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能交通(一):协同的力量

 九把叉 2022-12-16 发布于上海
很多人大概都或多或少有过以下这些类似的经历:
开车堵在路上,恨不得弃车离去而不能,非常郁闷;
打算去某个商场吃饭,但是因为那里停车很不方便,不得不提前半个小时出发,甚至因此放弃开车,改为打车前往;
开车在路上,突然斜刺里窜出一辆电动车,但是因为视线阻挡没有提前看到,一个急刹车,惊出一身冷汗......

现代交通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捷,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烦恼。所以,当新能源车快速发展,自动驾驶隐约可见的今天,人们开始畅想未来交通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在这周,李彦宏,对,就是百度的董事长兼CEO李彦宏,在得到上开了一个课程,叫做《智能交通7讲》,阐述了他和百度在这方面的所做的思考和探索。百度是国内最早探索自动驾驶的公司,百度老大亲自讲的课,自然干货满满。我在第一时间学习之后,意犹未尽,又把李彦宏前不久出版的新书《智能交通》翻出来通读一遍,感觉脑洞大开,颇有收获。


话不多说,赶紧来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收获。

01

车路协同

说起智能交通,我之前的第一念头肯定是智能汽车,考虑的是无人驾驶到底什么时候能够达到L4甚至L5的水平,担心其中的技术问题,以及人文问题如何克服。但是李彦宏提醒我们,智能交通并不只是智能汽车,而是车、路、人、环境四个因素的综合,尤其是车路的协同,也就是把道路建设成“智能道路”,是很多问题更为方便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当一辆小汽车与一辆位于左侧的大货车并排行驶在路上,如果这个时候有行人突然从左向右横穿马路,大货车因为可以看到行人,所以可以及时刹车,但是小汽车因为受到大货车的遮挡,就算是装满了雷达和摄像头,也很有可能“看”不到行人,而发生相撞事故。这种情况下,如果道路上装有相关的探测器,并通过车路联网,及时把险情预警通知车辆,就可以避免这场交通事故。

除了安全,智能道路还可以通过传感器和信号系统的联动,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我们目前看到的路口信号控制,最多做到了通过路口附近有限的传感器采集,来判断车辆堆积情况,进行红绿灯时间的动态调整。但是采集数据有限,所以并不能真实反映路口的真实情况。而且,不同路口之间缺乏联动,如果情况复杂,一个路口也就无能为力了。未来更加“智慧”的路口,在现有传感器的基础上,会有更为精准的AI视觉采集,再配合导航、车辆轨迹等互联网数据,可以有更为精准的信控。同时,一个路口的红绿灯不再是“孤军作战”,而是整个区域一盘棋,彼此联动,从而实现更为顺畅的交通疏导效果。

所以,如何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和形式效率,并不一定只在车辆本身上下功夫,道路本身的智能化,也可以在很多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想人类社会的交通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的交通工具和其所使用的道路,就是一个一起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在交通工具方面的单边发展。最典型的证据,就是我们现在汽车、地铁、火车这些交通工具所使用的道路,都是针对这些交通工具的特点所修建的。即使是针对汽车这种交通工具,自其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相应的道路也随之发生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红绿灯、全封闭的高速公路这些,都是与汽车配套产生的道路设施。哪怕是只考虑路面这一条,如果其建设没有适应汽车的需求,那我们现在路上看到的车,恐怕就是清一色的越野车,或者甚至是坦克了。

因此,智能交通,不仅需要“聪明的车”,还需要“智慧的路”。道路的智能化,是智能交通不可或缺的一环。

02

车与地图的协同

如果把“车路协同”这个思路进一步放大,我们就不难想到,要实现更加智能的交通,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参与进来,比如说地图。

现在大部分司机开车,都是通过地图导航前往目的地。像我平时,即使是走熟悉的线路,有时候也会打开地图导航,看看路上是否有堵车,如果严重拥堵,还可以看看能不能换一条相对不堵的线路。所以,地图在整个交通体系中,可以起到一个宏观预测和引导的作用。这个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未来能够实现不同的导航平台之间互联互通,再加上与路口信控系统的联动,导航系统可以在前方发生拥堵的时候,有计划的引导不同的车辆分别选择不同的备用线路。这样可以让几条备用线路上的车流都不至于太多,更为合理的利用道路资源。

不仅如此,未来的地图可以实现高精度定位,达到绝对位置亚米级,相对位置分米级。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路线上的引导,还可以实现车道引导乘客与车辆之间的精准定位引导,以及停车位的引导,从而进一步的提高行车效率和停车效率。

03

停车与开车的协同

说到停车,这也是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据统计,我们开车的时间中,有30%是用来找停车位的。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开车到了目的地楼下,转了半天没找到停车位。这个时候,真希望可以把扔在路边,它自己去找停车位,而我则可以直接上楼去办事。可喜的是,这个场景目前已经可以实现了。2018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在现场展示了一段实拍的视频:一名百度员工把车开到公司楼下,下车之后,车辆自动巡航进入车库并找到停车位停了进去。我觉得,这个场景的实现,不仅仅意味着自动驾驶可以完成最后这几百米的自主泊车,也会改变整个停车场的建设逻辑。

首先,停车场的距离不再受到目的地的约束。车辆可以开到稍远一点的位置去停车。这意味并不是每一栋建筑下面都需要有停车位,建筑的设计可以有了新的变化。

其次,停车场不需要有司机进入,就意味着不需要再按照人类开车的逻辑来设计停车位的大小和距离,也不需要为人类行走留下通道。停车场的设计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最后,停车位的分时复用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停车场的管理也许不再是某个大楼自己的责任,而很可能成为一种统一管理和使用的“公共场所”。超大型的、专业化的停车场将会成为主流。

04

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协同

交通系统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还包括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协同。

我经常坐高铁到附近城市出差,每次出差都至少做这样几个动作:首先是开车到高铁站,把车停在高铁站的停车场。为了预防停车场里找不到车位,我一般要给停车预留大概20分钟的时间。然后是坐高铁去到目的地城市。下高铁之后,用网约车APP叫一辆车,走到高铁站的网约车上车点去与网约车汇合。

我特别希望能有一个平台,能够把我这三个环节一站式搞定。我只要告诉这个平台我的目的地和期望到达的时间,它会帮我买好高铁票,告诉我车次。如果我开车去高铁站,它会帮我把车停到停车场去,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它会直接叫一辆网约车把我送到高铁站,因为那样会更加高效和绿色。到了目的城市,它也会提前帮我把网约车叫好,我直接在出站口上车即可。如果坐地铁更合适,它也会引导我去到地铁站,告诉我在哪里上车和下车。

这样的一个流程,在智能交通解决方案里,被称为“出行即服务”(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MaaS是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模式。首先它是以人为本的出行理念,是从供给侧思维转变为需求侧思维。其次它需要打通所有交通工具之间的关联,实现无缝连接。MaaS的好处不仅仅是大大提高了出行人的体验,同时也会更加低碳,因为它更多的利用公用交通工具来实现目的。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多个国家开始试点MaaS的模式,为用户提供低成本、方便快捷、绿色环保的出行打包服务。

讲到这里,你也许发现了,不管是MaaS模式,还是前面多次提到的“协同”、“联动”,都需要很多跨平台的数据互通和系统联动。要想全方位实现预期的功能,可能还需要很多前期的软硬件投入。所以,这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一定需要一个能够进行上下游衔接,跨平台整合的角色,李彦宏在他的课程和书里,对这个角色给出了一个名字,叫做“智能交通运营商”

那么,这个“智能交通运营商”需要担负哪些责任?它跟传统的系统集成商又有什么区别呢?咱们下一篇分享,接着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