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德仁堂

 龙泉清溪 2022-12-14 发布于山东
Image
  漳平市历史建筑、陈龙飞旧居德仁堂(邓达 摄)

     德仁堂是我福建漳平老家的祖屋,位于和平镇和平村和兴路129号,由我祖父于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肇建。2018年12月,以“和平陈氏民居”被漳平市人民政府列为漳平市历史建筑(编号350881—0027)。

     祖父陈德洲(1887-1956),别名伟仔。他高大健硕,耿直爽朗,虽目不识丁,但思维敏捷,头脑活络。他以务农为主,干农活是行家里手,并且很会经营生意,经常到乡下购买水牛,喂养后再到城里集圩卖出获取收益。他自学兽医知识,是邻近乡村知名的牛医生。

Image
        1954年除陈龙飞在济南读书外的全家照
               (坐在椅子上为爷爷、奶奶)    

      靠着这门生意和技能多年来带来的收入积蓄,手中终于有一大笔钱,于是人到中年的他,想要办的人生大事就是建房。1935年开工建设。当时,奶奶和父母除了起早摸黑给建筑工人做饭外,也都默默做着辅助工作,参与建房劳动之中。历时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房屋于1936年秋建成,取名“德仁堂”,充满了浓浓的中华传统文化韵味。房屋占地约一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总体布局为闽南风格的“四合中庭”式建筑即“四合院”,由三个庭院串联组合起来的一进院落。左右正房上各有阁楼。土木结构,粉红色水泥地面,白灰墙。屋后有半圆形“包楼”环绕,可堆放柴火,养鸡、鸭、兔和猪。左侧有4间老式厕所。右侧庭院天井还有挖有古井,以供家庭用水。柱础、窗棂和石磨等构件、设施古色古香,令人感怀。

Image
Image
                    德仁堂古井与柱础

      它的建成,倾尽了祖辈的心血,是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古朴典雅,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别具特色,为子孙后代提供非常舒适的住所,是我青少年时代的旧居,更是耄耋之年的我魂牵梦绕之所。

Image
Image
Image
                        德仁堂窗户

       德仁堂建成后,4岁的我和全家人住进新居。虽然7岁后我就到县城读书,19岁又到龙岩读高中最后一年,20岁起更远离家乡到山东济南上大学,并留校工作,可以说回家的频率和次数越来越少,但是老家德仁堂始终是我的“根”,是我心中的精神殿堂,一直陪伴着我的人生成长之路。

Image
             陈龙飞同志居住过的老屋

      祖辈不识字,但意识到有文化才能发展家业,便立志培养孙辈学习文化知识。1939年,我跟随哥哥到县城读了半年私塾,老师是位秀才,名叶际荣(音)。奶奶为我们兄弟陪读做饭,照顾起居,督促学习。她那慈祥和蔼、起早贪黑辛勤劳动、勤俭持家的美好形象和优良品德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当时先辈就有陪读的信念和实践,成为激励晚辈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实属可贵,至今回忆起来更是肃然起敬,感动不已,感恩不尽。

Image
       陈龙飞同志就读的初级中学校门(今一中)

      1940年后,我和哥哥先后在菁城小学、新民小学、初级中学就读。1949年,我初中毕业后,漳平县没有高级中学,面临无学可上的困境。正当焦虑与迷茫之时,喜闻龙岩雁石成立高级中学,包括我在内的部分同学紧急背负行囊,徒步到雁石高中报考入学。时隔不久,漳平成立平宁高中,校舍就在初级中学(今漳平一中)校园西侧新建的平房内。我们得知后又立即返回平宁高中就读,后改称“高中部”。1951年疑因经费困难、师资紧缺和生源不足等问题,“高中部”被撤销,我班全部并入龙岩一中,漳平县又回到没有高级中学的年代。漳平两年的高中生活几经曲折,颇具传奇色彩,虽有艰辛,但更多是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收获“财富”。1952年龙岩一中毕业后,幸逢全国首届高考,我考入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就读,成为该校首届四年制本科生。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努力奋斗四十载,直至晋升为教授、副校长、校长(1990-199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并当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1999年退休。

Image
      陈龙飞同志与夫人叶思芬老师在山东师大合影
Image
         陈飞龙同志在中共十四大会场(1992年)

       一路走来,我始终忘不了从老家的德仁堂出发,以“德”和“仁”为指路明灯,感恩奋进,取得一些成就,为党和人民做了些有益的工作,不辜负祖辈对我的期望。

     回望老宅,二十世纪70年代前,居住在此的有爷爷奶奶和哥哥、爸妈和我的孩子、叶仁旺三家,共20多人。可谓: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温馨和睦,幸福美满。

Image
            陈龙飞同志全家福(摄于2009年)

     1972年,我爱人带孩子举家迁入济南。此后几十年,妈妈一直是全家的主心骨。她承担起家庭生活起居的全部家务,倾尽所有心血。现在四个孩子中长女在济南、长子在北京、次女与次子都在美国,他们各自成家立业,各有所成,生活美满,团结和谐,其乐融融,是对老母亲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老母亲勤劳能干,宽容豁达,勤俭持家,慈祥善良。2017年仙逝,享年104岁,全家为失去这样一个可亲可爱可敬的寿星万分悲痛,愿她在天堂一切安好。追思老妈妈,我愈发怀念起这座她长久生活居住的老宅,仿佛见到她在老宅里忙忙碌碌操持家务的身影。

Image
                     修缮前的德仁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年轻一代纷纷建造新房,德仁堂旧宅日渐人去房空,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不堪目睹,有倒塌之虞。我远离家乡七十载,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我深深眷恋,父老乡亲的纯真朴实、勤奋拼搏、文明礼貌的品德和精神,一直是激励我前进的动力和健康成长的土壤。而我对眼前旧宅的破损状况感到十分痛心,它承载着我太多童年的记忆和挥之不去的怀念。将其重修恢复原貌,以告慰祖先,是我有生之年的心愿,也是对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的情有独钟。在市、镇、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经与家人和各方商议筹备后,于2022年8月开始动工全面修缮,历时近5个月基本完成,使德仁堂这座漳平市历史建筑旧貌焕发新颜,再次绽放古建筑的芳华,成为陈氏世代家人守护的记忆与乡愁。

Image
                     修缮后的德仁堂

      感谢市、镇、村各级领导和乡亲们的关怀与支持,感恩祖辈留给我们这一不可再生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它展示了漳平地域历史建筑风貌。惟愿子孙世代相传,倍加珍惜与守护这份祖产,未经商议同意,不能随意占用房屋和宅基地,不要乱堆放杂物、放养鸡鸭,切实维护好环境卫生。并配合实施市、镇有关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规划安排,落实各项规定与保护措施,永葆古建筑德仁堂的光辉容貌。

Image
                        德仁堂正厅

作者简介:
      陈龙飞,男,1933年出生,福建漳平人,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