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世纪50年代的湖北沙市,北京路旁全是茅草房,便河上船来船往

 James5291 2022-12-17 发布于北京

这是一组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湖北沙市的老照片,沙市,古称江津、夏首、津乡,位于长江中游荆江北岸,早在3000多年前,沙市就是楚国郢都的外港,明代中后期,沙市成为全国十二大商业都会之一。1895年,沙市被辟为通商口岸,“百年商埠”由此而兴。民国年间,有乡谚云:“天下口,算汉口;天下市,算沙市。”

千百年来,无数贤达名流都曾和这里发生过联系,屈原、楚国令尹孙叔敖、武圣关羽、唐代诗圣杜甫、一代名相张居正都曾在沙市留下过生活的印迹。70年前的沙市是什么样子?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组老照片去看看。

上世纪50年代的沙市,当时一部分沙市人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照片中是一个搭在茅草房之间的窝棚,窝棚用木船船篷搭成,低矮破烂,勉强可以栖身。

上世纪50年代的沙市,这里是如今的北京路所在的地方,几座低矮的泥糊竹架茅草房,房顶或铺油毡或盖小瓦,看上去非常简陋。右侧是一条小路通往市郊。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道路两边已经是高楼林立。

上世纪50年代的沙市,当年的便河和便河桥,沙市城区的这条便河,名气之大、故事之多、比之它处,可算得数一数二。相传,便河是一位名叫卞和的石匠向楚王进献“和氏璧”之后兴建的,所以,便河又名“卞河”。那时的便河水质清澈,桥边可见打鱼的小船,还可见有妇女在浣洗衣裳。

上世纪50年代的便河,便河别名龙门河,原名沙市河,《荆州府志》载:“沙市河在县东南十五里,俗名便河。”《江陵乡土志》亦载:“沙市河一名龙门河,又名便河”。

上世纪50年代的便河,河上有船只往来,还有头戴斗笠的垂钓人。相传数百年前,便河曾与三义河相连,并在江渎宫附近与长江相通。千百年间,便河交通曾经十分繁忙。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便河曾被疏浚,船舶可由沙市直抵沙洋盐码头。直至上世纪50年代,船只仍可经长湖至便河垴停靠,雷家垱、金龙寺、塔儿桥、便河等地皆为帆樯如林的内河码头。

上世纪50年代的沙市,几个年轻人在春秋阁后的便河上荡舟。春秋阁原为沙市金龙寺前的一座戏楼,建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后毁于一场大火,唯春秋阁幸免于难。1934年重建,春秋阁灵巧庄重,古色古香,阁内供奉关羽拜读《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