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华】观赏非遗木杆秤技艺(续)

 西岳文化 2022-12-15 发布于陕西

文\凌华      

在凉皮的发源地秦镇,除了令人心驰神往的凉皮外,还有一种常常排队的小吃,那就是秦镇小油糕,五毛钱一个,尤其以老南街胖大娟家的人最多,黄盆盆里的糖馅,内容看着不少,摄像师陈星问一下老板都有啥,说有核桃、花生、黑白芝麻、瓜子仁等,和红糖拌在一起。他好奇地买了四个,分我两个尝尝,小油糕刚出锅,果不其然口感才是最好的。
 

我俩街上转转,接连近景拍了百年淳真炒货店,辣子、麻鞋摊,以及调料行,大多卖的是凉皮专用调料。没想到,还碰到一家开门的书店,门口的绳子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等中国五位领导人、二十大新一届政治局常委像的挂历等,铺板子上摆放着民俗书、多款新年台历。想一想,时间挺快呀,在疫情断断续续的陪伴下,悄然间再有一个多月就该过年了。

等我们回到店里,这边详细拍摄木杆秤制作技艺,接下来的便是精细的活计,制定重量刻度。如此看来,秤匠也需略懂得物理、数学,否则定刻度时颇费力。打磨好的秤杆挂上秤盘后定支点,用砝码校验,杨卫斌左手食指不停地轻轻拨动秤砣,当木杆处于平衡时,用画规在木杆背面划一道印记,这道记号就叫定盘星,其余便按此推断重量。这是一个极为细致的过程,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里必须得极度认真,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杨卫斌说道。钉星花按照上一步骤所标记的位置用皮带手钻钻出每个小花点,杆秤上密密麻麻地出现了各种记号,一杆秤上有多少星,便需多少眼。在钻洞中以细铜丝嵌插而后割断、锤实、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一枝承受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这道程序很需要耐心,稍不注意就会戳穿木杆而报废。
 

根据镜头的需要,两名摄像师时而弯腰俯身,时而半蹲半跪,重新调整灯光和取景角度,把有的程序细节多次拍摄。在这过程中,杨卫斌一边积极配合,一边抽空聊着,杆秤是最古老的衡量工具,映射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更体现了杆秤在民间深厚的情感基础。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整个中国经济政策放宽、结构调整搞活,市场贸易蓬勃开展,带动了小商小贩增多。而他们喜欢用携带方便的杆秤,或别在腰间或放于笼篓之间、货物之上,待买卖来时随手一握秤杆,挂好秤砣,栓好秤盘,架势搭上之后生意也就做成了。我们杆秤的需求量也随着改革开放的风潮而热了起来。
 

人们不断赋予秤的文化内涵,公平公正的象征,天地良心的标尺,一桩桩交易就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伏间完成。杆秤比起电子秤更具人情味,买卖中,卖家满脸笑容喊一声“您看,秤高高的”,买家看着那高高翘起的秤杆也觉得确实得了很大实惠,更是满心欢喜的付钱。它具有人文性格,用杆秤做出的生意也正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人讲究的是一定原则下的往来人情,不同于外国硬性原则下的精准计算,更像是一次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
 

木杆秤是一根既巧妙又轻便的神奇木杆,制作杆秤技术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极其精细严谨的手工活,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矩和制作技巧,道道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杨卫斌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在秤铺里,都用祖传的专用工具进行手工制作,爷爷留下的那张古老的工作台,至今已经陪伴了他30年,也记录了杆秤的兴衰沉浮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打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越来越少,这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授徒弟所需时间较长,青年人多愿外出打工而无意学习这门技艺。无徒可招,只能靠自己单一的家族方式脆弱传承,自己的两个女孩也不愿从事这门行业,手艺也就快失传了。做一杆小秤往往需要花费一整天的功夫,而大秤则需要三、四天时间。制作杆秤投入精力大,量小却卖不出去,卖出去了利润甚低。杨卫斌也在与同为非遗传承人的王小龙老师,以及我们探讨,它的诞生凝聚了炎黄子孙的智慧和血汗,反映了文明古国商贸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民的心中的地位远超其作用价值。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事物也将退出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电子秤等先进现代衡器“强势”占领市场,则预示着杆秤已渐趋淘汰,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民族的符号。

传承发展,一项值得坚守的传统技艺,为了让这门手艺不失传,让年轻人熟知,杨卫斌经常在秤铺门口、进校园,以及非遗活动现场,讲述木杆秤的发展史,手把手的传授木杆秤的使用和制作方法,让古老技艺绽放神奇魅力。在店铺里,专门有一个柜子展示的是带不同样式基座的木杆秤。木杆秤在生活中不仅作为日常衡器,更是吉祥尺度。古时结婚时用秤挑起盖头,寓意着称心如意。每逢过年,用红纸卷贴于杆秤的头上,以保财气兴旺。秤杆形状像龙,被人们当作吉祥物供奉于正间堂内,用于镇邪。搬新房时买一把木杆秤,寓意着家庭平安和精打细算过日子。因此杨卫斌他还推陈出新,创作出了礼品秤、24节气秤、“吉祥尺”和“传家三宝”(尺、斗、秤)等新产品,用传统手艺寄托祝福,让木杆秤更精致、更美观,拓展了木杆秤的新功能,从而也让手工杆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如果非遗会说话——天地之间有杆秤,“一头挑起人间烟火,一头挑起天地良心”。 千百年来,凡在市井烟火之处,熙熙攘攘,老百姓们互相交换着有无,一切热闹喧哗同时又秩序井然,木杆秤便是挑起这世间公道的天地良心。走在老街,细细聆听每片落叶的柔柔声音,那是来自冬天最美的声音,从光阴深处带着喜悦而来。不挥霍,不虚度,不遗憾,不抱怨,去繁就简,让眼前的每一天都温暖如春。光景的流逝,草木的荣枯,那是时光深处的另一种从容,另一种淡定,无需叹息,无需刻意,正如此刻的暖阳,就是一种生命最美的享受,透着恬淡馨醉的芬芳。
 

  

2022年12月10日夜
於东仪临雨轩

作者简介:凌华,喜欢阅读各类书籍,爱好诗歌、小说、散文。就职于国营企业,多家报刊的通讯员,文章经常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