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闲生:战争期间的会议|2022

 昵称55301288 2022-12-12 发布于江苏
二战期间盟国一共开过五次重要会议,分别为:
1、卡萨布兰卡会议 1943.1
2、开罗会议    1943.11
3、德黑兰会议 1943.11
4、雅尔塔会议 1945.2
5、波茨坦会议 1945.7
下面一一展开。
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的法国上将亨利·吉罗、美国总统罗斯福、自由法国领袖戴高乐与英国首相丘吉尔
1、卡萨布兰卡会议
卡萨布兰卡位于北非地区的法属摩洛哥,二战初期曾是欧洲人逃难去美国的中转站。
1942年11月,美国电影公司以此为时代背景上映过一部同名爱情电影,一度大红大紫。
卡萨布兰卡会议的主角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可以被认为是一次未遂的“三巨头会议”。
原本英美想拉着斯大林一起开会,开出德黑兰会议那种统筹全局的效果,结果斯大林没去。
这一方面是因为斯大林极其抗拒到苏联势力范围之外参会(德黑兰、雅尔塔都是苏占区,波茨坦毗邻美苏两军会师的易北河,旁边驻有苏军重兵);另一方面,当时斯大林格勒战役尚未结束,莫斯科方面也不愿意统帅轻易离境。
考虑到光两人开会太寂寞,显得盟国方面阵势不够,于是丘吉尔又拖上了他的好兄弟法国。
说来有趣,会前,罗斯福和丘吉尔为了邀请哪位法国代表参会而争论不休。
罗斯福认为应该由吉罗出面,吉罗是北非的法军司令,法国本土沦陷后他与盟军站到了一起,手中握有兵权。
丘吉尔则认为应由流亡英国的戴高乐出面,因为戴高乐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更在吉罗之上。
争来争去,干脆俩人都邀请算了,于是上图照片中就出现了两名法国代表。
不过总得来看,法国确实是个凑数的。
这期间戴高乐曾反复向美国申请,希望华盛顿将其领导的自由法国(即流亡政府)视为“主权交战国”,均被罗斯福拒绝。
之后的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法国代表也都没被邀请参加。
回到主题。
卡萨布兰卡会议重点讨论了二战后期的北非战场和地中海战场(主要是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对于最关键的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只是略做着墨;毕竟前者缺了苏联,后者缺了中国,根本没法深入讨论。
会议结束的1943年1月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一场记者招待会,宣布同盟国将把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战争进行到他们“无条件投降为止”——这是盟国领袖第一次明确表态战争目标。
不过由于诸多重大事件均未协调,也没有什么重量级的书面声明,使得卡萨布兰卡会议不太为人所知。
2、开罗会议
二战期间的五次会议,卡萨布兰卡会议、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是的分配干活的,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则是分配利益的。
中国唯一受邀参加的是开罗会议,主要商讨对日作战,尤其是东南亚和缅甸战场。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会期连着,都是1943年11月,中间只隔了一天。
罗斯福和丘吉尔本想把斯大林、蒋介石聚齐,开一次“四巨头”会,不过1943年的苏联尚未对日宣战,斯大林出于远东地区安全考量暂时不愿意得罪日本。
所以美英方面只好将原计划的“四大国会议”改为“美英中”“美英苏”两次三国首脑会晤。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美宣布结盟。
1943年初,英美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废除过去一世纪内的对华不平等条约。
不仅如此,罗斯福还多次劝说丘吉尔将香港归还给中国,只不过丘吉尔没有答应。
1943年10月,美、英、中、苏四国在莫斯科举行四国外长会谈,这次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莫斯科宣言》,同时定好了接下来要举办首脑会晤的事宜。
一开始英苏两国是不愿意邀请蒋介石参会的,在丘吉尔和斯大林看来,蒋介石的咖位实在是太小了,不值得和三大国平起平坐。
不过凭借着美国人的力挺,英苏最终勉强同意接纳中国作为《莫斯科宣言》的签字国。
11月1日,罗斯福正式电邀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这对当时中国外交来说是天大的事情。
11月18日上午11时,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在一众国军高级将领的陪同下从重庆分乘两架专机出发,中途他们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留宿一夜,于21日上午抵达开罗,下榻在著名的米纳饭店。
米纳饭店就在金字塔旁边,位置极佳
11月23日,开罗会议正式开始,下面概括一下三方的立场:
蒋介石
蒋的主要诉求是美国援助,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答应了蒋介石很多,包括10亿美元借款、增加驼峰航线空运物资、给中国装备和训练90个师等,但实际落实下来的很少。
缅甸战场方面,蒋非常重视中缅公路对中国抗战大后方的作用,但前提必须拉着美英一起出兵,第一次远征军的惨败让老蒋对于单挑日军已经不抱希望。
除对日作战问题外,蒋介石也借机提出了关于战后分配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台湾、东北、香港、朝鲜等,均得到罗斯福的口头承诺。
其中有关“在日本溃败后承认朝鲜半岛的自由与独立”一条,至今被韩国人铭记,《开罗宣言》也被认为是朝韩立国的重要法理依据。
丘吉尔
中美英三国在对日作战问题上的交集主要是缅甸,因为缅甸牵扯着印度这颗“大英帝国皇冠上明珠”的安危。
会上,丘吉尔力主让中国派兵收复缅甸,最好英国人不用动一兵一卒。
另外丘吉尔对于蒋介石提出的香港问题很反感,总之就是瞧不上中国,认为蒋介石参会很鸡肋。
英军参谋总长艾伦·布鲁克更是评价蒋“精明而狡猾”“未能掌握战局,却决心在讨价还价中占尽好处”。
罗斯福
之前罗斯福已经从史迪威那得到很多关于蒋介石态度的情报,他尽可能的说服丘吉尔、蒋介石采纳“三国联合反攻缅甸”的方案。
罗斯福原本力图说服丘吉尔中国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亚洲对日作战问题上;然而蒋介石却讨价还价,列了长长的清单给英美两国,让罗斯福感到很难堪。
当时美国军方整了一个“泰山计划”,即通过海军登陆占领安达曼群岛的行动来扭转缅甸局势。
这个计划我们此处不细谈了,因为开罗会议形成的所有军事计划都不太重要,之后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推翻了一切。
离开开罗后,蒋宋夫妇来到印度视察中国驻印军,并在盟军驻东南亚总司令蒙巴顿将军的陪同下一起检阅部队,出尽风头。
3、德黑兰会议
开罗会议11月26日结束,休息一天后,11月28日罗斯福和丘吉尔赶赴伊朗首都德黑兰拜会斯大林。
二战期间,伊朗表面上宣布中立,实际却与希特勒眉来眼去,有不少武器装备都采购自德国。
考虑到伊朗地理位置极其关键——北部与苏联高加索地区和中亚腹地接壤,东南可以直通英国控制的南亚地区,于是苏联和英国便联合出兵占领了大半个伊朗。
即当时整个伊朗北部都属于苏联势力范围,斯大林可以安心坐庄。
德黑兰会议一共开了四天,地点在德黑兰的苏联大使馆,是第一个由同盟国“三巨头”领袖联合召开的战略性会议。
会上,斯大林完全把控了会议进程,他提出迅速结束二战的“苏联方案”。
简而言之,斯大林认为太平洋战场并不重要,开罗会议上讨论的缅甸反攻也不重要,当务之急是英美集中火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西线),击败德国后,苏联红军将赴远东参与对日作战,一举拿下日本。
尽管三国各有各的小算盘,但罗斯福和丘吉尔还是高度认可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重要性。
三人拟定的最晚时间是1944年5月1日,实际操作过程中诺曼底登陆的时间被延后了一个月,为6月6日。
根据德黑兰会议的调子,之前的什么“泰山计划”、安达曼群岛、联合反攻缅甸等作战方案,通通被英美抛之脑后,1944年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时英美出兵很少,只是象征性的。
二战下半段,太平洋战场主要是打打海战和岛屿攻防,陆地上的日军就等着击败德国再由苏联出马收拾。
这样一来,美国的力量渗透到中国和东南亚非常有限;而随着1945年苏联157万大军进兵中国东北和朝鲜,苏联的势力得到极大增强。
美苏此消彼长,某种程度上也间接影响了国共内战的历史进程。
另外,成立联合国代替国际联盟的想法也是罗斯福在此次会议上提出的,总统脑海中已经开启了对战后秩序的规划。
4、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斯大林终于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了二战期间最重要的一次会面。
之所以说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因为早在半年多前罗斯福就曾亲自致函斯大林,希望再次举行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可斯大林回信称他要指挥对德作战,没空出席。
眼看致函不好使,罗斯福又安排丘吉尔亲自跑了一趟莫斯科,给足了苏联人面子。
直到1944年底,苏联方面才同意这次会晤。
斯大林要求会议必须在苏联境内召开,所以地点选在了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的一座前沙皇行宫。
丘吉尔和罗斯福远涉重洋,前来拜会。
位于黑海岸边的里瓦几亚宫。这里曾是俄罗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行宫
为什么美英两国如此迁就苏联呢?
自然还是因为战场形势。
与1943年底德黑兰会议苦苦请求英美开辟第二战场时不同,1945年初的形势已然明朗。
欧洲方面,苏联红军拿下了整个东欧,兵锋直指巴尔干半岛;雅尔塔会议进行期间,朱可夫大军已进抵柏林城外40英里处。
亚洲方面,1944年4月日军启动了“一号作战”计划(即豫湘桂会战),国军一溃千里,让人大跌眼镜;凭借着此次大胜,日本萌生了与盟国长期僵持并谈判的念头。
罗斯福和丘吉尔意识到,要想从陆地上解决日本,必须依赖苏联出兵。
基于以上两个战场对苏联的需求,在这次制定世界新秩序和分配利益的重要会议上,斯大林斩获颇丰。
苏联只凭借一纸“出兵许诺”,在尚未动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就拿下了远东的大把利益,做的一手好买卖。
整个雅尔塔会议期间,身在重庆的蒋介石只能在日记里骂骂娘,连当配角、跑龙套的机会都没捞到。
苏联《真理报》对雅尔塔会议的报道
如果用斯大林的一句话来概括雅尔塔会议的内容,那就是:
“你们在你们的占领地享有优先权,我们在我们的占领地享有优先权。我们怎么做自有我们的道理,别人无权干涉。”
弱小国家的命运完全被当成棋子和筹码,任由三巨头摆布。
除了欧洲方面的“互换糖果”之外,雅尔塔会议达成的另一个重要成果便是《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份协定于1945年2月11日正式签字,具体内容如下: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2、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所受侵害的帝俄旧有权利,应予恢复如下:
(a) 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的一切岛屿均须归还给苏联;
(b) 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亦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口为海军基地,也需予恢复;
(c) 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入的中东铁路、南满铁路,应设立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与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全部主权。
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对于《雅尔塔协议》斯大林执行的很好。
协议中规定的苏联对日作战最后期限是“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德国于莫斯科时间1945年5月9日投降,苏联红军在1945年8月9日正式对日作战,时间拿捏的分秒不差。
5、波茨坦会议
杜鲁门与罗斯福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二战期间同盟国的最后一次首脑会议在德国波茨坦(靠近柏林)塞琪琳霍夫宫举行。
会议主要有两大议题:其一是讨论决定如何管理5月8日无条件投降的纳粹德国,其二是如何战胜并处理垂死挣扎的日本。
与前面两次重要会议不同,波茨坦会议上出现了两位新面孔。
首先是1945年4月接替罗斯福的副总统杜鲁门。
然后是英国新首相艾德礼——会议期间举办的英国大选中工党战胜了保守党,工党领袖艾德礼接替丘吉尔出席了下半场。
面对新朋友,斯大林很会来事儿,他主动提议由杜鲁门主持会议,非常给美国总统面子。
前文介绍过,苏联高层当时希望能够维持与美国的战后合作,细节之处对杜鲁门颇多讨好。
处理完德国的问题之后,美、苏、英三国起草完成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由于苏联当时尚未对日宣战,因此斯大林没有在公告上署名(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后增补了名字)。
或许是觉得只有英美两国领导人的名字显得太过单薄,亦或许是为了肯定中国在对日作战中的巨大贡献,波茨坦公告正式发布前英美找到了蒋介石,让根本未曾受邀参会的蒋介石签了个字。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以美、中、英三国的名义联合发表,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 
公告的结尾处是这样表述的(标准中文译稿):
“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以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