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157条

 新用户1258N1Wf 2022-12-17 发布于陕西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协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论》.第157条)。

                        作者:蒋远东

这是一个表里证,当先解表而后在攻里,第90条讲: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由此可见,今伤寒发汗先解表,治不为逆,因为,这是一个表病引起的表里证,可见,这里先解表是对的,表解者,乃可攻里。

本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讲的是这个表里证的表证虽然解除了,但里证还在。这里的胃中不和就是一个里证,胃中不和有两种可能:一是伤寒的余邪未尽而入于里引起的胃中不和;二是病人平时胃中就不和。这两种胃中不和在本条都是偏于寒邪水湿,所以才用生姜泻心汤主之。因为,生姜泻心汤中的生姜和干姜的是提热的药,如果是热性病引起的胃中不和就应该减热药加寒药。

根据本条文的描述,这里的胃中不和是一个广义的胃中不和,泛指胃肠道不和。本条文中的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讲的是胃里面不和;协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讲的是大小肠道不和。由此可见,本条的胃中不和是肠胃不和而不是单纯的胃不和。西医把胃的贲门到幽门这一段叫胃,本条文把整个接纳和储藏食物的胃和肠道统称胃中。

本条把胃中不和分了六个证型,这六个证型都是在有寒邪水湿的基础上讲的,即在下利的基础上讲的: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协下有水气和腹中雷鸣以及下利,意思是说包括下利在内的这六个证型的胃中不和都是生姜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主之。

这里的心下痞硬不是以前讲的以心为中心的整个片区、即胸中痞硬。这里的心下指的是胃,是胃里面胀满而痞硬,是胃本身虚弱引起的胃胀满而硬,即本条讲的胃气不和。第158条讲,伤寒中风,医反下之,脾不运化,胃中之气当下而不得下的时候,胃气上逆而心下痞硬,甘草泻心汤主之;本心下痞硬是伤寒的寒邪之气上逆引起的心下痞硬,即胃中胀满而硬。这个胀满而硬的原因是寒邪水湿停在胃中不运化了,所以,本条就用了大量的生姜干姜以发散胃中的寒邪水湿,即逐其寒。由此可见,生姜泻心汤中的生姜主要是发散体内的寒邪水湿的;干姜主要是温胃而提胃热的,即能提高胃的驱寒能力。

心下痞本来是一个独立证型,如果其痞软是气痞也,第151条讲: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第154条讲: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由此可见,本心下痞是心下痞硬而不是心下痞濡。心下痞濡可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攻之;心下痞硬是虚痞,虚痞就要在扶正的基础上兼攻其痞。生姜泻心汤就是在扶正的基础上兼攻心下痞,生姜泻心汤中的黄连黄芩是攻痞的,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是扶正的,半夏既能化痰涎又能扶正,所以,《药性赋》讲:半夏大和脾胃。

干噫食臭也是一个单独的证型,这个病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无节制的晚餐,晚饭过后即睡,饮食停在胃里面不消化,第二天起来打的嗝嗙(pang)臭,这个嗙臭的嗝就是本条讲的干噫(yi)食臭。郝(万山)先生讲,这个干噫(yi)食臭应该读干(ai)噫(ai)食臭(xiou),这个话是一点没错,问题是太高雅了,不好记。赵版《伤寒论》在《太阳病中篇》的后面给噫这个字作了一个注音,说这个字读“乙介切”,意思是说这个噫字是乙和介这两个字的切音,读yi。其他三个字没有注音,没有注音我们就当它的读音不变,我们把它读成干(gan)噫(yi)食(shi)臭(chou)就行了,这样好记。噫是嗝的意思。干噫是干嗝。干嗝出来的这个味道嗙臭,嗙臭的嗝就叫干噫食臭。土话把这种干嗝食臭叫重(chong)食嗝。病人如果给你说:吃了点东西,老打重食嗝,咋办?本条的干嗝食臭讲的就是它,生姜泻心汤主之。

协下有水气很容易让人把协下与肝脏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这里的协下指的是不是肝脏,这里的协下指的是升结肠和降结肠。因为,升结肠和降结肠都在协下。由此可见,生姜泻心汤同样也是一个治疗悬饮的处方。腹中雷鸣的腹中是腹腔里面,腹腔里面是肠子,腹中雷鸣是肠鸣;肠鸣是寒热交争的结果。这里的下利是湿热下注,是寒实性的下利。上六种证型都是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根据《痰饮咳嗽病》的定义,还可以治疗痰饮、悬饮。《要略.痰饮咳嗽病》中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协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由此可见,本条的协下有水气讲的是悬饮;腹中雷鸣讲的是痰饮。

作者以生姜来命名这个泻心汤就像用大枣来命名十枣汤一样,生怕你把生姜给忘了,所以,特别提到了生姜。生姜泻心汤是在泻心汤的基础上加的生姜和人参。这里用生姜主要是发散体内的寒湿水邪;用人参补虚。

生姜泻心汤(是在泻心汤的基础上加的生姜、人参;泻心汤是半夏黄连黄芩草姜枣)方:

甘草(炙)3两、人参3两、干姜1两、半夏(洗)半升、黄芩3两、黄连1两、生姜(切)4两、大枣(擘)12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值得注意的是:泻心汤与小柴胡汤一样,在煎的时候都要再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