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谈治水新思路

 涛儿—taoer 2022-12-12 发布于辽宁


随着水环境指标的好转,我国治水思路正在发生变化。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新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可以概括为“一个转变,三篇文章”,即由水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同时鼓励地方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做好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考核、生态用水保障三篇文章。

新时期的水环境保护,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一个转变,三篇文章。一个转变就是着力推动新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由污染防治为主,向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流域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转变,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先行先试,力争实现突破,具体是在三篇文章实现突破。

第一篇文章,面源污染防治实现突破。我们引入了“汛期污染强度”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过去在国内外是没有的。所谓“汛期污染强度”,是指在某一个监控断面上,汛期的浓度和断面的考核目标的比值,它可以有效的来识别平时水质还不错、一场雨之后就变差了的情形。如果把监控断面层层分解到各级行政辖区,甚至到乡镇、街道办事处,就可以把面源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细化到各级行政辖区,各级党委政府就可以发挥作用,来指导推动微观的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微观面源污染防治通常没有太大的难度,很多还是管理粗放的问题,还涉及废弃物自然化的问题。所以,只要我们把责任明晰了,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优势就会发挥出来,各级党委政府就会扛起城乡面源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这篇文章就会得到化解。所以我们希望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在这方面要实现突破。

第二篇文章,建立水生态考核机制。不少河湖水生态系统失衡,甚至是严重失衡,这是一个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科学合理地建立一系列水生态监测评估指标,建立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机制来引导推动各地的生态保护工作。但是这些指标也不宜过于复杂,所以目前正在探索推进的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就是坚持所谓“四性”的原则。首先要有针对性,针对的是长江流域各地突出的水生态问题;第二是科学性,要选取在国内外、在科学上都是很成熟的、立得住的指标;第三是引导性,我们不求这些指标很多,但求能够引导各地去转变以生态破坏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比如“自然岸线”这个指标,完全没有人为影响的自然岸线,当然是作为自然岸线了,那已经有人类开发痕迹的怎么办?我们规定,只要开展了生态修复,岸线的生态功能基本能够满足的,也可以视为自然岸线,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引导各地来开展岸线生态修复,去满足岸线的基本生态功能。类似的指标都有这个引导性突出的特点。最后一点是可行性,所选指标的监测、评估、考核要比较方便,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目前这项试点正在推进中,我们希望通过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突破来带动全国的工作。

第三篇文章,在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用水。我们国家缺水,像黄河流域,京津冀的很多缺水的地方,生产生活用水有时都很紧张,生态用水的满足就更难了,这跟我们的理念也有关系。过去,我们最早是先生产后生活,后来是先生活后生产,生态用水长期没有摆在一个应有的位置上。《长江保护法》中有一个突破,就是明确规定优先保障生活用水,保障生态用水,统筹生产用水,把生态用水放在了生产用水的前面,在法律上给了生态用水一个保障。所以解决这篇文章,首先要在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制度上给生态用水一席之地,要完善基础管理制度。第二,我们国家的重要水体要逐一明确生态用水的目标,而且在工作中要加以落实,像汛后大小水库一起蓄水的局面以后要有所改进,一定要考虑中下游的生态用水需求。长江的下游入海口是上海,如果长江上中游的大小水库汛后一起蓄水,导致上海的水量不足,就会引起咸潮上溯,最后影响上海的供水,这样就不可以了。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对于一些缺水的地方,断流、干涸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下解决很难,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反退化原则,就是宏观上只能改善,不能再严重了,我想这是可以的。将来把这类因素纳入考核,纳入督察,就会有效改善生态用水的保障问题。

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生态用水保障这三篇文章如果能够突破,那么三水统筹的架构就会立起来。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做好新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必然抉择,也是一项总的要求。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会同发改、住建、水利等相关部门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的试点,就是贯彻了这一要求。所谓“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就是将达标排放的尾水,通过因地制宜地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一步改善后,在一定区域内统筹用于生态、生产、生活的一种污水资源化的利用模式。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有利于节约水资源、降低碳排放、改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而且能够在缺水的地方形成一个个大水面,通过沿河环湖的生态修复,有效提升周边的人气,甚至可以在低价值的空间,形成新的经济隆起带。

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工作体系是落实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总的来看,如果这项工作做好的话,可以实现多重效益。但是做好这项工作,也要注意几个倾向。一是再生水资源调配体系的建设要因地制宜的开展,不要像污水管网、给水管网一样,再形成一套再生水调配体系的管网,给地方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是没有必要的。二是再生水的产生、利用和调蓄需要形成一个平衡,这个也需要提前谋划好。再就是,毕竟是再生水,如果说一些地方治污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就搞这样一套体系,也不排除会带来环境风险。因此,我们的主张是,这套体系不承担治污任务,治污任务没有稳定完成的地区不能进入试点,确保水环境风险可控。同时再生水营养物质相对较多,所以再生水的调蓄库塘会不会发生水华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再生水调蓄库塘的生态修复工作就特别重要。在试点过程当中,这些问题都要提前考虑到。最后一点就是我们依托再生水循环利用,有可能在一些低价值的空间形成新的经济隆起带,那么这项工作就需要有为政府激发有效市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如何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形成一个长效的建设和运营机制,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