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勇:老北京胡同的记录者

 singer0852 2022-12-15 发布于北京

摄影的主题广泛当然很好,但是不见得喜欢摄影就一定要去世界各地找目标和主题,也许精彩的东西就在身边,而且熟悉拍摄环境会让你的创作更加出色。从身边切入,记录历史,也许是一种很好的摄影方法。

10多年前,王文澜老师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家门口都是很棒的摄影题材,家门口是最精彩、最生动的,而且你非常熟悉。我非常认同,因为外地人拍不过当地人,走马观花,不是真正沉淀下来的人文和历史。

文章图片1

胡同最后的影子之一,2000年。贾勇 摄

文章图片2

胡同最后的影子之二,1997年。贾勇 摄

我学摄影应该是从1971年。当时,我在北京市体育工作大队上班,用孔雀牌、长城牌相机,当时卖的非常贵,买一个胶卷需要几块钱,相对于几十元的工资来说,一个月最多也就买10个胶卷。

文章图片3

胡同最后的影子之三,2002年。贾勇 摄

文章图片4

胡同最后的影子之四,1997年。贾勇 摄

20世纪80年代,我开始拍胡同,专注于这个题材基本上是1984年或1985年。有的时候,我会在家附近观察,找历史留下来的痕迹。在拍照当中了解历史,去琢磨研究,一边拍一边看一边学,在学的过程当中,你还得去爱这些东西,喜欢这些东西。后来,我越拍越成捡破烂的了,看到老物件的时候就会往回捡。比如很多年前自行车上用的不是现在的车铃铛,而是铁做的小喇叭,我看到了就捡回来,还有老铜锅、倒面茶的老铜壶、老门板、老椅子。这些老北京的物件,都是我父亲那一代人提到过的东西,我是没见过的,我问明白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就收回去了,摆在家里作老北京的回忆。有的物件越老越有味道,就像人一样,越老越怀旧,艺术也是。

文章图片5

胡同最后的影子之五,2021年。 贾勇 摄

文章图片6

胡同最后的影子之六,2021年。贾勇 摄

实际上,每个地方的文化就是当地的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谓的北京人,实际上早已融合了河北、山东、山西、陕西,还有东北三省地区的人,大家都聚在一个地区,几代人慢慢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意识,实际上就是很多人形成的一个习惯,这就是地方文化。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慢慢改变,因为人的生活习惯也在变,我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将变化记录下来。

作者简介:

贾勇,北京人,常年专注于拍摄北京胡同,作品多次被摄影画廊和摄影爱好者收藏。

*原文刊登于2021年10期《中国摄影家》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