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度反思,积极面对现实挑战——我这样理解邓小平说的“向前看”

 卧龙动 2022-12-11 发布于广东

我比较同意一种看法,我们要团结一致向前看,遇事要乐观起来,要努力想办法闯过难关,争取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沉浸在懊悔与抱怨中。

这个世界上确实有悲观者和乐观者两种人,有的人确实有先见之明,有的人确实比较顽固愚钝,说不上谁对,也说不上谁错,就是每个人的性格特质与先天禀赋差异,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在错误面前互相指责,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当然都希望任何事都一帆风顺,什么错误都不犯,无论干什么事,都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但事实上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取得最好结果。

我们当然要学会反思总结,学会用脑子思考,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以他人为鉴,尽量不犯之前犯过的错误,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但是,即便我们再努力,恐怕也无法保证永远不犯任何错误。

这是人类的宿命,有时候由不得你不信。

比如,对最近人们讨论的事情,我也在想,如果我们在取得前两年的巨大胜利后,在今年能提前几个月采取行动,赶在今年春夏天而不是病毒传播能力最强的冬天才被迫放开隔离管控,会不会各方面应对会更从容一些?会不会就不会有前几个月的社会情绪骚动与经济损失了?

如果我们能科学看待其它国家的做法,认真听取真正负责任的疾控专家意见,根据变异病毒特性变化,把工作重点更早转向对老幼病残孕和有基础病的脆弱人群的保护,把今年来投入防控隔离的大量资金和社会资源,用在医疗资源生产和储备上,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在奥密克戎成为主流且国际疫情形势已经发生方向性变化后,如果我们能与时俱进,不再继续片面宣传病毒仍然如何利害、其它国家如何死伤枕籍、后遗症如何普遍而可怕,而是实事求是地把其它国家防疫的经验与教训都摆出来,让社会知道变异病毒的毒性到底怎样,到底有没有普遍而严重的后遗症,现在还会有这么大的社会恐慌情绪吗?

如果我们方方面面能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能容得下不同观点的争论与批评,对我们社会文化中某些价值追求(比如权威与秩序)不那么偏执,在三年前武汉的一些医生一开始“吹哨”就采取行动,还会有这三年的疫情吗?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心胸与包容,能容得下不同观点的争论乃至批评,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会不会更早就已经走出疫情了呢?

我相信,这些“假如”,除了那些信息闭塞、拒绝思考的榆木脑袋,但凡是个有思想有思考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但是,事情已经发生,过度陷入这样的纠结有用吗?能解决现实中摆在我们前面的问题与挑战吗?恐怕不能!

陷入这样的“假如性”思考,不能说完全没有意义,至少也没有太大意义。

没有意义的原因,一是这些事情已经过去,后悔与责怪并不能让时光逆转;二是有些东西,是融入我们国民性格与文化基因的东西,是我们几千年政治与社会文化中最牢固最令人无奈的那部分,后悔也改变不了。

比如,我们一般很难包容不同观点声音,习惯将意见与批评视为对权威与秩序的挑战,我们的制度文化与管制思维不具备产生“吹哨人”的土壤环境等。

这些深层次制度与文化偏好,在我们数千年的国家治理历史中只有时强时弱之别,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怎么可能在今天逆转改变呢?要认识到,我们生在现代,只是比我们的祖先幸运,并不见得比他们更聪明。

事实上,也不止我们,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类似宿命,只不过大家掉过的“坑”不同罢了。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历史教训”,这句话道尽了哲学家的无奈。

所以,问题与挑战面前,我们“尽人事听天命”,做力所能及的思考总结,对得起自己这颗会思考的脑袋就行了,重要的是要行动起来,纠正错误,解决问题。

邓小平说过,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人们多关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但其实“向前看”才是目的,才更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