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喀什 | 古城的“故”与“今”

 发现城市之美 2022-12-12 发布于广东

一座老城

于漫漫黄沙中盛放

于尘埃中道来其故事

往昔

许久以前,喀什老城便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水管墙上挂,解手房上爬。”那时,由于没有上下水管道,“吃水靠担,废水靠泼”是喀什老城居民的日常。每逢雨雪天气,院子里的积水上涨,人们只能一盆盆一桶桶地往家门外泼,污水占领了一条条窄窄的巷道。为了避免巷道积水泡坏墙体,还要继续往巷子外泼水,全家上下又是一顿忙活。

又因空间狭窄,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家房顶上围个围栏当作旱厕,不仅来回麻烦,也不甚卫生。除去诸多的尴尬与不便,老城和居民还饱受震害威胁。喀什位于南天山地震带,属地震频发地区,常有5至6级地震发生,而喀什老城以生土建筑为主,墙体材料抗震性能差,导致古城震害十分严重。物质环境的老化往往伴随着对城市功能的无形磨损,以致喀什老城的居民生活水平滞后于时代发展。

今朝

为了推进旧城区再生,2010年,在各方的合力推动下,喀什老城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中国人安土重迁,家再破旧也承载着人们朴素的情感寄托。起初拿到改造效果图的喀什老城居民们并不同意改造。在他们看来,纸上的现代化住宅千篇一律,已然失去了属于自己家的气息,更别谈延续世代相传的居住、经营都在家中的生活方式。收到反馈后,工作组决定重新调整改造思路,采用“一户一设计”措施,老城的居民可以与专业人员协商改造细节,再由设计团队据此作出新房图纸。在“一户一设计”的推动下,最终有5万多户家庭参与了老城房屋个性化改造,有的房子改造方案前后修改了六十多次只求臻于完善。

历时五年,喀什老城改造工程完成了28个片区,49083户、507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和维吾尔族民居的加固治理保护,为这座千年古城换上了一副健康的筋骨。喀什跨过了历史的门槛,与喀什人民走入了新时代的篇章。

阿热亚路

有这样一条路,它几乎贯穿了古城的东片区,它就是阿热亚路。“阿热亚”意味峡谷或者深谷的意思,相传,喀什老城曾遭遇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居民们纷纷跑向老城的高处,眼看着大洪水就要淹没整个老城,突然地面裂开了一道裂缝,洪水从裂缝中流走,大地又重新合并。居民们有惊无险,老城区的生土房子也逃过一劫,人们将裂开的地方称为“阿热亚”,阿热亚路也因此得名。

古城改造后,阿热亚路焕然一新,居民们与老街共生,养家糊口的活计也迁到了街头巷尾。人间烟火气开始在这条街上衍生发酵,水果干果、农具铁器、土陶花盆,甚至绣花帽的、织花毯的,就连乐器艺人也开始走上街头表演,阿热亚路上演绎着360行,古城又迎来了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

阿热亚路

以上内容部分节选自《喀什》,项目组历经一个月实地采访、拍摄,感谢出品单位和喀什当地专家、老师们的大力支持,目前作品封面及内页设计工作已经开始,敬请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