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漫漫汀州古道,痴绝闽粤通衢

 昵称45109175 2022-12-16 发布于浙江
宋·贺铸《 忆仙姿》词:“日日 春风楼上,不见石城双桨。”

康有为《过石城》诗:“城墙何盘盘, 苔莓封之厚,沿溪绕曲曲,帆樯在前后,云此是石城,小邑万家有。”

杜甫《虎牙行》:壁立石城横塞起。

诗中的石城当然非指江西石城,但诗中意境倒非常贴合。

据县志记载:此城因环山多石,耸峙成城,故名石城。它有现代山水滋润女子曲线美,它也有走汀州短褂挑夫的扁担直。

石城旅游中心小姑娘导游无论酷薯还是冷冬,接待游客脸上一直保持着一种使人感觉亲切的笑容。使人感觉石城如此多娇的样子。

无论身在石城那里,淳朴豪爽的客家人对于一路劳顿的旅客服务体贴,实在,使人感觉石城如此温暖样子!


石城镇武楼如山一样巍峨屹立于闽粤通衢。目光所到之处皆石城客家独特的建筑文化元素,设计者把石城的精神家园都搬了进来。以客冢迁徙文化为主线,伸展蔓延着琴江、武夷、挑夫、、茶亭、码头等元素,如山峦般缄默凝重,又如潮水般涌动开阔。

于此,我意识到一座城,无论坐落于偏远还是繁华,都不重要,地标文化大好河山才是根基维稳的长久之策。

初接触“闽粤通衢,汀州古道”八个字,并未敏锐地捕捉到藏在字里面的意思。在石城才能发现它的诗意、大气。闽粤通衢从客家建筑、历史、风情民俗以及饮食很容易感受到,而汀州古道,说的正是这条古驿道上那些拙朴勇敢的担当,那些隐忍倔强的力量,那些言语不能抵达的故事。这八个刻字的内涵,深而不邃、遥而不远。

闽粤通衢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客家人整族或整家用扁担挑着简单行李,以及汀州古道跋涉的挑夫,……甚至历史本身比表达得更多。纵贯古今的闽粤古驿道,逶迤盘旋的山路,是勇于担当的客家精神,厚道淳朴的民风民俗。


闽粤通衢镇武阁边上的博物馆,大得装下整个石城历史现在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客家博物馆不仅仅是普通意义博物馆,它还是通达、敞开、连接、伸出去的双手,典藏历史,悦纳四方。是仪式中石城客家的欢迎词,是家园中的精神部分。

远去的农耕时代,被人遗忘的扁担,竟如此华丽地收藏在博物馆。我似乎证实地问皙肤如雪绛唇如梅的客家导游妹子,得到肯定答案。扁担确实是一种体现客家人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富有活力的精神气质的象征。

清末民初,中国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发展。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不断深入、中国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化,对外贸易、农产品出口迅速增长、国内外资本的融合、以及铁路和轮船运输业的兴起,刺激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石城经济技术作物的种植迅速推广,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同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现金收支在农户收支总量中所占比重不同程度地加大。石城及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正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加速向近代商业性农业转变 。 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商户瞅准商机经常会雇佣七、八个以上身手敏捷、年轻力壮的脚力,挑着捆扎打包的农产品浩浩荡荡一路向西去汀州交易。 客家迁徙漂泊挑行李的扁担,安居后传承下去,成了走汀州石城挑夫休憩的驿站、肩上的故乡。

看了博物馆里的“石城”,旅途中的疲惫全然忘却,欣欣然,一心想去看看那室外闽粤古驿道上和走汀州古道上的大江大山。


欺子岭,是走汀州主要途径,挑夫们从这里一步步担起生活,时代也从这里一步步担起了前进。时至今日,挑夫的扁担虽已从农耕文明的历史舞台上退隐。可是,他们在古道上顽强拼搏的精神,依然留存于石城人的心中,渐渐地融入石城文化的血液。

素有 “鱼米之乡”美誉的石城地处赣南北部,那时的石城交通还十分落后(没通公路),大量的稻米、烟叶、大豆、花生、蔗糖、薯粉、茶油、桐油、松油、等农产品基本上靠脚力挑运。而近临石城的汀州依托汀江的通航商业十分繁华,自然就成了周边府县进出口贸易的港口。

走汀州这条道路穿越了千年的光影,起于石城西门,达至福建汀州,一路粗石垒砌道路,篁竹蔽天,茶亭孤寂,万岭藏天,青云上梯,苍凉而深邃。

其实石城虽为丹霞之境,但也不仅是崇山峻岭。无论青衫斗笠,挑夫商旅,迁徙客家一律行脚。想水也是有水的,或溪或涧吧。不曾想,此地琴江水路竟也如此发达的。脚踏三省,闽粤通衢称号果然不是盖的!

县域内诸多古码头遗迹,结合县志记载,琴江水路当年繁华至极,可谓“十里城南路,舟车此地纷”。同一地域,水陆两支物流大军齐头并进,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闽粤通衢码头不大,岸边现代民房青瓦白墙,空气中似乎有浓浓的油盐茶药味,说不清是风吹过来的,还是时光沉淀下的。曾经,码头帆影林立,十里商船络绎不绝。如今,能证明这一切的,除了码头那一块拴锚石在诉说着码头曾经的辉煌,讲述着古道千年的过往。

来石城,当然要品尝当地美食。人以地栖,地以人传,民以食为天。我想,这些客家美食氤氲在烟里雾里,藏在山中林中。只要凝眸注视,最先闪过的,无不是那味蕾上的故乡。

石城肉丸水饺肉美味鲜,漉豆腐香热暖胃,本地糕绵软爽口,屏山水果、土鸡蛋、排骨汤、炒粉干,除了这些,猪脚也是不容错过的,猪脚炖得不会很烂,Q弹Q弹,十分有嚼头。

在诸多石城文献的文化叙述中,我看到闽粤古道上那些闪光的地名,我更看到了一幅幅辽阔多彩的石城画卷。石城是全客县,又是苏区全红县,客家民俗风情精彩、多元,东南西北碰撞,舌尖上跳跃的美食数不胜数。石城建县于南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建筑风格以赣式客家建筑为主:青砖飞檐。一百多种姓氏,几种方言交错其间。


戍客边色思归苦颜的落寞,在这里变得很淡很淡。人们似乎更愿意将心中所思所爱化为盘中的浓和满,与人交流分享,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石城秉持闽粤赣三省文化交融,从县城到乡村相继缱绻客家人特有味的盛宴画卷。

众人皆知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可今天闽粤通衢古驿道和走汀州古道同样引世人注目。

了解闽粤通衢及走汀州路线后,使人震惊不已,不敢想象路途有多遥远,道路有多曲折。那一瞬间,内心对所有不畏跋涉勇于开拓的北来汉人、商人挑夫,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寒暑易节,始一返焉。他们在苍苍莽莽中出走,蹭亮了不为人知的路,扬起了勇往直前的帆,遗落了石泉石美的梦。他们的磨难、辛酸、坚持以及孤独,最终凝聚成如今石城万家温暖全家福。


站在如今石城宽阔气派街道上,只见商铺林立,人潮涌动,琴江之水浩荡前进,如同时光催促着我们的脚步。时间的流逝冲刷着古老的文明,可是,这个山城,每天南来北往的人,依旧熙熙攘攘,热闹了千年之久。深夜的静默,是它在栖息中的冥想和沉思。

历史的一些记忆,就像碎落在土里的窑瓷,不管被埋藏多久,一样由内而发的温润,如脂如玉的光泽年远弥新。丰山福村这个出过石城唯一解元苍古耕读的村落,它还曾身藏火光,至今仍在闽粤古道乃至中国历史上,不失其亮。这个古瓷村,据考证至少距今有千年历史的晚唐。惊动故宫博物馆派专家研究考察并收藏。

游客打这里经过,能隐约感觉到千年福村的温度。福村,好似福神隐秘的暗语发出召唤,一声归去来兮。如今笙歌满院落,灯火上楼台。泡杯体态潇洒自然,色泽翠绿诱人的据说乾隆爱喝 的通天绿茶,想着挑夫竹篾斗笠,乌黑发亮的扁担,有一种农耕时代的温暖。岁月 很静,闽粤通衢古道雕刻着过去,县城几个超大弧形投影设备,放映着现在。你对视一眼,满满的,都是石泉石美。


现代高铁、飞机能把人迅速从远方带到目的地,现石城政府则把石城从闽粤古道上推送世界。可以看出石城领导人一种大气和睿智。同时,也感受到了石城人民的文化自信和高瞻远瞩。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作为赣江之源、红色之源、客家之源的石城具有如白莲、灯彩、温泉之乡等称号同时,又喜获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我想,某种意义上,石城县委、县改府已然成为新时代石城的“徐霞客”,带领全县人民一往无前,心向繁花。未来几年,石城全域旅游计划,将石城的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人文历史一齐点燃。设计、运行、匠心、布局与时代精神不谋而合。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