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四十四年,传教士到景德镇学习制瓷工艺,从此欧洲陶瓷开启了模仿模式

 大馅儿说瓷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16世纪初,欧洲便开始尝试用贝壳、蛋壳、蛋白、鱼肉等多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材料制造瓷器。在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支持下,16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已经能够制作较为粗糙的瓷盘;17世纪时,荷兰代尔夫特开始大量仿制青花器,远销欧洲。但限于材料、技术等种种原因,欧洲仿制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意大利美第奇“瓷器”在1575年烧制成功。它的材料与景德镇瓷器完全不同,成品易碎,不易保存,其实还是一种外表为白釉的陶器。虽然釉色不匀,表面伴有气泡,但在欧洲制瓷史上已进步巨大。

17世纪荷兰代尔夫特陶匠模仿中国外销瓷白底青花的纹饰,并取得非常相似的效果,但其陶胎不是白色。一件景德镇生产的杯子或者茶壶可以毫不费力装满水端起,而荷兰杯的手柄却很容易掰断。

意大利美第奇软瓷罐,意大利那不勒斯马提纳公爵博物馆藏

青花花卉纹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18世纪 荷兰代尔夫特生产 直径23厘米

蓝色洋葱基于中国瓷器的样式,起初被称为“球体”纹样。因为欧洲的画家们对中国瓷器上描绘的花卉和水果一无所知,所以他们将桃子和石榴绘成欧洲人熟悉的洋葱图案。蓝色洋葱后来成为德国梅森瓷器最有名的系列之一。

中国式葫芦形彩陶花瓶,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1710年 柏林生产 高38厘米,底径18厘米

花瓶的形状受到了中国葫芦花瓶的影响。蓝白相间的图案设计也同样是模仿中国的瓷器样式。图案中有几个人坐在很像亭子的建筑之中,旁边有几位侍者为他们执扇和奉茶。

中国人物陶塑,德国杜塞尔多夫黑提恩斯-德国陶瓷博物馆藏 19世纪10年代 柏林生产 高36厘米,宽12厘米

这座男性人物雕像戴蓝色的头饰,身着中国宽松的长袍,长袍上装饰着许多花卉。他的装束打扮和姿态可能受到了雕刻师皮埃尔·吉萨特在1697年创作的水彩画的影响。该画描绘了一位中国皇帝。

殷弘绪给奥日神父的信

殷弘绪,原名佩里·昂特雷科莱(1664—1741),天主教耶稣会法国籍传教士,康熙四十四年(1705)到中国传教,在官方庇护下常驻景德镇。1712年他将在景德镇获得的瓷器制作流程整理出一封万言信,连同搜集到的原材料样品,寄给了欧洲耶稣会奥日神父。1716年,法国人将这封信公开发表,引起轰动。从此寻找高岭土并按照二元配方仿制中国高温硬质瓷器的热潮席卷欧洲。1722年,殷弘绪发出第二封信,对之前的报告做了17条补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