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皖美

 yuntongzhang 2022-12-15 发布于河北
十年来,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作为一个正在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的安徽,在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上不断发力,在这一进程中摄影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近年来,安徽省摄影家协会积极组织跟进,在中国摄协和安徽省文联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省各级摄影组织和广大摄影工作者,聚焦基层乡村一线,进行了摄影助力乡村振兴的多种探索与实践。

古城夜市 陈晓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安徽大地锦绣多姿,古村错落,人文底蕴深厚,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摄影在吸引人、留住人、形成特色旅游线路方面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安徽省摄协通过联合有关地方部门开发当地资源,形成特色摄影旅游产品,构建摄影产业链,并通过吸引外部消费市场,带动当地群众因地制宜,错位经营。摄影产业链的构建增强了当地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激发了内生动力,既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也有助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形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

老屋傩事,石台县 程周平

位于皖南山区的石台县曾是国家重点扶贫县,为以摄影产业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以来,石台县先后在七井画坑、大演白石岭、丁香库山、横渡柏山渡、矶滩慢村等地实施了一百多个摄影点建设项目,形成了以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传统村落、农耕文化等为特色的摄影旅游产品。经过5年的努力,先后打造出“白石岭油菜花”“画坑晒秋”“库山农耕”3个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摄影创作基地,以及“矶滩大龙湾水面风光”“七都黄尖银杏林、高路亭古村落”“仙寓奇峰”等10余个最佳摄影点。多年来,通过不断举办摄影活动,石台县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酥梨丰收,砀山县 韩飞

皖北砀山县曾经也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结合砀山当地特色摄影资源优势,摄协组织、引导摄影家采风、创作,深入挖掘砀山县在脱贫攻坚、社会发展、民俗文化、水果产业、美丽乡村等方面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摄影艺术志愿服务活动。很多果农通过摄影家的镜头登上了报纸、网站,甚至成了电商销售水果的“流量网红”。精彩的摄影作品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去采风、旅游,当地老百姓也因此更容易把辛苦的收成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有了更多的充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西村鸟巢 马天放 

通过聚焦主题创作、发挥“读图”效应、创建最佳摄影点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摄影艺术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既提高了地方优势摄影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也为广大摄影人的采风创作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

影像的社会传播力是摄影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力量,与专业摄影机构和媒体的合作是挖掘和发挥这个独特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年来,安徽省摄协与《中国摄影》杂志社等专业媒体积极合作,为乡村搭建文化发展平台,让流动的活动沉淀下来,成为乡村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抓手。

2018年10月,《中国摄影》杂志社推出艺术乡村计划,全国首个“中国摄影艺术乡村”落户宁国市港口镇西村,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庄摇身变成安徽省的“网红村”。

乡村花鼓戏 

西村现有农户307户1178人,2018年前,劳动年龄人口95%以上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村庄活力严重不足。在《中国摄影》、字节跳动等机构精心指导下,在安徽省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艺术唤醒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从一句口号变为西村稻田里的艺术装置、废弃农具的艺术改造、农舍墙上的3D童趣画、巷子深处老照相馆,以及 “乡村里的中国” “农民丰收节”“皖南星7天”等系列文艺活动和“中国摄影艺术乡村圆桌会”“西村摄影季大讲堂”等学术研讨,这两年还增加了线上直播、电影制作、西村夜游、农村电商、网红馆等创新形式。多元文艺形式的相互结合和沉浸体验,通过图片和媒体的海量传播,最大可能地激发出乡村文化活力,开阔了村民审美视野,吸引游客驻足观光。首个“中国摄影艺术乡村”的建设不仅在改造乡村环境风貌、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促进了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和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

2020年12月,黄山市的歙县许村成为安徽第二个“中国摄影艺术乡村”。许村位于安徽省歙县县城西北20公里处,有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100余座。村中明代建筑数量多、品类齐全。典型的建筑有高阳廊桥、五马坊、许社林宅等。2006年,许村镇许村古建筑群(15处)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敦木堂(1处)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八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歙县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品味歙县 自在许村 陈国萍

和西村不同。如果说西村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乡村,许村则是一座源于东汉,徽文化富集的千年古镇。如果说西村面对的是从“无”到“有”的创造性转化,许村面对的则更多是从“有”到“新”的创新性发展。

以“品味歙县·自在乡村”为主题的许村摄影季连续举办多年,摄影季内容丰富,不仅有多个摄影主题展、全国千名摄影师打卡歙北四条经典线路的摄影擂台赛,同时还举办非遗民俗展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特色场景呈现等。2021年许村摄影季上,《“百年百姓”—中国百姓生活影像大展(1921-2021)》巡展,从北京的王府井搬到了许村,来到了基层老百姓身边,以贴近民生的小切口展现中国百年变迁的大主题,给许村百姓送来了高质量的视觉大餐;老照片展《许村老照片》让我们走进许村的光影流年,重温记忆中的“许村”;百姓展《“我爱我家”许村百姓拍许村》则是许村百姓对自己生活的真情摹画。这些影展不仅对歙县旅游资源进行了高质量高品位多角度的展呈,更重要的是吸引了百姓的广泛参与。通过艺术乡村的建设,许村实现了由“视线内无垃圾”向“全天候洁净美”转变,原来的“杂草丛生”的老粮库变成了后工业时代的艺术展示中心;老祠堂也被充分利用,布置成各式主题摄影展厅,焕发了新生命;内容丰富的照片墙、不断挖掘的转角摄影点,让原本颓败、老旧的墙壁、拐角变得整洁而富有生气,有效地促进了许村的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乡村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双方又展开长期项目“歙县影像调查计划”,通过相关的影像采集和创作,对徽州传统文化驻留在乡村生活中的基因进行挖掘、整理、活化、输出。该项目邀请摄影导师和徽文化研究专业人士与本土摄影师共同完成,教学相长,既推动了歙县本土摄影师的摄影理念、摄影水平的提升,同时这些影像建构了人们对“乡愁”的具象化表达,触发了一些新媒体生产者回乡创业的动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采集工作,让人们重新审视身边日常中沉淀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开始试图将之活化与创新转化。通过艺术化、活态化的方式,保护乡土文化的“精气神”“筋骨肉”,最终为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探索新路径。

天上人间 许晖 

截至目前,安徽省既有“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摄影创作基地”,也有“摄影小镇”“中国摄影艺术乡村”,摄影特色阵营逐年壮大,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集聚摄影优势资源、推动创业创新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已经显现。各级摄影组织主动参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全省摄影工作者和爱好者不仅仅停留在自己的专业小圈子里,而是以“相机”为媒,以“图片”为介,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艺术乡村、乡村艺术的建设贡献才智。

板凳龙表演,

一些不足和思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摄影艺术在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各地发展不平衡,即使是在摄影发挥作用比较好的皖南,产业环境亦有待提升,现代化、专业化、市场化手段还不够丰富,特别是相关业态还不够完善。

二是多数地区摄影活动形式不够多样化,偏重于记录当地自然景观及乡村建设,还不能全方位地发挥摄影在宣传地方旅游资源、助推基层经济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方面的优势;尤其是皖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差,摄影力量薄弱,影响力就更为有限。

三是摄影产业效益亟待提升,摄影配套产品服务等产业链条不全;摄影产业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现象客观存在,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与产业发展需求仍有不小差距;摄影产品开发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晒秋 李文红

这些不足与差距,亦是下一步省摄影家协会工作的潜力与追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摄影事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将立足本省的丰富摄影资源,继续探索发展摄影产业的先发优势,以摄影艺术为抓手,持续开展丰富活动、打造先进平台、展现江淮魅力、创新文旅业态、培育摄影人才,推动安徽摄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用摄影谱写新时代的“皖美”答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