物,这才是真理。”如何看,如何听,如何知,我想对于这个问题,这里便有了答案。当意欲完全沉寂下来即心完全处于宁静的状态下,此时便是智力完全客观认识外界事物的时候,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看那看不见的东西,听那听不见的声音,即而知那不知的事物了。这不正是佛家所说的“应作如是观”吗?

在这种智力能够完全客观地直面客体的情况下,我们便达到了纯粹没有意欲的认知状态,智力此时完全不再服务于意欲,智力对于自身的意识完全消失了,我们此刻知道了自己不再属于这个世界,完全是认识世界真理本质的客观状态。在得道者那里,这是达到了一种无我的境界。对老子来说,他认识的是道,对释迦牟尼来说,他认识的则是空。

然而,叔本华说,还有一类人也是可以这样客观看待世界的。

他说,只有当我们不再知道我们属于这世界,我们才能纯粹客观地理解它;我们就越多意识到事物和越少意识到我们自己,那所有的事物就都展现得越美丽。既然所有的苦痛都是出自那构成了真正的自身的意欲,那随着这一面意识的退缩,苦痛的所有可能性也就同时被取消了,所以,直观的纯粹客观的状态是绝对让人快乐的。

美国摄影师Benjamin Everetsh摄影作品

因此,叔本华提出了一种依靠美学上的愉悦状态来消除意欲上的悲观的方式,而这种创造美学上的愉悦的能力,在天才那里得到了完全的释放。因为他们在理性中完全贯彻了这样一种认知理念—只承载那对象物的客观存在。

为什么说这些艺术天才是那样客观地认知了这世界,因为他们在把握事物时,完全让自身的意欲与事物分开开来,事物只为其认知而存在。而天才的特点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本身,正是在于他们的智力有更高程度和更长持续时间的与意欲分离的离心力,于是他们盈余的认识力就自由了,不再只是为着某一个体的意欲而服务,而只服务于把握客观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