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门槛最低的运动来了!每天一分钟,就能延长寿命

 姜太公人生如梦 2022-12-1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很多人可能以为,家务只是劳动,不能算作运动,而且运动还要满30分钟才能起到健康身体的作用。
事实上,早在2020年,世卫组织《体育活动和久坐行为全球指南》就已经承认“所有活动都算数”,并取消了活动应以10 分钟为单位累积的规定。
最近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的研究还发现,你只要在日常工作中抽空运动一分钟,就能大大降低过早死亡的风险——尤其是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
图片
图片
少量剧烈运动,和显著降低死亡率相关。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英国生物银行的 2.5万名非锻炼者中检查了 VILPA 与全因、心血管疾病 (CVD) 和癌症死亡率的关联。
VILPA的全称是“剧烈间歇性生活方式体育活动”。
听起来有点绕,简单来说就是日常中的短时间剧烈运动(最多一到两分钟)。
比如赶公交车、跑腿时的快步走、爬楼梯或者和孩子们玩等。
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只需三到四次一分钟的VILPA,就可以把因为各种原因和癌症相关的死亡率降低40%,把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49%。
VILPA 每日持续时间和频率与全因死亡率的关联。👇
图片
VILPA 每日持续时间和频率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联。👇
图片
VILPA 每日持续时间和频率与癌症死亡率的关联。👇
图片
首席作者伊曼纽尔·斯塔马塔基斯说:“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增加日常生活中附带活动的强度,就可以获得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类似的好处,而且越多越好。他也参与了世卫组织《体育活动和久坐行为全球指南》的制定工作。
研究显示,VILPA 量越大,获益越大。和无 VILPA 相比,每天最多 11 次与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 65% 和癌症相关死亡风险降低 49% 相关。
图片
为什么少量剧烈运动,也能有用?
每个时间单位的身体活动对健康的影响,取决于强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能增强心肺适应能力,并预防某些癌症的发生。
图片
概念验证试验表明,非常小剂量的基于运动的间歇性剧烈运动,可以对心肺健康产生快速和可测量的影响,这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关键因果决定因素。
高强度间歇训练和间歇性爬楼梯的研究,也为这次研究观察到的关联提供了合理的生理基础。研究显示:对于以前不怎么运动的成年人来说,每天进行三到五次、持续20秒到几分钟的剧烈运动爆发,可以在几周内显著改善心肺健康。
由于剧烈运动(包括 VILPA)而可以保持或改善心肺健康,因此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剧烈运动能降低癌症死亡率。
先前的观察性研究估计,一个代谢当量单位的心肺健康(每公斤每分钟3.5毫升的摄氧量)与总癌症死亡风险降低7%相关。剧烈运动还被证明能特别降低常见癌症部位的风险,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结肠癌。

图片

剧烈运动前要注意哪些?
正常情况下,运动后的心率超过120次/分,就可以称为剧烈运动。
但是运动前,有6条建议想分享给你:
1.特殊人群不适合做剧烈运动。
比如高血压患者就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否则可能可以造成血压的巨幅波动,造成血管的损伤,还造成相应的并发症;
本身有心肺功能不全,一些缺血缺氧性疾病的患者,也不适合进行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的运动会加剧缺氧,从而导致病情严重。
2.睡前一小时内不建议进行剧烈运动。
否则可能会导致睡眠开始的潜伏期、总睡眠时间和睡眠功能受到损害,真的会让人睡不好。
如果你只有临睡前有一点时间能运动,那建议做做瑜伽、散步等比较轻量的运动。
3.不要在加班、熬夜的疲劳状态下还「坚持」运动。
这不利于运动造成的身体损伤修复,并让心脏在更加脆弱的状态下超负荷运转,引起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4.剧烈运动后不建议马上洗澡、吹冷空调。
洗冷水澡、跳进游泳池、吹低温空调等,都属于「骤然进入冷的环境」,会给心脑血管增添负担。
锻炼后马上洗热水澡也容易产生晕厥。不管冷水还是热水,最好都至少与剧烈的运动状态间隔半小时左右。
5.大量出汗后不建议猛喝水。
运动中流汗,人体不但会失水,还会排出盐分。要是在失盐的状况下喝水喝得太快,就相当于把人的体液给稀释了,可能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运动开始前半小时左右可以少量喝水。运动中最好每 20 30 分钟补水一次,每次150 200 毫升,不要等到运动结束后再猛喝。
6.不建议马上坐下或躺下。
虽然「运动后坐下屁股变大」是谣言,但一屁股坐下,血液回流受阻,可能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严重的会头晕甚至晕倒。
剧烈运动后可以稍微散散步,进行一些拉伸、按摩,或者在运动最后做一些轻体力活动,持续半小时左右,有利于肌肉的恢复。
参考来源:Emmanuel Stamatakis, Association of wearable device-measured vigorous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with mortality, Nature Medicine (2022). DOI: 10.1038/s41591-022-02100-x.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2100-x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