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条辨浅释47——条辨148-151

 与春天同行 2022-12-12 发布于青海
一四八、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医反下之,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侬,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而微汗出,及恶寒者,表未解。这段文字表述的症状是太阳中风证,应该用桂枝汤治疗。医生没有桂枝汤,反用了攻下的方式,会使表邪下陷,“动数变迟,客气动膈,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侬,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这段文字阐述的是表邪下陷之后形成结胸及结胸的症状。此时用大陷胸汤治疗。如果不结胸,会有“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的症状,这时用茵陈蒿汤治疗,茵陈蒿汤是治疗急性肝炎的常用方剂。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两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小儿急惊风,胸满心下石鞭心下就是胃的地方,硬如石头;咽喉痰潮,痰潮壅塞,直视惊挛,脑膜炎会有眼睛都瞪直的症状。胸动如奔马者,呼吸就很痛很快。这时候使用大陷胸汤。

《古方便览》曰:胸高起,或背曲成疴瘘之状,或腹内陷下濡而牵引及背,脚细软赢瘦而不能步行,手臂不遂者,皆治之。从过去的陷胸汤临床病例上看包括小儿麻痹发壮热,整个水痰热积在肺里,脑神经会被烧坏,这都是大陷胸汤证。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热实结胸之主药,其它凡胸痛剧者,尤有特效。凡医者临死地,不可无此手段。又因留饮而肩背凝痛者,有速效。小儿患龟背等,亦有用此方者小孩背弯起来轻症者,宜大陷胸丸。又小儿将成鸡胸时,宜及早用此方,以收速效。

注:湿热在中焦用大陷胸汤,湿热在上焦的急症也可用大陷胸汤,缓证用大陷胸丸。服用大陷胸汤会上吐下泻,胃中疼痛。但伤寒论中的峻剂,在使用的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实践中不可因为方剂药效峻猛而不敢使用,“胆欲大而心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医者当以此心态学医、行医。

一四九、伤寒六七日,结胸实热,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症状不是因误下形成的。上热下寒的病人,得到伤寒,胸腔里面有痰有水有热结在里面,胃会痛,也能形成大陷胸汤证。大陷胸汤的主症之一是胃的地方按着硬满。

一五〇、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会形成阳明证(便秘)。复往来寒热者,就是少阳证。阳明和少阳并病,用大柴胡汤治疗。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这是热和水结在上焦(胸腔里);如果是热结在下焦(大肠里),就是大柴胡汤证。

一五一。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就是先用很大剂量麻黄的方剂发表,然后再攻下。一般是不会造成结胸,如果五六天不大便,舌上又渴又燥,曰晡所小有潮热,这就是大承气汤证。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是大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在症状上看是在两个天枢的地方有压痛点,其原因是大便堵在大肠中;大陷胸汤证是从胃的地方到少腹这条中线硬满疼痛,其原因是痰、热、水堵到中焦。

注:喜按为虚,拒按为实。此为实热,无论是大陷胸汤证还是大承气汤证,患者都是拒按。
 
图片

伤寒论注释系列链接

注解伤寒论——前言!
伤寒论注解——总论
伤寒论条辨浅释——太阳之为病
伤寒论条辨浅释2——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伤寒论条辨浅释3——条辨4-5
伤寒论条辨浅释4——条辨6-8
伤寒论条辨浅释5——条辨9-14
伤寒论条辨浅释6——条辨15-16
伤寒论浅释系列7——桂枝汤详解
伤寒论浅释系列8——桂枝汤医案
伤寒论浅释系列9——条辨17-20
伤寒论条辨浅释10——条辨21-23
伤寒论条辨浅释11——条辨24-25
伤寒论条辨浅释12——条辨26-28
伤寒论条辨浅释13——条辨29-31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2-34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5-37
伤寒论条辨浅释15——条辨38-41
伤寒论条辨浅释16——条辨42-44
伤寒论条辨浅释17——条辨45-46
伤寒论条辨浅释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总结篇
伤寒论条辨浅释19——条辨47-51
伤寒论条辨浅释20——条辨53-57
伤寒论条辨浅释21——条辨58-63
伤寒论条辨浅释22——条辨64-67
伤寒论条辨浅释23——条辨68-70
伤寒论条辨浅释24——条辨71-73
伤寒论条辨浅释25——条辨74-75
伤寒论条辨浅释26——条辨76
伤寒论条辨浅释27——条辨78-83
伤寒论条辨浅释28——条辨84-86
伤寒论条辨浅释29——条辨87-89
伤寒论条辨浅释30——条辨91-99
伤寒论条辨浅释31——条辨100-104
伤寒论条辨浅释32——条辨105
伤寒论浅释系列33——唐容川著《血证论》之阴阳水火气血论
伤寒论浅释系列34——三焦理论篇
伤寒论浅释系列35——水证篇(一)
伤寒论浅释系列36——水证篇(二)
伤寒论条辨浅释37——条辨106-111
伤寒论条辨浅释38——条辨112-116
伤寒论条辨浅释39——条辨117-118
伤寒论条辨浅释40——条辨119-120
伤寒论条辨浅释41——条辨121-124
伤寒论条辨浅释42——条辨125-129
伤寒论条辨浅释43——条辨130-133
伤寒论条辨浅释44——条辨134-137
伤寒论条辨浅释45——条辨138-141
伤寒论条辨浅释46——条辨142-147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