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属于中医的辨证类型,治疗感冒也要辨证下药。有一剂源自明代的古方,它不拘风寒、风热,是治疗感冒的“辛平之剂”,这个组方就是“荆防败毒散”,《本草正义》言其为“四时感冒之神剂”。 荆防败毒散是“治疫第一方”,人参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两味药而成,是古人治疗瘟疫的良剂。 虽是辛平之剂,但平而不凡,治疗范围特别广泛,不仅在疫病、流感的治疗中占有一席之地,其用药范围更是涉及临床内、外、妇、儿、神经、五官等各个科室,用其精妙的配伍,效专力宏的疗效,“杀的病邪片甲不留”。 不拘风寒风热,对一切表征初期尤为适宜。对于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能够起到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风热感冒是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风热”在表,宜升宜降,古代诸多医家还会将荆防败毒散扩展应用于单纯的风热邪气在表之征。 可疏利邪气,使疫疠之气在疫病早期消散,而无传变之虞,尤其适用于体弱之人。 如今,也是辛平透散的当代治疫良剂。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亦有众多医家提出应用荆防败毒散作为预防及早期治疗用药。 荆防败毒散由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共11味中药组成。 方中多以“辛”味药为主,辛者,能透能散,气以“平”为主。 又同见“温”、“寒”二气,可以透散疏利蕴结不散的邪气。 除解表散寒外,还可用于风热、风寒、风湿、温毒等证的治疗。 荆防败毒散主要通过祛除风邪、外散表邪、内除寒湿和理气解郁,活血祛痰来治疗感冒的。 我们在感冒刚开始的时候会出现嗓子干痒不舒服、干咳,这是由于风邪袭肺所致,邪气这时就像轻风拂柳一样,撩得你嗓子很痒很难受。而荆防败毒散中的“风六药”——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川芎,专治风邪,可以将体内体外的风邪一扫而空。 “风为六淫之首”,风邪夹着寒湿就像飞机夹着炸弹侵袭人体,直捣人的肺部。如果正气与邪气互相争持不下,就会出现寒热交替。荆防败毒散不仅长于散风,对于感冒时常见的“风邪、寒邪、湿邪”均有显著效果,方中荆芥、防风通过发汗的途径,开泄皮毛,使风、寒、湿之邪随汗而解,邪去热自退。 感冒不仅是邪气侵袭体表,同时寒湿邪气会入人体,就像披着被凉水浸泡过的被子,湿重疼痛,压得人喘不过来气。方中羌活、独活配伍,羌活祛除在表、在上半身的寒湿,独活解散在里、在下半身的寒湿,双管齐下,尽除一身上下的寒湿疼痛。除此之外,前胡、茯苓健脾利湿,化痰止咳,全面兼顾。 人在生病的时候都会郁结烦闷,就是说胸中大气不能顺利地旋转,郁在那里,就像被封死的炉子,火烧不旺。荆防败毒散在解表散寒的基础上,加上枳壳、桔梗,一升一降,专门升降开合胸膈部气机,散出烦闷。川芎、柴胡行血中郁滞,使气血和畅,正气抗邪有力。 荆防败毒散还是在小柴胡汤、茯苓甘草汤、四逆散、桔梗汤等数个经方的基础上糅合而成,治疗思想仍源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原序中指出“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说明当时也是发生了瘟疫,可能当是命名为“伤寒”,并且这场瘟疫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 荆防败毒散作为轻汗剂的代表,一改前人重用辛温之风,转而以辛平透散为先。 这极大地拓宽了疫病治疗的适应证候、适应人群、适宜气候、适宜地域,缩小了不疫证候与不宜人群。 同时,不再拘泥于疫病寒邪为患的禁锢,对瘟疫病因、发病特点及方药论治有了更新的认识,对温病学说的出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另外,组方思路上也有所进步,方中药物多以两两相对,如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川芎-茯苓等。 或透散相辅,或表里相应,或上下相因,或气血兼通。 重在一疏,妙在一透,以轻清灵动之性拨动周身气机而祛邪外出,组方意高法巧。 本方“平”而不凡,“平”而卓越。疫病,首重祛邪于外。 《温疫论》指出“大凡客邪贵乎早治,乘人气血未乱,肌肉未消,津液未耗,病患不至危殆,投剂不至掣肘,愈后亦易平复。欲为万全之策者,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说明疫病治疗重乎祛邪,越早透邪于外,越可避免入里传变。 而荆防败毒散作为辛散平和之方,就是以轻清灵动之性,拨动周身气机而祛邪外出。 其性虽平,但针对复杂病因病机意高法巧,组方思想弥足珍贵。 目前,荆防败毒散已经被开发成中成药“启达力荆防颗粒”,作为荆防败毒散的替代用药,二者临床疗效一致,用药更方便。 本方药性偏温燥、凡里有实热或阴虚内热者不宜用。根据病情,可酌情选用荆防颗粒、藿香正气胶囊等中成药配合使用。 欢迎点赞和点亮“在看”。让更多人加入我们的学习队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